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授权,为何这么难?

 王肖杰 2022-05-10 发布于山东省
人人都说授权好,但授权的结果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死循环。为何授权总是搞不好?大致有如下三点原因:
第一,工作模式无法跟上关系转变。
授权之前,领导和下属是命令与受命关系,简而言之就是“领导说、下属干”;而授权之后转变为了合作关系,即“下属思考并决定怎么干”。尽管领导和下属角色没变,但关系模式改变了。授权合作的关系模式中,既需要下属具有与任务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又需要上级对下级的充分信任以及自我克制,这两方面都不容易达到。
第二,授权有风险,上级要规避。
授权的本质是领导为下属的工作能力背书,这种能力背书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结果不确定性,天然存在风险,也就是说事情办砸了,领导要担责。因而需要领导有一定的担当,这种担当就体现在宽容下属的错误以及承担错误导致的损失。
有时候,上级为了避免工作失误,宁可自己多付出,也不愿意授权下属去做。在这种模式下,因为领导的能力水平比下属强,工作质量也会比下属高,所以短期内工作效果比较好;但长远而言,领导者会一直处于忙碌当中,没有时间思考大问题,下属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出来。
授权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领导也有自己的领导,更高层的领导也有自保的问题。在这种压力层层传导的科层模式下,工作质量考核的压力越大,授权力度可能越小,授权的效果也会越有限,自然专制独断现象就会越多。
容错有成本,但又必不可少。在指挥关系中,上级对下属能力要求比较低,做不好的原因是态度、责任心、不努力等主观因素,因而可以批评,可以不容错。但在合作关系中,对下属的能力要求较高,做不好可能是能力有限、环境多变、配合不力、资源不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领导不能容错,出了错误就批评,会消减下属的能动性。下属在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下,有了问题、困难会去请示领导,而领导只要有请示就给答复,结果合作关系又回到了指挥关系,授权就落空了。
第三,被授权付出多,下级动力小。
对于下属而言,如果仅仅是接受上级指挥,那么只要付出点辛苦就可以了;而被授权之后,下属既要劳力又要劳神,所获(主要是现实性的收入、升迁等)却没有增加,所以下属动力不足。不仅如此,因为自己做决定有风险,风险可能导致犯错误、挨批评、受处罚,动力就更小了。年轻人有未来,有闯劲,可能会用青春赌明天;而年长者求稳,就更不愿意付出了。
授权很难,那就不做了吗?当然不能,不懂授权的领导不仅会把自己累死,还容易掉进琐碎事务陷阱劳而无功。


那如何授权呢?
首先,明确请示关系。
企业可以用合伙人的方式,挣了钱平分。但行政机关的工资收入是统一发放的,有固定标准,利益这条路走不通,只能从认知上转变。可以用一定形式来明确授权,比如在会议上宣布某项工作由张三负责,其他人遇到问题向张三请示。但这只是授权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授权者(也就是领导)不能干预,授权的领导只可以过问,但对请示不予回答。
其次,明确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合作的根本,可以化解冲突,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作局面。目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被授权者提供临机处置的依据,即在紧急情况之下,被授权者知道怎么拍板才对。目标不明,被授权者心里没底,就会出现一事一请示,或者不请示就跑偏的情况。
实际工作中下属的目标有两个:上级好恶和把事做成。如果不能形成共同做事目标,下属就会将“揣摩上意”作为主要标准,因为事情好坏可能过一段时间才知道,而领导满意是当下的,追求当下是人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领导不干预,下属的目标也有可能跑偏。
第三,提升双方能力。
一方面,下级要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另一方面,上级要提升自己的“授权力”。
前者容易理解,授权必须和“赋能”同步,下属需要在不断地磨炼之中培养自身的独立决策力;而后者,关键是要求上级忍得住。在很多情况下,上级看到某种问题,心里很清楚应该怎样解决,且只要一张口事情立刻就可以得到改善,效率非常高,但是只要开了头,授权这个“碗”就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授权力的难点是“不决策力”。
第四,清楚各自该干什么。
授权后,下属要一门心思干工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上级除了把公事安排好之外,还要把下级的晋升等私事放在心上,要关心下属甚至下属的家人,而不是仅仅心在工作。
比如,在荣誉方面可不可以设名额?荣誉这种软性激励手段,多一点也无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仗好打,功难评”。《尚书》中有言:“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意思是说:罪行轻重、功劳大小若有不能确定之处,罚罪宜从轻,赏功宜从重。试想一下,人人都是先进,又能如何呢?有人说,那不就变成没有先进了吗?先进是跟看谁比,跟自己比,完全可以人人都是先进。但只要是跟同事比,必然有两个问题:
1.矛盾不可避免。人类天生具有高估自己的倾向,“优于平均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无处不在,也就是说人人都觉得自己够先进,评不上,心理肯定不平衡。
2.瘸子里面挑尖脚。不管干的好不好,只要是在一群人当中选,一定能选出先进来。换言之,即使所有人干的都不好,也能选出“先进”来,“先进”未必是真先进,这样评先进也就没多大意义。
评先进要有配套措施,那就是先进只是荣誉,不附加奖金等利益。这样的好处是评上先进的人更有面子,受到激励,而没有评上的人尽管心里不舒服也有台阶下,他会说:“又没有钱,先进有什么用呢?”没有不满意,又能够达到激励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