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五帖为米友仁代笔考辨

 不易齋2 2022-05-10 发布于美国
摘要
米芾存有《宝晋斋法帖<与知县宣德四札>》和《米芾章吉老墓志铭》等五帖,因书风迥异引起笔者注意,通过对该五帖的成于时间﹑当时背景的考察,以及相关米芾书法作品代笔证据的收集,求证出米友仁代笔的可能性。并通过将米芾与米友仁父子两人书迹对比,确认原归米芾名下的《与知县宣德四札》和《米芾章吉老墓志铭》等五帖为米友仁代笔。

关键词

米芾  米友仁  代笔  章吉老墓志铭  宝晋斋法帖

一,米芾五帖疑问

收刻于《宝晋斋法帖》内《与知县宣德四札》[1](图一至四)以及《米芾章吉老墓志铭》[2]此五帖,书写者署名均为米芾,但五帖书写风格﹑字法组合等等均与晚年米芾其他帖风格迥异。这种现象引起了笔者注意,因此笔者即对五帖进行一番认真考察。通过进一步研究比勘,怀疑是米友仁代笔。

1,《与知县宣德四札》成于时间

《与知县宣德四札》收刻于《宝晋斋法帖》卷九,四札全文如下:

初秋帖:

图片

芾顿首啓,稍濶驰情至深。初秋气清,伏惟政事之暇。尊躰万福,相望密迩,未即展晤,更冀顺时加厚,前迎进宠,谨奉啓不宣。芾顿首啓上。知县宣德侍史。

累幅帖

图片

芾顿首,蒙累幅之贶。深荷勤意,承爱,女不育,切更理遣为祝。百冗裁谢,未究所怀,赱情炤也。芾顿首上。

实际禅师帖:

图片

芾顿首,剧暑伏惟,起居冲胜,驰乡驰乡。实际禅师迎接入院至开堂,使如十方规例甚佳。并求其开堂语录,寄示甚善。秋凉车从入城,伫卜款晤。谨奉啓不宣。芾顿首。知县宣德阁下。眷集伏惟,均胜。芾上问。

至城帖:

图片

芾啓,比者,车马至城,幸获展晤,深以涴尉未果。从容驰乡驰乡。承珍尺审初热,起居佳胜,向闲千万。为民加厚,奉啓不宣。芾顿首。知县宣德侍史。

帖后有刊刻者随州郡守张棱跋:米南宫守无为日。先伯宰庐江,情义相厚善,往还书尺俱侵染。先公平日尤嗜此书,得此数帖,每深宝惜。今用摹刻于汉东全庆堂,庶与好事者同之。淳熙丁未小寒日,郡守潘阳张棱跋。(右随州所刻帖)。

由帖尾张棱跋,知此四札乃米芾在无为军任上与其先伯书。查《庐江县志》卷五职官载,崇宁间张述知县事。今安徽池州寄隐岩摩崖尚存潘阳张棱与友人淳熙甲辰孟冬十日同游题刻。[3]此张述当为张棱先伯。米芾权知无为军州事具体时间在崇宁三年(1104)七月,四年(1105)七月离任赴都。[4]据此再结合四札正文,考察《与知县宣德四札》成于时间,依据原帖顺序,由《初秋帖》文中“初秋气清”可知应成于崇宁三年(1104)秋,后三帖《累幅帖》《禅师帖》《至城帖》分别有“剧暑伏惟”“初热”等词语,故应成与崇宁四年(1105)夏。

2,《章居士墓志铭》成于时间

现仅存上海图书馆明拓孤本《章居士墓志铭》。是册装裱本,共十三开,册高二十九点四厘米,宽十六点六厘米。碑文计十二开,帖芯高二十六厘米,宽十三点九厘米,原刻陈敦复篆额已佚。面板有民国大鉴赏家褚德彝(1871—1942)题签。拓本有杨泾、陆树声、唐翰题、蒋祖诒等人鉴藏印,末有唐翰题跋、王同愈观款等,锤拓精良,字口清晰,墨色黝黑如新,唯装裱时文字次序略有颠倒。《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清光绪八年陆心源撰集,胡镢摹刻)卷三也摹刻有《章吉老墓志》,初经比勘,其底本即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拓本,摹刻补正了文字漫漶和装裱次序的倒错,即将第九开左半与第十开右半对调,第十开左半与第十一开右半对调,帖尾加刻了光绪十六年胡镢题跋。[5]

根据碑文《章居士墓志铭》成于崇宁四年(1105)九月初二。碑文记载米芾为新差权发遣常州军州。故知米芾已不在无为军任,虽获得新任常州军州,尚在京都停留并未赴任。[6]

3,五帖异于米芾晚年书风

米芾晚年书风更加成熟,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为后人书法学习提供了方便。《与知县宣德四札》字体风格统一,鎸刻保存完整,文字通顺。书写风格异于米芾晚年作品。与米友仁作品却有惊人相类之处。故清朝王澍云:自识五帖皆虎儿书,伪为米老者。曹之格不能识别,竟杂入米老中,此《宝晋斋帖》所以为宋刻最下也。第十卷尤恶劣。[7](案:著录虽未详细五帖内容,但通览《宝晋斋法帖》全书也只能是指卷九之《与知县宣德四札》。)此则评论并未引起后人的关注。

《章居士墓志铭》成于崇宁四年(1105)九月,隔年大观元年(1107)五月米芾又作《章吉老墓表》[8]此两帖均有米芾书写署名。章吉老两碑仅仅相隔一年九个月,按理应米芾此时在书写风格上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也只是局部加以改变。通过将《章居士墓志铭》与《章吉老墓表》两帖对比,(见图五)可以明显看出书写风格上巨大差异,左边《章居士墓志铭》笔画缺少提按,结体稚嫩手法单一,用笔拘谨,行气亦不畅。右边《章吉老墓表》笔画即有提按变化又转换巧妙,结体随笔势运行而随机赋形,用笔自如老辣,笔在纵擒自如中抑扬搓转,造型上则蕴藏着流畅自如的魅力。正因为有此差别,故明朝陈继儒在其《妮古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宋无为章居士墓志铭为米书,应是伪帖,其里人亦能言之。”[9]

图片

图五

再将《章居士墓志铭》与《与知县宣德四札》比较,五帖书写风格一致,在字法处理上有诸多类似之处,习惯之结体特征竟然完全一样。故此五帖为同一人所书,书风虽然类似米芾,但却非米芾所书。出现如此情况,无外乎有两种原因,一是后人作伪;一是别人代笔。笔者根据整篇书写风格统一,水平高,书写亦自然,且与米芾书法十分接近,可排除后人作伪。故断定属于后者,由人代笔。

二,代笔线索

代笔即由别人代替书写,非亲自而为,俗称捉刀。宋朝经济繁荣、文教发达、人才辈出,著述活动异常活跃,文人中代笔现象较为常见,北宋众多名家均有代笔行为。如苏轼﹑欧阳修等,或奉命“密旨代作”;或宗亲同僚间“代作笺奏”,代笔行为俯首皆是。代笔现象不单单只出现在文字文章方面,在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代笔现象也较为普遍,文献记载均有迹可查。

米芾在其《海岳名言》中亦有记录: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题榜有古意,吾儿尹仁,大隶题榜与之等。又幼儿尹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尹知也。[10]此条记录了米芾称赞尹知书法,代米芾书“更无辨”,尹知即米芾幼子米友知,深受许将喜爱,颇为得意。直接说明幼儿友知为米芾代笔,只可惜现在暂时无法知道确切代笔作品。曹宝麟先生在《米友知小考》结尾有云:米芾现存的书迹中是否杂有米友知的代笔,已不可考。但崇宁二年之前两三年内的米芾书作中,如有不甚老练的笔致出现,很有可能出自米友知之手,因为尽管说是“无辨”,但与年龄相符的苍老之气,毕竟不是年轻人能够模拟的。[11]虽然从米芾作品里辨别代笔比较渺茫,但是仍有两位学者对此做了研究。如杨春晓对米芾小楷墨迹《向太后挽词》与米芾其他小楷对比,找出差异。并结合世传褚遂良《唐文皇哀册》比较,得出此件作品乃米友知代笔。[12]又如李跃林通过对米芾《衰晚帖》《上记帖》米芾落款变化,以及帖内字体书写特征的对比,也提出了此两帖皆为乃米友知代笔。[13]两位学者为米芾作品代笔的研究做出了可贵探索。

前述五帖分别成与崇宁三年七月至四年九月间,从时间来看上,作为最能书的米友知已卒,那么此时如有代笔,自然会落到米友仁身上,米友仁具有代笔的时间条件。米友知代笔因米芾《海岳名言》为世人皆知,而米友仁替父代笔,就目前而言,尚未见有研究者言及。如果仅仅凭时间断定友仁代笔,没有其他证据证实,未免过于牵强。

在《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里,存有米芾一通手札《老妻帖》,笔者考证成于崇宁四年(1105)无为军任上,[14]该帖为米芾自述,帖中有云“书表司与假,遂小儿作书。”也直接点明“小儿”替父代笔。此时间段之小儿只能是米友仁,这就为我们确认米友仁代笔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米芾晚年的仕途虽不尽如人意,然书法艺术则进入到化境,[15]达到其一生的巅峰相对于之前的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结构安排也复归平正,在平正之中偶出惊人之笔。笔势更加自然,字法组合及字形体势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笔画蹒跚却又透露出老辣厚拙。崇宁四年左右,如果米友仁代笔,其书风难以与米芾晚年书风相匹敌,必然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在通过前文的考察,米友仁代笔已明朗前提,再从米芾﹑米友仁两父子书风比较,找出米友仁独特书写习惯,最终证实此五帖为米友仁代笔。

三,米友仁书法与五帖比对

曹宝麟先生在《米友仁小传》如是评价:

米友仁(1074-1151)原名尹仁,字符晖,小名鳌儿﹑虎儿﹑寅孙等,号懒拙老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崇宁五年(1106)米芾掌书画二学时,上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大受徽宗赞赏。幼承家学,于其父所创云山墨戏能发扬光大。书法全学其父,自谓“惶惶奔走,营哺不暇,岂复与管城氏(笔)周旋”,故书作流传较少,水平亦平平。[16]

对于米友仁法书,宋人魏了翁《鹤山集》曾评述:元晖书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子弟,自有一种风格。米芾曾谓:尹仁(案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17]又元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元晖)心画之妙,得于家传,不可尽述。识者谓宋之有元章、元晖,犹晋之有羲之、献之。或谓作斜弩之笔,一字皆成横敧之势,欲自成家而用心太过耳。宋人董史在二米对比中也看出了小米的不足:尝考米西清之书,多作斜努之笔,甚者一字皆成横攲之势,此效父体而用力太过耳。清康有为则认为:米友仁行书中含,南宫外拓。通过对比知董﹑康两人所评不虚。南宋尤袤在米友仁《潇湘图》后题跋云:“蔡天启作米襄阳墓志言,元符初进其子所画《万里长江图》。时元晖年尚少,其小笔已知名当世矣。方此老无恙时,诸公贵人求索者日填门,不胜厌苦,往往多令门下士效作亲志元晖二字于后。淳熙辛丑二月中沐梁溪尤袤题”[18]评说友仁于画“其小笔已知名当世”,更言及米友仁晚年也令门下代签名。

友仁法书虽得米芾亲授,然世人多谓小米不及大米。究其原因,首先米友仁书法全效其父,取法范围过窄。其次米友仁书法获益于少年时得家授,却因“用心不足”而不传衣钵。[19]再就是与米友仁选择努力方向,与书法相比较,其对绘画的思考感悟则更加深刻,于绘画用功更勤。

米友仁现存书法为大众熟知的,仅有《动止持福帖》《潇湘奇观图题跋》《文字帖》《杜门帖》等四帖,及米友仁鉴定留下来的题跋墨迹和碑刻。另有《南宋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图六)世人关注较少,原碑今存苏州碑刻博物馆,该碑刻于绍兴十一年(1141),为67岁米友仁书丹,笔法清健,结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难得的是该碑为宋代原刻,保存完好,碑文近八百字,是研究米友仁书法不可多得的极佳资料。

图片

图六

一个成熟的书画家,通常个性特征比较强烈,其作品构成必然含有自己艺术语言,书法则会有自己独特的书写习惯。因此,就给我们辨识其书画作品提供了方便。米友仁书法得其父亲授,书风类似,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直观地看出米芾与米友仁书法表现手法的异同,现选取米友仁《南宋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与米芾早中晚三个时期字数较多的《方圆庵记》《章圣天临殿记等三帖》《章吉老墓表》等三件作品里相同的字,加以比较。

“为”字米友仁有两处共同的特征,就是首点靠近横画,右边三折中第一与第三个转折位置基本对齐,第二折位置则略往左。米芾的“为”字首点绝大部分远离横画;三折位置的处理,早期第一二折位置变化不大,但第三转折处的位置向右突出很多,与前两折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后期三折位置参差不齐,富有变化。从米友仁“为”字接近米芾《方圆庵记》中“为”来看,可知米友仁书法取法于元丰时期米芾书风,却与米芾晚年风格差别更大。(图七1)

图片

图七1

”字之“”部,其“”上部笔画。米友仁在笔画书写角度,行笔方向,以及笔画的组合安排上,一直保持习惯书写,没有变化。米芾书写的“”两笔,在笔画形态﹑行笔方向上都有着多种变化,可以看出米芾在处理手段上别具用心。(图七2)

图片

图七2

米友仁有两种书写方法,其首笔竖画倾斜角度都没有变化,竖画后直接连写长横,是其第一种写法;竖画后,长横另起笔,是其第二种写法。其横画走势保持一贯写法,最后一勾重按皆雷同。米友仁“冖”两种书写方法,鲜有变化,已成固定模式,贯穿了米友仁的一生。米芾书写“冖”两笔时,从笔画的位置﹑笔画长短﹑笔画的粗细等均有变化。特别是长横,从起笔的形态﹑起笔的位置﹑运行中段提按变化﹑运行中的方向改变等等,手段多样,充分体现米芾在技术层次上的高超。这还没算上米芾后期手札及晚年尺牍,变化更加丰富。(图七03)

图片

图七3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米友仁书法受米芾早期作品《方圆庵记》影响颇深,虽然后期《动止持福帖》《文字帖》等作品趋于成熟老练,但仍缺少变化,一生均保持这些特性。当然,米友仁还有其他能代表其个性方面的东西,但其在“”“”“”等字书写上与米芾差异明显,就足以成为我们鉴别父子两人书作的工具,为我们辨别代笔作品提供了方便。

再来看看《与知县宣德四札》和《章居士墓志铭》里的“为”“惟”“冖”等字的写法,(图八)竟然与米友仁书写习惯一样,那么米友仁这代笔就无法逃脱。为了使得事实更加清楚,更好地证明此五帖属于米友仁代笔,不妨再将此五帖与米友仁存帖中相同的字再进行比较。

图片

图八

《与知县宣德四札》与米友仁﹑米芾作品中相同的字进行比较。(图九

图片

图九

:《与知县宣德四札》“勤”字与米友仁书极似,米友仁书“勤”左部上两笔重按大开,已成习惯。米芾所书略有夸张,但对比恰当不着痕迹。

《与知县宣德四札》“谨”字再次看到右部上面夸张重按,对比强烈。右部两点一横间的空间处理上,与米友仁所用手法完全一样。而米芾夸张空间则在横画与口之间,右部各个笔画有变化又自然和谐。

:亦如上,前两者在处理手法上是一样的,特别是“深”字右部,上部“冖”地夸大,上下两部分的位置,两者保持高度的一致。米芾所书则在位置上有所变化,各部分疏密有对比,并不强烈。

《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存有米芾《知县宣德贤公书》[20]历经近千年传藏反复重新装裱,虽然无法一窥该札全貌,但其落款一行则完整无缺。图十书风为晚年笔意,其受书人应为同一人,故可作为比较证据,亦可看出两者书写的不同。另《与知县宣德四札》整体布局也与米友仁手札书写习惯一致,由此可知此两者皆为米友仁书迹。

图片

图十

米友仁“为”“”“惟”等字书写特征,在《章居士墓志铭》里也得到再现。(图十一)《章居士墓志铭》其字法结构也同米友仁作品里的类同,而与米芾有很大的差异。

图片

图十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归于米芾名下的《与知县宣德四札》与《
章居士墓志铭》等五帖,确为米友仁替父代笔。晚年的米芾迁任频繁,任期都不长。从其宦历行踪可见,多次往返于京都与地方,周旋于权要之间,为谋取心中理想的职务,疲于奔波,无暇书写。加之米友知的早卒,“书表司与假”等诸多方面因素,促成米友仁为父代笔。

米芾在书法史上有着璀璨的光芒。一生留下了两百多件作品,仅纸本墨迹就多达73件。米芾痴迷于书法,善于学习前人书法技法,重视技法的积累,使得其一生书法作品面貌各异,各阶段风格不断变化。就技法丰富而言,在宋四家里列居首位,也是宋以后学习米芾书法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米芾在《海岳名言》中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由此可见,米芾对其晚年作品尤为看重。米芾曾自云:学书来约写过麻牋十万,布在人间,老来写益多,特出少年(书)者辄换下也。每以新字易旧札,往往不肯,盖人不识老笔乏姿媚,乃天成入道,老来作书有骨格,不专秀丽,浑然天成,人眇能识,往往多以不逮少小。[21]更用“不专秀丽,浑然天成”来形容其晚年作品。所以根本不会出现,也不应该出现《与知县宣德四札》《章居士墓志铭》这样的风格。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米芾相关作品进行考斠比勘,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这对米芾书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宋)米芾:《宝晋斋法帖》卷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2] (宋)米芾:《米芾章吉老墓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年3月第一版。下称《章居士墓志铭》。

[3] (清)赵绍祖:《赵绍祖金石学三种》,黄山书社,2011年9月版,第105页。

[4] 张庆:《米芾宦历行踪考斠五则》,《书法报》2021年第24期,第25版。

[5] 同2。

[6] 同4。

[7] (清)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藏六《王澍自书岩帖》六十册。

[8]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38》,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3月版,146页。下称《章吉老墓表》。

[9] (明) 陈继儒:《妮古录》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 (宋)米芾:《海岳名言》,《原刻景印百部丛书集成》(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据陶氏涉园影宋咸淳左圭原刻百川学海本影印),辑2册 96,第1页b。

[11] 曹宝麟:《米友知小考》,《中国书法全集37》,36页。

[12] 杨春晓:《中国历史文物》,2012年第11期,92页。

[13] 李跃林:《米芾书法系年研究各代笔人书迹的确定》《书法研究》,2020年第1期,第89-97页。

[14] 张庆:《宋拓<英光堂帖>四帖考释》《书法》,2020年第11期。

[15]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93页。

[16]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38》,第528页。

[17] 同9。

[18] (清)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石渠宝笈>》卷四十二-宋米友仁潇湘图

[19]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38》,第530页。

[20] 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

[21]张丑:《真迹日录》卷四。

(原文发表于《中国书法》2022年第4期 文字有删减)

张庆,字善斋。安徽无为人,别署必有余斋、蒲盦。书法启蒙于阮良之先生,数十年来常常得到先生教诲。现师从曹宝麟和潘良桢两先生研究书艺。

现为深圳市福田区华君艺术馆馆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巿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曹宝麟书法工作室精英班成员、函三楼书法研习班成员、深南道书画艺术群落成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