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精特新与德日隐形冠军的五大差距|林惠春|市场占有率|特新|柯银斌

 WEINING5557imt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自2020年年底以来,从中央政治 局会议到北交所,专精特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梯度培育体系下,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专精特新企业与全球隐形冠军的差距,只有正视差距,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到底距离德国日本的隐形冠军还有多远?针对这个话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在“冠军之道”系列讲座首场直播中,给予了探讨和碰撞,他们是:

祖林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冠军之道》作者

柯银斌 《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作者

林惠春 德国赫尔曼·西蒙商学院(中国)常设院长

现摘出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一、市场占有率

走专精特新道路,成为全球冠军

企业要通过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做到不可替代。

柯银斌:如果把专精特新企业,定位为 “ 专 精特新 ” 小巨人,一个最大的差距就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

工信部“ 专 精特新”小巨人的申报条件是:产品市场占有率在本省第一。而德国赫尔曼·西蒙教授的定义是“全球前三”,你看这差距得差得多大!

祖林:根据蓝契斯特法则,市场占有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充分竞争之后的成熟市场,进入第一梯队的最低市场占有率是26.1%;要稳定在第一梯队,市场占有率就要达到41.7%以上;达到最高垄断级别就要达到73.9%。

在竞争不那么充分、大家都有机会的市场,进入第一梯队的占有率目标值是19.3%。在一个竞争尚不充分、占有率分散的市场,判断某家公司是否进入市场的分水岭,就是占有率有没有达到2.8%。进入市场之后,被市场认可、会被同行当做竞争对手的占有率是6.8%,这个时候企业才有存在感;企业要对市场有影响力,占有率必须达到10.9%以上。

这里一共有7个台阶,每上升一个台阶,企业就离冠军更近一步,或者冠军地位就更稳固一点。专精特新是路径,全球冠军是结果,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还在奔赴全球冠军的路上。

二、 营收规模: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大有可为

中国大多数“ 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营收在1~10亿之间,距离德日隐形冠军的规模相差较远,这既跟创始人的雄心壮志有关,又跟具体的战略选择有关系。

林惠春:按照西蒙教授的标准,隐形冠军的年销售额要在50亿欧元以下,在三四百亿人民币之间,德国的不少隐形冠军都是中大型企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还真找不出几家像样子的隐形冠军,而且到了这个量级,已经是名震天下,算是显形冠军了。

按照专精特新的逻辑,企业要先成为创新型企业,然后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再成为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最终发展为世界级领航企业。小巨人企业的规模是1亿到4亿之间,单项冠军的营收是在4亿以上,所以专精特新企业不一定是隐形冠军,但隐形冠军企业一定是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而来的。

柯银斌:我写过一本书《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利基战略”要指以小的业务为起点,选择一个细分市场,然后再集中资源和力量进入,从一个又一个小的第一,逐步发展为更大的第一,最终成为全球冠军。

企业从小的市场起步,利基业务的选择非常重要,这决定企业否能成为冠军,以及营收规模的大小。

企业如何去选择利基业务?从六个维度思考:第一,产品范围:狭窄,在四位数行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以下;第二,市场容量:足够小,足够大;第三,技术特征:变革不太快,投资不大;第四,竞争角度:大的看不上,小的做不来;第五,需求特性:稳定且有一定的增长;第六,地域角度: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

祖林:另外,专精特新企业要正确理解“多元化”,不少大一点的日本隐形冠军,几乎都是在遵循“技术专业化,产品、市场、客户多元化”的路径,企业的技术根基是牢固的,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但应用场景会根据市场来进行调整。

三、战略定力:

告别拜金主义,

走向拜技主义、长期主义

虽然二者都是专注聚焦在细分市场,但专注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柯银斌:很多国内企业缺乏定力和耐性,专业化就做得很差,所以缺乏全球冠军。因为过去在转型经济的环境下靠胆量,东一枪西一枪照样能挣钱。

整体上说绝大部分企业是拜金主义者,不是拜技主义者,绝大部分是短期主义者,不是长期主义者,过去在转型经济下企业可以活下来、能赚到钱。但是在全国统一市场开始建设以后,这种思维就要彻底完蛋,不可能了。

中国专精特新企业一边喊着市场饱和,一边又对国际化视而不见。如果基于全球市场,要达到天花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足够企业干一辈子了。为什么中国企业家老是惦记这个事儿,是不是有天花板?是不是再找别的机会?这是缺乏战略定力的表现。

林惠春:日本有个词叫“一生悬命”,这一辈子就干这件事了,这就是日本人的观念。实际上德国人也一样,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聚焦在一个品类或品种上。中国企业对自己的战略定位是不准确的,赚了点钱就想去干别的,所以缺乏定力。

日本还有一个词叫“一品入魂”,为了要做这个产品,把灵魂都要铸入进去。日本人在吃饭之前都要讲一句话:“感恩天赐,我要吃了”,为什么要讲这个?讲了以后心里平衡,其次味道也鲜美得多,这从侧面说明,做产品是要用心、入魂的。“一生悬命”和“一品入魂”,构成了日本隐形冠军的核心内涵。

四、 经营质量:

在人效和利润率上要下大功夫

虚胖还是结实,营收指标只是一方面,经营质量更重要。

祖林:不说市场占有率,因为这个数据很难评估,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相比,最大的差距体现在经营质量和企业管理的成熟度上。

经营质量涉及到营收、利润率和人效,我们只看人效和利润率,也就是人均年销售收入、人均年利润和利润率,这三个指标中日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比如说在同一行业中,日本很多企业的人效几乎是中国企业的三倍以上。东京有一家做铅笔的企业,铅笔是一个低附加值产品,在中国人均年销售收入五六十万元人民币已经算不错了,但是东京这家企业的人效是140万,而且它设备非常陈旧,但是它把铅笔做成了文化产品。

另外一个就是利润率,专精特新企业本身营收规模不大,很多企业也只有三五个点、六七个点的利润率,而日本隐形冠军的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上,不少都是20%、30%。全球知名自行车零部件提供商喜玛诺,现有员工11,600多人,营收为200多亿人民币,人效也将近200万人民币,2018年的利润率是22.5%,对于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而言,这个数据是非常高的。

林惠春:德国一家企业叫卡尔蔡司,中国一家企业叫蓝思科技,这两家企业的规模都在10亿欧元左右,而前者的研发人员有484人,中国这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有2156人,这个投入产出比是完全不一样的。

祖林:另外,我们有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傍大款”,依靠某一个国家级大客户就成为了全省第一、全国第一,这是很危险的。反观日本隐形冠军,他们非常重视客户数量和国际化程度,如果客户数量太少,在一个区域市场里成为了第一,这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五、 国际化经营:

中国海外还有83%的市场

由于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一些中国企业迟迟没有开启全球化道路,但这是大势。

林惠春:西蒙教授认为隐形冠军有三大支柱:第一是专注,第二是创新,第三就是国际化。现在中国市场规模扩大得很快,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7%左右,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即使某家企业把中国市场全部都拿下,在国际市场中也只占到17%,如果缺乏国际化思维,专精特新企业将丧失83%的市场。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现在存在一些逆全球化的影响,但历史的趋势终究是不会变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柯银斌:现在专精特新的相关文件,很少谈到国际化和跨国经营,但是隐形冠军企业却呈现出“高度国际化”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常态。在国际化背景下,不管企业愿不愿意,都在不同程度地国际化或者被国际化。所以,专精特新企业要成为全球冠军,就要加强跨国界经营能力的锻炼。

我观察到的是,中国企业缺乏两种能力:一是缺乏与东道国市场非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能力,即政府、 NGO、媒体、社区和宗教组织等等;二是缺乏与制定标准的国际组织打交道的能力,根据2019年的数据,在全球所有的国际标准中,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只占1.4%。所以,专精特新企业要加速弥补这两大能力。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动态

观点

荣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