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法国货仿起:简谈民国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

 风声之家 2022-05-09 发布于江苏省

在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逐步配发一线部队后,国民政府进一步的希望提升步兵单位的支援、曲射火力,因此要求50兵工厂对60毫米迫击炮进一步研发。

1938年,国民政府自法国购得布朗德60毫米与120毫米迫击炮同年秋季指示兵工署50兵工厂进行设计材料简化,简化项目包括:

合金钢制炮管改由普通铸钢,后以库存老旧三吋炮弹炮管应急
钢制炮架改为木制炮架,后以铝合金炮架取代
底板改为生铁制,后因铸钢材料获得国产来源,因此恢复钢制底板

这项低配版研发计划于1940年7月结束此时,国际环境转变,国民政府获得外援的弹性增加,因此,兵工署要求50厂直接仿制法国布朗德60毫米迫击炮(Brandt Mle1935)。根据要求,50厂将在在1年内建好生产线,并美国购买炮身用钢6000门,在性能上达到与原版相同标准1941年起量产并将该炮配发国民革命军部队之排级火力支援武装。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炮手使用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轰击“联军”士兵。该炮于1931年在南京金陵兵工厂投产,同年量产180门火炮及15000发弹药,也是抗战中国军主要的支援、曲射火力,据统计,该炮在1935年至1947年量产期间,共有11211门出厂
图片

罗马尼亚海军博物馆内展出的法制Mle27(31)型81毫米迫击炮实物。该炮是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的技术原型

图片

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实物


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直接复制国外产品,不过量产型的炮管略短于原版,使用的炮弹则比原厂重,射程方面降低了25%。据悉,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也是抗战中产量最多的轻型迫击炮。

三一式
60毫米迫击炮、美国同时期军援提供的M2式60毫米迫击炮同时配发部队,最初使用单位是中国远征军。根据远征军1943年实施的“军暂行编制”中,步兵连麾下增加一个迫击炮班,配备3门60毫米炮。这个编制到实际发动滇西反攻作战时增编为迫击炮排,配备6门60迫炮。

图片

表1: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历年产能示意图

在缺乏步兵炮编装的情况下,60毫米炮成为国军基层最倚重的支援火力。理论上看,远征军的步兵团编制54门60毫米炮,而一个远征军的步兵师需要编装162门。1945年,远征军编制改为“民国三十四年甲种军,60毫米炮的数量缩编回迫炮班同时,60毫米炮被降编成排属武器。、步兵连编制的60迫炮增9门,按照西方的三角师(英语:Triangular division)的三三制编制逻辑,整个步兵师会编装243门60毫米炮,强化了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

图片

我60毫米迫击炮手装填弹药,轰炸进攻日军,摄于1944年衡阳战役期间

根据滇西反攻作战的经验,60毫米炮最低只需2人即可操作,也可分散配发给散兵中共同战斗,强化了远征军部队在近战的支援火力优势,有力粉碎了日寇的“白刃猪突”战法

图片

表2: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性能诸元一览


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


根据50厂原先的估计,产能可达每月100门但量产前期因为其他装备的生产产生冲突包括二九式150毫米迫击炮的改装三十式反坦克炮的制造)因此直到抗战后期三一式才达到最大产能,但仅凭一个50厂的月产能别说配发一个步兵师,对庞大的国民革命军队伍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军委会除了以驼峰航线引进的美制60毫米炮配备给滇缅远征军部队,兵工署也开始寻觅国内尚有余力技术的兵工厂共同投入量产由于50厂在逆向工程时建立了所有蓝图以及加工规格标准,因此其他兵工厂以同样蓝图进行加工即可制造相同成品10厂在抗战末期加入三一式生产解放战争时期,44及90厂也有少量生产此款迫击炮。
图片

美制M2式60毫米迫击炮及弹药箱实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内仍然保留了这款迫击炮的生产并持续配发至步兵部队,1961年款迫击炮改进版本——六三式迫击炮才真正取代了三一式


1949年迁台后,“国军”多数部队急需补充各式武器抗战时期迁移至西南方的各大兵工厂并未搬迁至台,使得武装来源一度面临中断危机此时,1948年从上海搬迁至台南港的兵工署驻沪修理处战车制造厂在隔年(1949年)改组成为兵工署第61兵工厂(简称61厂,日后改制为202兵工厂),为了延续兵工厂生产人员生计主动争取制造任务。
图片

台“军史馆”内展出的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


61厂原本非专业火炮制造工厂,因此根本没有任何专业的火炮制造机具以及员工
除此之外,三一式迫击炮的相关制造工程图全部都留在大陆,因此没有任何书面参考资料,61厂唯一倚仗的是拥有火炮制造经验的吕则仁上校。在吕则仁的交涉下61厂从兵工署处取得一门三一式式60毫米迫击炮当实样,如同当年50厂,61厂以逆向工程的方式重绘31式的零件蓝图在缺乏制炮工具机的状况下整门原型炮几乎全是以手工打造,迫炮底板是以手工方式将将铁板烧红后敲打而成。

61厂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仿制完成
三一式,1949年8月原型炮通过兵工署检验后开始量产,至1952年共生产2113门同型装备但同时部队当中也兼用M2迫击炮。国军服役的三一式迫击炮,要到1980年代T-75/60毫米迫击炮服役后才告退休,比解放军晚了20年以上才完全除役。

“国军”中操作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的成员。除正、副射手外,还有一名手持M14自动步枪的炮长

正在装填60毫米榴弹的“国军”炮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瞄具实物,该瞄具也被用在四一式81毫米迫击炮上

操作T-75式60毫米迫击炮的士兵。该炮是以美制M224迫击炮为蓝本改进的型号,其最大射速30发,最大射速2117米,平均每分钟可打出8至15发炮弹,杀伤面积为15×15平方米

图片

63式60毫米迫击炮结构示意图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60炮的部落格

2.“国史馆”

3.《霹靂神火-民國火炮傳奇》

4.Wikipedia

鉴于粉丝1群人数已达上限,想直接进入微信粉丝群的朋友可以扫码进入2群哦(必须遵守群规!)想找毛主编直接沟通可搜索:MDD20210310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发表于江苏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战史探索者

不喜欢

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