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6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2-16

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 寒下/大黄牡丹汤

  下面一个方是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2克 牡丹9克 桃仁12克 瓜子30克 芒硝9克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曲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第九版)

   这是治疗肠痈的一个常用方,是个常用方剂,也可以算是基础方剂。

   过去就是直接用这个方,根据它热毒的轻重,湿阻的情况、瘀血的情况,加味了。

   后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作为基础方辩证,产生了三个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方,教材上有。因为这三个方,在《内科学》内科治疗肠痈里面他们也有这个方,要重点讨论了,所以方剂里面一般就印在上面作参考。这里主要讨论大黄牡丹汤。所以它又是一个治疗肠痈的基础方。

   肠痈的形成,我们中医学治肠痈,这个方治阑尾炎很好,当然中医这个肠痈比阑尾炎范围宽,但这个方,侧重于治疗阑尾炎的效果大家是肯定的。

   肠痈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人们传统中医提法上,有喜怒无常,就是情志上的一些刺激,但情志上的一些影响呢,可以影响肝气,肝气疏泄障碍了,一个影响到脾胃的运化,一个方面影响到血行的一个通畅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历来把它认为情志,七情的郁结类的,和肠痈诱发有关,这是中医的看法。

第二个,饮食不节,跟消化和饮食有关,饮食不节可以产生湿蕴。

第三个,跟寒温不调,气候变化不适应。

   历来对肠痈成因归纳为这三个。

第四个,后世逐渐又补充了,作为中医呢认为饭后疾走,或者摔跤、坠下,损伤肠络,也可以导致肠道气血瘀滞,那就跟一些一定程度的外伤这类有关了。

   这是历来对肠痈形成,中医传统的各个书里提法有这样一些。

   从它的病机来讲呢,
   主要跟湿热有关,这个方呢,过去都说这个方,用于肠痈初起,尤其是肠痈初
起脓还未成,但实际上,已成、未成都在用,关键是灵活加减使用了。

   有各种原因导致湿热阻滞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局部开始肿、痞,痞就是闷塞不舒,肿胀,痛疼非常剧烈,不通则痛吗。
   湿热在肠道搏结气血,瘀结成痈,我们说湿热瘀结成毒,在肠道可以形成象痢
疾一类的,它这个是痈疡发于肠道而已,内痈,所以初起瘀结在右下腹,右少腹疼痛拒按了,肠痈发生中医过去都认识到阑门那一带好发,所以右少腹了,腹痛拒按,可以有按到有肿、胀这个特点。

   小便自调呢,主治当中是一种鉴别诊断,考虑这个下面不是疼痛吗,右少腹疼痛拒按,疼痛也很剧烈,其痛如淋,疼痛剧烈有点象淋证一样,但是小便自调,排除在水分,而涉及到血分,涉及到气血的瘀滞,这是一种鉴别诊断。

   由于气血瘀滞
,瘀结成痈,成痈开始就相当于体表,有红肿热痛了,以后腐败血肉可以化脓了,那就痈完全成熟了,在这个肠痈已成化脓过程当中,造成气血以及营卫的不和,所以可以阵阵的发热,发冷,这个一阵产生发冷发热,反映出内在的肠痈已成,这种发冷发热是可以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从整体由于湿热郁蒸所造成,舌苔可以是黄腻,黄腻反映湿热,那要看他湿热的程度,看它苔是薄还是厚,脉来滑数,里面有湿邪,湿热郁结,搏结气血,形成热毒,或者没有化脓,形成肿块在肠道,或者腐败血肉,肠痈已成,它就化脓了。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呢,疾病性质它是实证为主,是实证,湿热搏结气血,形
成一种热毒现象,热毒搏结气血,就考虑气血津液当中,气滞血瘀湿阻这个现象都有,实际上形成的这个脓,是痰瘀的相结合,津液郁滞和血液瘀滞,痰瘀的结合。

   所以这证候,在治疗当中考虑要泻热,湿热已经形成热毒,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它在没有成脓,没有化脓在瘀肿的阶段就要散结消肿,所以原方用于肠痈初起,甚至《金匮要略》还讲到,脓已成不可用也,当然后来一般都认为都还可以用,脓已成未成都可以用,最好是在肠痈初起,初起更重要在散结消肿,散热破瘀,散结消肿。

   这个大黄牡丹皮汤,它本身叫大黄牡丹汤了,虽然这个方从仲景《金匮要略》以后,《肘后方》到《刘娟子鬼遗方》《千金方》到宋代很多方书里都有,名字上不太一样,也有叫大黄牡丹皮汤的,这是《金匮要略》的它叫大黄牡丹汤,因为后世有很多大黄牡丹汤是药味差一点,药味、药量有变化,所以原始这个方,就叫大黄牡丹汤了。
   有的时候这个方剂这个名称一个字看起来一样的意思,牡丹汤,牡丹皮汤,都用牡丹皮,那可能就不是那个方了。
   就像我们所说的桃核承气汤和桃仁承气汤。有一年考试,卫生部组织《健康报》上考试题,它就故意写桃仁承气汤,大家把它以为是桃核承气汤,往往这个题就做错了。桃仁承气汤和桃核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多得多啊,历代很多啊,各个组成有所不同。桃核承气汤一般就是指的仲景这个方,所以大黄牡丹汤的这个方,大黄牡丹皮汤就成了别的书里的方了。

   从这个方的构成来讲,它实际上大黄、芒硝、丹皮、桃仁是两类。它不是相当于湿热互结吗,湿热在肠道一般都会结合它的积滞,实邪了,所以导致气血瘀滞,这是实证。
& 大黄、芒硝有个攻下通腑,泻下通腑,大黄又能有一定的化瘀作用,主要是泻热,泻热通腑。
& 丹皮、桃仁呢,当然既有活血化瘀作用,活血化瘀以助消肿,丹皮散瘀,桃仁除了化瘀,也有一定通腑力量,同时丹皮还能凉血,凉血有解毒作用。

   我们从君、臣、佐、使来看,一般的都是,因为它叫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作为君药,选凉血解毒散瘀的丹皮,和泻下通腑的大黄相结合作为君药,芒硝增强大黄的通腑作用、泻下作用,桃仁增强丹皮的化瘀消肿作用,这形成了一个基本架构了。

   佐药是冬瓜子,原书里就是写瓜子,现在的习惯都是处方,就不会写个瓜子了,原书这个瓜子,后世有主张用冬瓜子的这个占多数的人。有主张用甜瓜子,有的说还要丝瓜子,那实际上冬瓜子,利湿力量强,大多数是用它,也有人认为,湿重了,特别初起用冬瓜子更好。

& 如果瘀滞比较重了,气血瘀滞比较重,也有用丝瓜字,历代还是古代医家区分上,它有这样的区分,现在主张这几类瓜子都可以,冬瓜子祛湿力量较好,有助于排脓,同时祛湿力量好,以它用的多。所以这是一个治疗肠痈,泻热破瘀的一个基础方,就这个方来讲,它主要立足于消肿,能够初起消除。
& 如果发烧发热,舌红,脉数,脉滑数有力这种热毒重,体现热毒重的,象银花、蒲公英,这些药结合,要增加清热解毒的药,这个方清热解毒不够。

   后来在三个治疗阑尾炎的方里,经常会配上金银花,金银花清热解毒,增减全方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在运用这个方当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往往考虑三个方面的,一个适应问题,它是个基础方。
& 疼痛很剧烈,要增减行气活血止痛方面的作用,这当然有侧重,气滞同时又胀,胀痛那用这个方,与元胡、青皮、川楝子这些,象香附这类的加进去,这就有侧重了,它在行气止痛,有助于散邪,这种用法,肯定是还没有化脓,肠痈初起常配的。
& 如果说脓已成,那溃坚排脓,那你用这个苡仁啊,冬瓜子药量大了那都是佐药了,那这个方面,祛湿药又要增多,适当结合活血。
& 热毒重,发热高,那当然清热解毒药增加。

   一般来说这几个方面,你要去分析那三个治疗阑尾炎的方,实际上它就是照顾这几个方面,
& 一个方面比如行气活血这类的增加散结的作用,
& 一个增减清热解毒的作用,
& 再一个呢,脓已成需要排脓,需要利湿,这类还是要畅通腑气,但是用药有些差别。

  大黄牡丹汤,它的辩证要点,
& 右下腹疼痛拒按,那大家一般都知道,这个阑尾炎发生了,中医把它叫肠痈,好发于阑门这个部位。
& 苔黄腻,脉滑数,属于热证实证,湿热搏结气血。
   在使用当中,肠痈破溃以后,这个方,破溃以后,有不能用太大力量,攻坚散结。所以这个方破溃以后不是很适合。老人、孕妇、产后、体虚,这类人要慎用。

   所以我们说的热毒重的,加清热解毒的,这是常用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哪几个治疗肠痈的方,象金银花、蒲公英,这些经常都出现的,血瘀较重加这些,有畅通血行,有助于消肿,特别是在初期,所以这个方原来《金匮要略》上写是肠痈初起,而且脓已成不用了。后来呢认为脓已成可以用,历代医家的争论这个方论很多。

   寒下就以这两个,一个大承气汤,一个大黄牡丹汤,作为两个一类方,代表了泻下剂里面的寒下是主要部分。后面连着很多都是二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