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侠客仙裙飘飘,西方侠客酷爱紧身衣?哈哈哈,竟然有这种问题!

 传统服饰 2022-05-10 发布于浙江省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全文字数约3.5K,图片数量约40张)

前阵子看到壹X有一篇文章探讨《为什么东方侠客仙裙飘飘,西方侠客酷爱紧身衣?》虽然作者很努力地加入了服饰史方面的解释,无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有问题的,所以任何解释看起来就像是自己说服自己的强行自圆其说

△ 文章截屏

某乎多年前有一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个疑问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问“是不是”,以至于成立的前提都不稳固。

至于文章的解释,更是看得人一头雾水。

颜色带路 讨好读者比知识更重要?

先是提了一嘴西方服饰史中的男性裤袜,并着重提了会突出一些隐私部位,还提到了什么特殊癖好之类的。

△ 文章截屏

难道谈服饰的时候,不用性暗示就进行不下去了吗?由于作者还举例了芭蕾舞的图片,果不其然在原文评论区的高赞留言就出现了这样的言论:

△ 原文评论区截图

接着,作者就一路被汉服知识带跑偏了,一会儿说汉服袖子大可以储物,一会儿说古代汉服满大街都是仙气这么重。不觉得矛盾么,袖子里放个东西它还怎么“飘飘”呢?放的又不是无人机,能自己飞起来。

△ 原文配图(真不觉得这个举例滑稽么?)

关于古人袖子储物这个笑话见《袖里乾坤:古人的“长袍宽袖”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古装谣言!(为了这篇,我专门把之前的回答翻出来扩充了一下)

最绝的是作者找出了“宽袍大袖”的优势:

① “阻挡敌人视线”,举例轻功和pose;

② “袖子当手”,举例《十面埋伏》;

③ “减少伤害”,举例一些挥袖挡箭的镜头。

△ 文章截屏

emmm……这完全是倒果为因啊,难道不是因为剧中服装使用了“宽袍大袖”,才导致武术指导设计出这些动作吗?在不改变剧情的情况下,换一套服装,武术指导就会设计出另外一套“因衣制宜”的武打动作来。

作者甚至提出了,西方侠客“要被各种怪兽群殴”,衣服容易“被扒光”,而中国侠客“不会互相撕扯衣服”这种除了讨好部分“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读者根本毫无论述意义的论调。

△ 文章截屏

再看原文评论区,不得不感叹,媒体们科普可能真的不行,但是把握读者心态也是很行的

△ 原文评论区截图

最后,作者该假装高大上地引用了一篇论文的结论,又要开始往中国古人智慧博大精深方向上带了吗?

△ 文章截屏

好嘛,这是打算在“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这批受众里永生了吗?

错位对比 关公战佐罗

这个问题最大的不成立,就是双方没有任何可比之处。题目中将西方的身份进行了偷换,实际上对比的是西方的超级英雄。

这个问题的问法就有陷阱,扯什么“为什么东方侠客仙裙飘飘,西方侠客酷爱紧身衣?”,特意搞东西方文化对立那套。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就只是——

为什么【中国古装剧侠客】仙裙飘飘,【美国漫画超级英雄】酷爱紧身衣?

这么一比,是不是马上就会令人毫无解答的兴趣,仿佛在问,为什么西瓜是甜的,芥末却这么冲?还能为什么,他们各自被培育或制作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呗。所以这个问题看似值得探讨的表皮之下是偷换概念。

并且,紧身衣也不是西方漫画超级英雄的专属啊!热爱看超级英雄的,估计脑海里就已经有了很多举例的对象,我就举例一下中国的。没错,中国的漫画侠客也穿紧身衣,改成电影以后也接着穿呢!

比如,马荣成的《英雄》,人物造型就是时而具有东方感的古风着装,时而露出手臂胸肌的紧身衣。而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也都沿用了这样的设定。

△ 漫画《风云》与电影《风云雄霸天下》、电视剧《风云》

所以,只要偷换概念耍得溜,什么都可以拿来博眼球!讨论影视服装之前,是不是得考虑这些影视剧本身的世界设定呢?

武侠世界 侠客如何设定

讨论西方侠客本身就是一个很虚假的命题,比如《为什么东方侠客蒙下半张脸,西方侠客蒙上半张脸?》。我看了一下作者,竟然是同一个。看来这是掌握了什么奇怪的流量密码,内容基本也都是瞎猜。

武侠片本身就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电影类型,它是基于中国人对于“武侠”的理想理解,并且通过影视将它具象并且扩大了传播影响。

我们这代人最常见的其实是我之前回忆过的《江湖儿女日见少:金古梁温黄与新派武侠 | 算个武侠迷的随笔番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人物梁羽生对“新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诠释,就是“侠”要大于“武”

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侠”是正义的行为,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谓仗义行侠。他又说:“集中社会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於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腐败和暴虐,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典型性。”——《

资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理论》

后来金庸有了一个更著名的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上面那段文字里特别提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意志,这也是武侠中非常重要特质,却也决定了“侠”这个设定与“仙”是有一定程度的相悖。如果说传统故事中“为民请命”依然是诉求于古代制度,而“侠以武犯禁”则是将矛盾下沉到底层社会来解决。

旧武侠小说中的侠,多属统治阶级的鹰犬,新武侠小说中的侠,是为社会除害的英雄;侠指的是正义行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就是侠的行为——《与香港作家一夕谈》

了解侠为何物,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侠客”形象是如何设定的。

武侠类型片发展有两个比较大的方向,一种是走向暴力美学、男色力量,重“武”;一种是走向文人情怀、社会批判,重“侠”。并且和那篇文章作者所理解的不同,武侠片长期拿来类比的也不是现在的超级英雄电影,而是西部片

前者如张彻的“独臂刀”系列,着装十分劲短,基本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被嫌弃的「短打」的一生 | “汉服”溯源》。这样的着装对比西部片,并不会觉得谁更飘逸谁更紧身。

△ 1967年《独臂刀》

△ 1971年《新独臂刀》

△ 1969年《保镖》

而后者则呈现出更重的文人气质,如在国际上拿奖的武侠片胡金铨的《侠女》、李安的《卧虎藏龙》走的都是这个路线。

这些影片虽然给人的感觉更加飘逸,但实际上服装本身并没有往这个方向上发展故意拉扯,而是导演应用影像艺术给观众营造出这样的综合印象。

△ 《侠女》

△ 《卧虎藏龙》

在这种前提下,说紧身衣更方便,又或者说宽袍大袖的风阻其实不怎么大,都是对“武侠”理解的本末倒置。“侠”的角色,在新派武侠故事里在身份上都是不可以过分脱离普通阶层的,如果变成了一群神仙互啄,或者高干子弟互殴,就很难成为武侠了。

到了影视中,它还需要呈现出东方韵味,不能迷失于西方语境之中。好莱坞的很多大片都请过香港的武术指导,但最终的成片却无法成为一部武侠片。而很多武侠片中里程碑式的导演,他们所具备的其实是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与美学的呈现,才成就了他们,比如《胡金铨:他拍出了历史与光影的最优解 | 剧说有个人》。

消失的侠客 从哪儿飘来的仙气

从这个提问的和回答还可以看出一件事,双方的阅片量可能仅限于这二十年以内,以至于有了武侠片也“仙裙飘飘”的错觉。一个很悲凉的现实是,这二十年间,到底还有没有出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片,在很多武侠迷眼里都是一个问号(改编已经出版多年的武侠小说除外)。

至少,武侠片走在下坡路上,甚至可能无路可走,是所有人都看到了的。于“侠”,故事与人物都不再具有草根性的理想主义色彩;于“武”,转圈圈和滥用的特效广受诟病(部分吐槽见《长绸当舞:“白绫打戏”沦落至此,还有的救么?》)

正是因为故事越来越不接地气、武打动作越来越依赖剪辑与特效,演员们的着装才变得越来越“仙裙飘飘”。

△ 原文配图(这样的动作设计,服装就根本不存在实用性)

△ 《且试天下》

就拿那位作者引用了好多张gif动画的“小龙女”这一形象来说说吧。

首先,还是得吐槽一下,作者应该是通过“仙裙飘飘”联想到小龙女的,而不是“侠客”。因为小龙女这个人物设定就有一定的“反侠”性质,加上作者又附加了很多脱离现实的设定,所以历代小龙女的造型都是有别于剧中的其他女性角色。所以,作者举例小龙女本身就不怎么恰当。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循着也以《神雕侠侣》影视化的进程来看一下,尤其是里面一些更有普遍意义的角色造型。

在我们这代人熟悉的1995年改编李若彤古天乐版本之前,已经分别有过1983年陈玉莲刘德华版、1984年潘迎紫孟飞版。

△ 1983年陈玉莲刘德华版《神雕侠侣》

△ 1984年潘迎紫孟飞版《神雕侠侣》

可以看出,尽管已经是80年代了,但刘德华和孟飞都有穿着短袖的造型,与前面贴过图片的“独臂刀”系列是很相近的,这是明显的剑戟片残留。当时还流行给男性角色作鬓角处理,使得人物整体更粗犷,露出野性的阳刚感。只是历代杨过的选角相比其他武侠片都更偏向白面小生,所以大家可能印象不怎么强烈。

到了我们最为熟悉的1995年版,“杨过”身上就已经没有这种影子了。虽然这种长袖古装,刘德华版也穿过,但更多的是体现故事后半段的成熟沧桑。

△ 1995年李若彤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而女性角色的变化更大一点。早期武侠人物手腕部位都会做束口处理,这是一种看似功能性的符号化处理。在95版里,女性袖子束口已经不多了,即便有也是偏向了装饰性。这样的处理,摆在之前,是在潘迎紫的“小龙女”身上才会出现。

△ 1983年陈玉莲刘德华版《神雕侠侣》

△ 1984年潘迎紫孟飞版《神雕侠侣》

△ 1995年李若彤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但是很显然,直到此时,“东方侠客”离“仙裙飘飘”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直到2006年刘亦菲黄晓明版出现,这版在武打动作设计上就偏向舞蹈感。刘亦菲的“小龙女”也有上面提到的造型,但不如她大袖的图片出圈,并且她的袖子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除了视觉效果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 2006年刘亦菲黄晓明版《神雕侠侣》

但之前版本的小龙女,其实袖子并不大,她们身上体现小说里“仙气”的方式,主要是靠人物造型的其他方面以及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

△ 1995年李若彤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 1983年陈玉莲刘德华版《神雕侠侣》

尽管金庸古龙的小说近年依然在影视化,但如《新天龙八部:雷人的服化道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服化道其实完全迷失了,而变成了一个个十分吃重而滑稽的怪相。所有迷失的服化道背后,一定是创作的迷失,人们已经找不到武侠在哪里了。所谓迷失,指的是找不到服化道的位置,而不是好不好看、正不正确。

在这二十年间,另外崛起了古偶仙侠这个类型。本就不精于表演专业的明星,转圈、挥袖、定格pose,成为了创作沉沦下的产物,它们不是拍给观众的影视剧,而是拍给粉丝的视频周边。

△ 《遇龙》

如今影视剧的服化道,越来越承担它本来只是辅助完成的东西。比如,剧本无法完成的“考据”,服化道来承担;演员无法完成的“仙”,还是服化道来承担,所以袖子也大了、衣服也飘了

所以,要问侠客们的“仙裙”为何“飘飘”,是因为创作离开了地面!不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只是穿着“仙裙飘飘”在谈一个又一个毫无人格魅力的恋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