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渔溪

 zqbxi 2022-05-09 发布于江西省

     渔溪古称虞阳,位于福清市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91亩,林地104588亩。 渔溪自晚唐置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郎官村原是镇的前身,又称乌屿。后因现镇址一带乃福建沿海中部的交通要道,于是将处于海滨地区的乌屿小镇向西北迁移4公里,成为现集镇发展的基础。

      唐末,闽王牙将虞雄将军奉命驻守渔溪时,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后虞将军去世,百姓感他的功绩,立祠纪念,并以虞将军之姓"虞"字,与镇北溪流的"溪"字连在一起,改称"虞溪镇",后因"渔"与"虞"同音,改为"渔溪镇",沿用至今。

      清初,镇里设有三山馆,为文武官员集会之所,并建造土围墙,驻守500官兵。通过建城增员,镇的范围有所扩大,但街道十分狭小,直至民国21年,镇的市区仍是檐檐相接的阴暗街道。民国22年一场火灾,集镇焚毁大半。当地旅外侨胞热爱桑梓,筹集巨款,重建家园。

养鳗事业的滑铁卢

      福清有个镇在90年代中期遭遇养鳗事业的滑铁卢,全镇经济收到影响,工业发展近于停滞,镇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负责3000多万元,从而一举带上负债大镇和赤字大镇的帽子。转机出现在2002年,全镇上下不畏艰辛,奋力爬坡,以盘活闲置土地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量,2006年进入“福建省百强乡镇”序列。这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小镇在近十年时间摆脱“赤字大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而一路走花路呢?

(渔溪此景一点不输旅游古镇)

       渔溪镇古称虞阳,晚唐设镇,后因境内有一溪满溪是鱼,人称“鱼溪”,久而久之鱼溪成了古镇代称,渐渐演变成古镇“渔溪”。地处福清市西南,福厦线两侧,北临东流入海的渔溪下游渔溪是一个古老集镇。晚唐置镇,历史悠久,迄今有1050多年历史,全镇总面积115.3平方公里,是福清的"老五镇"之一。

穿街走巷,感受古味

      如果一砖一瓦能讲话,或许是个男低音,用穿透力强的嗓音细说渔溪镇各大家族与海上丝路的故事,每一块砖都是先人智慧和财富的结晶。踏入渔溪的村庄,几乎每栋房子都和华侨有关,最老的大宅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人来自千岛之国印尼。

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门前有一棵三人才能合抱的大樟树,是村里最壮观的樟树,这树就像沿着海上丝路闯荡四海的福清人 ,这是清末林家一位少年远赴南洋走的那天,与父亲一起种下的。父亲说:“在南洋只要能干、只要对人家像对自家人一样好,就能像这棵树一样长大。”

       林家大院位于侨丰村陈白自然村,依山而建一前一后两座大宅院,藉红砖小广场连成一体。一座是明隆庆年间建筑,一座是民国建筑。前者先人藉明朝中期重开海禁下南洋后而建,后者为民国子孙所筑。前者是传统民居,后者是杂糅西式建筑风格的二层楼建筑,外加三座有五层楼高的碉楼。

黄家老厝

       黄家红砖大厝,面宽20余米,厝长近50米,极精美,里面有36间房。与福清的许多传统大宅院有些不同,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元素。红砖大宅正中顶部建筑具伊斯兰建筑特色穹隆,宅内不少建筑也很容易让人想起伊斯兰建筑的尖拱、马蹄拱、圆弧拱。这与黄家百多年代代有人在印尼打拼有关,印尼一半以上的人信伊斯兰教,黄家人与他们成为知交。

郭氏祖屋

       郭氏祖屋位于联华村朱里自然村,1860年建,占地约10亩,有大小房屋近百间,为硬山顶建筑,共三进,有护厝五个,近百间屋由多条纵横相连的巷道沟通,祖屋内部每条纵巷既是通道,又是分隔界。将房间按生活功能分成两半,巷子的一边是住房,另一边是厨房,还有一个小天井,便于透光透风,也便于排水。在每一间房屋上端,还有供人躲避藏身的暗室,外边用木板作遮挡,人藏身里边,外边的人很难发现。当地村民称郭氏祖屋内的巷道为“泥鳅巷”,外人走进祖屋,如同走进一个迷宫。

万福寺

(福建福清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西北的黄檗山上。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是福清最早的佛寺之一,是隐元禅师开创中日黄檗文化交流的圣地,是日本滋贺县黄檗寺的祖庭。

(日本的“新黄檗”)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法师任万福寺住持。清顺治九年 (1652年),隐元法师应日本法师多次邀请,率领僧俗三十多人自厦门乘船东渡日本,顺治十六年 (1659 年 ) 日本皇室在京都宇治的醍醐山麓赐地一万坪给隐元创建新寺。新寺建筑、雕塑等一概仿照福清的万福寺,保持明代的风格。为了不忘本源,新寺仍取名为“黄檗山万福寺”。从此便有中国的“古黄檗”与日本的“新黄檗”之分。

       福清市渔溪镇人很自豪,八闽中枢要地——福州市鼓楼区只有一条郎官巷,一个小小渔溪镇就有北郎官村、南郎官村、郎官山、郎官境、郎官古渡,郎官古渡的年龄与郎官巷差不多大,都起于宋朝。它同时也是二、三十年代福清华侨出国的主要渡口之一。

        后来,海禁大开,福清沿海一带自古缺水,一遇干旱之年,庄稼颗粒无收,乡民为避天灾人祸,纷纷背井离乡,远走南洋。那时陆上交通十分不便,唯有乘船外出,郎官古渡就是他们远行的起点。据记载,当时南下南洋的乡民十有六七是由郎官古渡登程的。

食在渔溪

      渔溪是福清龙眼的发源地,当地果农有着三百多年的种植经验,他们擅长给龙眼疏花、疏果、修枝,其栽培的渔溪龙眼肉脆、味甜、汁多,甜而不腻,渔溪龙眼品种丰富。渔溪龙眼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淡水鳗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禽畜产品量多质优,供应福泉。

       在渔溪,走过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古厝,醒悟“小镇故事多”,福清大街小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