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讲稿13.1(上)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咱们开始学习,其实经过一个暑假之后,我都忘了上半年讲过什么内容。最后我发现上半年哪个讲了,哪个没讲,我都忘了。咱就还继续咱上半年的聊天,继续来学习,不要太紧张,咱们就是在这闲聊,闲聊经典该怎么学?

比如说第一个闲聊,我来到郑州,我发现今天下雨,我们那也下但下得不这么大,来这边的滴滴答答小雨。就是如果大家回到古人,大家会发现如果春雨的话,大家都会很高兴,这心情非常好,春雨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给人一种很舒服地感觉。如果大家静下心来感觉的话,就会感觉这个秋雨啊,多多少少当中,在下的秋雨过程中伴了一种,就是轻微有点那种淡淡的悲凉。就是咱们说的天气肃杀之气,就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感觉不像春天那个秋高气爽这个什么,都会有一种默默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学中医必须得有的。有的人说你这玩意是不是太浪漫了?不是。如果你这时候感觉太邪乎说明太浪漫,你说你这时候感觉到什么春高什么乱七八糟,胡思乱想的那就不对,那就是胡思乱想。

我们现在静下心来,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是通过这种感觉,然后我们说中国人训练就是训练那种感觉,我们其实学中医啊,当然这种感觉也不是说我们很多人猜的,是不是就是那种来看病靠的那种感觉,感觉必须得公证的话才能用,而且这种感觉我们定义他会感觉,实际上就是一个很真实的观察,对这个事情很真实地观察,这时候我们是静下心来很真实地观察这个物体这个事务,所以我们就会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所有的教育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我们现在一提到教育,直到现在我觉得咱们现在这个屋子里的人还好很多了,能够愿意相信我说的这个,中国的教育不是像西方教育一样,西方教育多少都有成功学的观念,就是你必须得要玩死地拼搏,玩死的学习。咱们中国教育注重一种体验,注重一种你跟这个经典当中的交流,重视这种交流,就相当于我们说你学习再多的知识,你知道这个葡萄长什么样子?秋天几月几月多,你知道所有一切有关于葡萄的知识,其实我都可以说你是无知的。

那什么时候可以说是你是知道的?就是你尝了葡萄之后,你吃完葡萄之后说,唉哟这葡萄好吃,这个时候我就认为你是有知识的你是明白的,因为现在咱们中医的很多很多学习的东西,他们很博学,但是在我们看来,在一个真正的学中医的人看来这个是无知的,比如说他说秋天了该怎么养生?一系列知识都是无知的,因为这些知识都不是你亲自品尝出来,你身心没有得到这个体验,所以你就是无知的,所以你不知道葡萄什么味道,你不知道这个一切。

那么学中医也这样,如果我们现在干聊,当然跟大家聊这个伤寒论,聊的再多,聊知识上的东西再多天花乱坠,但是我也可以说是你是无知的,因为你没有深层次的体会过张仲景一个条文,你需要做的是一个静下心来,我们要按张仲景所说那个条文来静下心来体会他,能体会出一条来,我们就会用一条,能体会出两条了,我们就会有两个。当然这个体会之前还有一个大的法度在,这个法都在经典中有,在《灵枢经》啊,在《素问》当中都有这个大的法度,有这个法度之后你再慢慢的体验,你会觉得张仲景说的条文就这样,然后这样你就是一个真正的知道的,你就是真正的知道,不是那种就知识上的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很多人说唉呀你得博学,不是,你要博学是要有真正体验到博学,所以我们说古代教育不像我们现在想的教育一样。

古代教育其实老师很重视你的放松。如果说咱们看看古代这个真正(真正的教育),我们还原一下,通过现有的一些资料来还原一下古代教育,当然古代教育不光是中医教育,还包括,我们要想还原最好就是还原到儒学教育,或者是古代人这种教育,古代儒学教育他是什么?它第一个他是不是针对所有人,他只针对一些,你这个人,我看你是可造之材,他不针对不可造之材,他要求这个学生必须是可造就的,相对来讲,你比如说咱相对来讲,咱们说比较恬淡虚无一些,比较心静一些。

比如说我们看一下这个元代时期的李东垣选罗知悌,李东垣选弟子是这样,他先要挑,它不是每个人都,他只挑他认为这个人是可造之材的,那么什么人是可造之材?就是这个人心思比较缜密,他并且非常静,他愿意来读经典,它能够读下经典的人,这些人才是可造之材,其他那些很浮躁的,很慌张的说唉呀赶紧来教我一个法,赶紧来干什么的人,这些人不是可造之材,然后这个李东垣教罗知悌,好几年时间,具体几年我忘了,反正慢慢地才成功,所以古代人重视的是选徒弟。

比如说我们说这个大家看这个《史记》当中的《扁鹊仓公列传》仓公他老师也这样,他老师公乘阳庆也不是谁都教,他要挑他要觉这个学生能够偏接近于道的状态,偏接近于静下心的状态时候,他才教他。

所以很多人说唉你怎么不办学习班?其实真正学习班不能办,为什么不能办?因为我们中医它是个系统工程,也就说你这个学生对路了,这人很静,而且方法也对了,你也需要去体验这个条文,不停的深层次体验,也要有一年的时间来体验它,我们现在已经过了半年了,再有半年时间我们这个伤寒论就基本体验完了,然后大家就需要在临床中再体验,所以中医没有一年的话是不可能小成的,所以如果说很多人报班,他指望七天成一个大家,那就是上当受骗,那就是忽悠,当然我不说你可能是什么都学不到,你可能会学到一两个特效的一个技法,这个技法可能对某一个病的某一个症型的某一个情况下,它会有特效,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你不能满足老百姓日常所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沿着古人的一种学习方法来学习中医。那么古人学习方法和咱们现在学习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上次我讲座的时候,我讲到一个古人学习方法,用几个字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古人的教育,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字很有意思,她这个原文就形容,这是《大学》里的教育,是把一个人,西方人的学习模式是这样的,我设立一套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比如说,大家要想来学医学吧?我就设定一套程序,这个A课程假设是这个西医解剖学,加B课程加C课程加D课程,一直加加加加加到课程圆满。你只要把这些课程都学完并且及格了,并且每一项都及格,或者是你学得更好。那么说,西方的教育模式是什么?就是加加加,你原先你不动,你没有任何变化,你在你原先基础上你学习了解剖,并且学会了,生理病理药理,包括再细啦,这个呼吸系统、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都学会了,也就说你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然后这样你就成了一个好的一个西医。

但是中医不是,这样就是你看也就是你成为一个西医,中医不这样,中医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就是你要跟经典当中互相的切磋琢磨,把你原先那种思维给改变过来,他需要一点点的切磋,一方面可能要增一点,可能要减一点,就是在这个切磋过程中,把你原先的一些不良的一些习惯,不良的一些气,我们说不良的习气给它给切掉,就是它有一个减法,他更多的是一个减法,减掉,你看切磋琢磨就是把一个玉,古人认为你是一个石头,你现在是一个石头,但是你内心中有一块美玉,这个美玉非常美,你必须要把这个美玉发掘出来,那怎么发掘出来呢?就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发展,那么怎么切磋琢磨?就是你需要放下自己,来放到经典里头,一点点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把这个思维方式改变,这也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学问的不一样。

比如西方人做学问是这样的,你看西方学习是这样,西方做学问怎么做呢?比如说我有一项问题,比如说假设有个东西,我们假设有一个疾病,这个疾病叫A或者叫,就不管什么疾病,癌症也好,A,我如果攻克不了怎么办,我就使劲攻克,我再攻克不了怎么?我就使劲使劲使劲使劲攻克,我再攻克不了怎么办?我组成一个团队,我使劲攻克,我就使劲凿他,使劲凿他,我花钱,我使劲往里投资,我最后花钱,我使劲,实在不行我带着愤怒来把它解决掉,最后这个问题有可能解决掉,有可能没解掉。所以呢沿着西方人的方式,只要学习,这个人只要通过他的学习当中解决问题,解决任何一个日常常见的问题。只要沿着西方按这种方式来学习,并且沿着西方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愤怒的人。我们叫愤怒青年,愤青。现在大家可以看,凡是中国,不管中国,世界上西方还好点,中国尤其是有文化的人,这个脾气都比较大,都比较愤怒,为什么?因为他长时间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唉呀我就使劲解决,实在不行怎么?我就费劲了,我骂了街我都要把它解决了,对吧?他就可以把它解决掉,解决掉,他很爽。再来解决下一个问题,包括数学也这样,数学什么?这个定律那个定律。

但中国人不这样认为,中国人解决问题方式不这样,现在这个学中医的人,其实也是在沿着西方这种方式来训练,大家不管认不认可这个,当然学西方怎么?我这条文不会,我条文解释不了!咋办?我使劲解释。我解释解释,唉呦我还解释不了,我再解释,不行,这个我增加两个概念,我再多俩概念,不行我再加上哲学概念,还不行,我再加上这个各种各样,加上各种各样宗教概念,我再加上这个文学概念,我再加上凡是一切的包括这个尤其是武侠概念我都加进去,我就是为了要把它解决掉。最近我还看一篇文章挺震撼我的,还有那量子概念都加进去了,注意到没有?大家不看朋友圈吧?这朋友圈转的很火,就是有一个针灸就是说把量子都加进去了。你看这种方式就是这样,她在不停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也就是说咱们现在中医的教育在一个一个的攻克问题,也在这样,所以我们中医的整个教育,咱们说中医的教育,很多很多专家都说中医的教育在全盘西化,我现在想的是我们不要跟人喊,人家说西化就喊,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西化?你一看他就是西化,跟西方人教育方式一模一样,西方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这样,西方人教育模式也这样,西方人看病模式也这样,我这个病我看不透,我使劲看我使劲看,中国人不这样。中国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他就反求诸己,他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哪不对,他要把自己更放松下来解决。

一定这样,我们中国人解决方式一定,大家一定这样,现在中国人的问题在他误认为中国人的反求诸己是一种退步。

所以现在的佛系青年不是中国人思维,佛系青年什么?就是假设这个问题A,我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哪我不解决,反正我境界高啊,对吧?你这个没事,这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问题是个,你比如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医学问题,这个问题唉呀无所谓啊,大家呢对吧?我这个你也动不了,我八风吹不动端坐子陵台,我不管你是个什么问题,你天塌下来问题我也不管,地塌下来的问题我也不管,我还是我安安静静地,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解决方式,不对,这叫佛系,这个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种逃避。

中国人的问题是什么?这个A问题我解决不了。我一定要认为我解决不了他,一定是因为我心不够静,我没有再静下来,我再静下来之后,我就能感受到它的一切的问题的规律,就内部深层次的规律,然后我静下来再看,我就看出一点端倪,我就看到好像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这时候怎么办?还有一点没解决的,我再静,我再静下来,让我心很安静,要像一个镜子一样能把他照出来,把这一切的问题的答案就能够如实的反映出来。然后古人就认为,古人说真正能够达到绝对静心的人,我们看《内经》上那个《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的最后那段,上古有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贤人者,大家都记住这段吧?“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古人认为这些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通过不断进行不断进行,他们能够解决了很多很多问题,而且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直接掌握这个问题的核心规律,所以这些圣人呢,这些圣人们当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很静静静静静静,她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把这个门看透了,他就写出一个东西来教学生,这我静下心来看就这么回事,大家不信看,就这样,所以我们看整个《灵枢经》里头,整个什么说啊刺道毕已,什么什么天道毕已,毕已就没有了。就这么些事,因为他看着很透,这个道毕已,所以我们现在呢,读的时候就读不出他的毕已的感觉,因为我们心不够静。所以我们在读灵枢经的时候,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让自己静下来,而这个静下来不是让自己昏沉下去,不是让自己逃避问题,而是去让自己在安静下来状态下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让大家学成一个每天要安静下来的时候读经典。那么就是说在这时候呢,这些古代圣人在安静下来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东西的规律,他们把这东西记录下来,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所以古人认为经就是圣人说的圣人写的。我们现在就认为经是中国古代人劳动智慧的结晶,这就说明你已经被西化了,你的思维都被西化。

我们现在就认为这古代人的做学问的方式就是,当他静到一定的时候,你就发现原来就这么回事,然后这时候你再翻经,唉呀这经中早已说明,只是我们一直没有认出来,所以我们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当我们不断地解决了医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心里越来越静,我们心就越来越静之后,你就能够越来越能够看问题看到根源,而这时候你就能活得越来越自在,越能够享受上天给你的各种各样的这个福德,就像我们现在。你要很烦躁的话,你就不知道唉秋天来秋雨了,秋雨就秋雨,你没注意到这事,但是你要很静下你觉得秋雨了,这秋雨就跟春雨不一样!这个秋雨丝丝的凉意出来,而且总是感觉心里有种莫名的一种轻微的小悲伤,这种悲伤当然不会影响大家太多了,不会有太多的,不会悲伤到像林黛玉一样那种悲伤,不会悲伤到那个林黛玉一见到落花就悲伤得要葬花那种,那种太过,我们这时候就会有这种,这种是你最正常情况下的情感,然后这样的话我们。

我们以这种心来读经典,还是这样,我们读经典,这个经典就是一个难题A,这个经典,我们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所以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我们不是在修正经典,我们是在修正自己,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修正自己,修行自己,这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就是我们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修正经典,而是修正你自己,当我们在静下来不停的读经典的过程中不停的修正,不成修正,我们就觉得:“这种就是对了吗?你们怎么看不见吗?”,或者你觉得“唉呀,这个孔子说人就应该活成温良恭俭让的状态,你们怎么不活出那个状态呢?”,你觉得就对了嘛,所以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以这种心态,我们不要跟经典较劲,我们不要:高高在上,我就不改。我就是某个派的,我们某某派就这么认为的,我们这个派我们就必须得掌握某个派的尊严,我们就不能够这样,所以我发现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派就不摸脉,你说啥,我们这个派就不摸脉,那经典上说的很明确,你要摸脉,什么辨脉证并治,然后我就不摸这个脉,你这脉太玄乎了,我就不摸”,那就不行,你就不被经典改变,你没有变,你没有变的结果就是你解出的经典就变味了。

也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我们变了之后,我们随着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变了之后,经典的原意就能显现出来,我们就能够把经典的愿意用得非常好,这是我们整个中国人的一种做学问的方式。

就是说如果我们来静下心来,我们在读经典,正常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一个读经典过程中是你一个体验,就是当你心静下来的时候,你就觉得唉这条文说怎么这么合我意呢?当你心不静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条文说个啥事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好像没关系,这个事说个啥事?那么他跟我没关系的,我要强解他。我解她很玄,比如说我这个“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这个说啥事?你看。所以我一直说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有学习经典在哪?比如这样时候我就强解,强解完之后,本来,我们假设这个条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就是A,A就是这个条文。这时候呢如果静下来,我就能够还原出A的原意来,但是这时候我们大量的人都在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一直在学经典,一直在学习经典,结果呢?在A的周围,造一层理论体系,就“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围绕这几个字周围形成一大圈理论体系,这一大圈理论体系使我们学习很多知识。你学再多知识之后,你没有得到没有看到这个A,你光学一圈的是理论体系,所以这是不行的。

那么我们明白这个方法之后,大家一定要回去之后啊,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上这来不是为了学知识的,是为了让大家调整方向的。只要大家把方向调对之后,回去之后你自己来努力就成。也就说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学习,你不要太紧张,你就要听我聊,讲我聊,聊完之后,你回去之后你要紧张的学习,来这儿是调方向,回去之后是学习,听课是为了调整方向,然后回去之后,我建议大家养成一个好习惯,什么好习惯呢?把中国的经典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经典,一类是医学经典,国学经典什么?大家随便定啊,什么经典都行,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什么老庄啊,这个四书五经都可以,你就选你自己比较觉得读起来不是很累的,实在不行先读白话文也行,比如说以我现在的功力,其实我读孟子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一些翻译,孟子那个书读起来就是有些话,我就读原文的时候能读懂一大半,有些部分我也需要借助一些翻译,不要觉得自己需要借助翻译就丢人啊,读庄子我都得靠翻译,我得先看一遍白话文,然后再看一遍原文!虽然读了无数次了,但是我建议大家就是这个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把这个中医的经典分成两类,一类是中医经典,一类是国学经典!用早晚不要太长时间,太长时间没有意思,太长时间吃撑着了,就需要品味,品味的过程中是你不能品尝时间长,你品尝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感觉很枯燥,就早晨晚上不管是什么,早晨起来之后拿出个半个小时来,晚上临睡觉以前拿出半个小时来,把这两类经典各读一读,用心来体会体会,不要思考,不要用脑子想,不要想为什么为什么,就用心来体会,所以我们上次聊天也是学而时习之,你学的目的是为了实习,是为了体会,体会这个条文说个啥事,嗯,你觉得这个条文说是这个事就对了,你觉得这个条文说的不合你意,你就再静下心来再读其他条文,慢慢你再反反复复体会。

我们说这个西方的知识,你学到就学到,你学不到就是不到,所以西方知识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我们中国的知识呢,是不能通过考试来验证,它需要你心静的一种体会,比如说你今天这个体会,明天可能体会还要深一层,后天还要深一层,大后天还要深一层,那么中国人古代知道怎么看一个人水平高低吗?就看几点,身言书判!在这是唐代到了后来考八股就成了这个规范,就身言书判,你的身形你的气这些地方载的是你的气,你整个人气变了,你整个人在读经典的过程中你的气变一分,你的身形就会变一分,你的气静一静,你的身形就会变静,你就会变安静一些,你就变得那种很豁达,所以变得很具有那种,你看孟子看看看,你只要长时间看孟子,你来回反反复复看,你自然而然就会养成那个浩然之气,你只要长时间看这个孔子,你就会养成那个温良恭俭让之气,当然这两个气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你要是长时间看庄子,你就养形成那种庄子的逍遥之气,当然这些气当中他们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同样一个气,都是在放松下来来看问题的,所以这样情况下,我们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肯改变自己,我们不求门派啊,包括我们今天来这儿也不是要形成一个门派,而是要还原经典到底在说什么,那么我们再以此目的,以此来为我们学习中医的唯一目的话以来还原经典来回到圣人的那种心境来作为我们唯一目的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放下我们自己,放下我们所有的我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诊断方式来学习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