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柏林世界科幻大会研讨实录:丝绸朋克

 四十二史SCIFI 2022-05-10 发布于江苏省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都柏林

第77届世界科幻大会

/ 2019.8

学术组圆桌会议:丝绸朋克

召集人:王侃瑜

参加者:王侃瑜、尹汝静、金雪妮、慕明(顾从云)、陈楸帆

文字记录、整理者:吕广钊

(会议发言原是英文,由吕广钊记录,翻译成中文)

  ●  ●  ●  ●  ●  ●  ● 

王侃瑜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此次关于“丝绸朋克”(Silkpunk)的主题研讨,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将会参与讨论的几位嘉宾:来自韩国的科幻作家尹汝静,资深科幻译者、即将在耶鲁大学开始博士生涯的金雪妮,中国科幻作家慕明以及陈楸帆。

说起丝绸朋克,就少不了谈及它的提出者刘宇昆。我还记得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刘宇昆告诉我说,他虽然也想构思并完成自己的长篇小说,但西方传统史诗奇幻有着悠久的历史,想要准确地把握这一体裁就需要读完所有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于是,刘宇昆想要打造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小角落,不用去完成这些庞杂的考证。这个“小角落”就是丝绸朋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品也被归于“丝绸朋克”的标签之下,所以我想先向各位嘉宾了解一下,大家印象中的丝绸朋克应当具备哪些特点?

尹汝静

谢谢侃瑜,这样的故事在韩国其实也有不少。我认为,丝绸朋克之所以能在亚洲地区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亚洲的科幻小说作者一直都希望读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力图将很多亚洲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我曾经读到过一位韩国作者的小说,他将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与自己的科幻构想相结合,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三百多年前“大朝鲜国”(Joseon Dynasty)时期的故事。“丝绸朋克”与“蒸汽朋克”(Steampunk)不同,并没有局限于十九世纪左右工业革命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特点。正是因为亚洲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连续性和一惯性,丝绸朋克得以上溯到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从而表现出比蒸汽朋克更强的包容度。

金雪妮

其实我发现,我们并没有对丝绸朋克这个概念做一个严谨的定义。我相信其它相关联的概念,像“赛博朋克”(Cyberpunk)和“蒸汽朋克”,对在座的嘉宾和观众都不陌生,那么相对应的,如果我们希望能够用“丝绸朋克”这一术语来概括东亚科幻小说的文学特征,需要我们对一些细节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甄别。在我接触到“丝绸朋克”这个名字并了解了它所蕴含的意义之后,我渐渐发现,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小说都有着某些丝绸朋克的元素。丝绸朋克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就是“丝绸”二字,而这通常也被用来象征“泛亚洲”(Pan-Asian)地区的美学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些元素同科幻与奇幻小说相结合,便能够显示出独一无二的文学张力。除去“丝绸”,“朋克”二字也是我们应当强调的,这一点我稍后会详细讨论。

我读过的所有丝绸朋克小说都或多或少融入了泛亚洲地区的传统文化表征。有些作者会在现存中国、韩国、日本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转折,并融入某些合理的科学和未来主义元素。同时,也有作者会致力于描写传统的亚洲手工艺以及古典的思维方式,这些故事都是我眼中的丝绸朋克。所以,丝绸朋克作品会着重描写并探讨丝绸、竹子、纸灯笼等泛亚洲文化中的标志性特色,并紧紧围绕传承千年的历史和典故,据此打造一个同经典西方科幻作品不同的未来想象。

如果要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不错的丝绸朋克作品,陈楸帆的很多短篇小说都包含了丝绸朋克的美学特色,还有张冉最近被译成英文的《晋阳三尺雪》。另外,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系列也可以算是丝绸朋克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蒲公英王朝》系列

慕明

其实单单《蒲公英王朝》就有很多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刘宇昆在这部“鸿篇巨著”上投入了超过五年的心血,而这,也正是我开始关注丝绸朋克的起点。《蒲公英王朝》可以算是一部史诗奇幻,其基本设定却鲜少涉及西方奇幻作品中的剑与魔法,与之相反,刘宇昆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丝绸朋克元素和主题,像竹子、风筝,还有很多其它传统东方文化的象征。因此,这部杰出的作品在西方世界赢得了诸多奖项,它的中文版也在中国得以出版,广受欢迎。如果大家希望从“丝绸朋克”这个术语的提出者刘宇昆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体裁,《蒲公英王朝》是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但今天,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作品其实是刘宇昆的一篇不太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即入选《轨迹》杂志“2017年度推荐作品”的《隐娘》(The Hidden Girl)。故事的情节同游戏《刺客信条》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其基本设定是在中国唐朝。这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宇昆准确地把握住了丝绸朋克与其它科幻体裁的不同,在一些具体的话题上传递了代表东方文化的声音。故事的主角拥有操纵时空的能力,而在传统中国神话中,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和变化一直都是绕不过的话题——“天上一天,地下十年”。而且据《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时,“禹以息壤堙洪水”,而这神奇的“息壤”竟可自行生长,“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方氏《通雅》),在一定程度上,这里也暗示了某些空间变换的元素。这些元素体现出了东方文化中独特的时空观,显示出同西方同类作品截然不同的特征,而正是其中蕴含的古典东方神话和美学,建构了丝绸朋克这一体裁最核心的定义。

《米与盐的年代》

陈楸帆

如果要推荐作品的话,金·斯坦利·罗宾森(Kim Stanley Robinson)的《米与盐的年代》(The Year of Rice and Salt)算得上一部不错的小说,而且多少也体现了一些丝绸朋克的元素。刚才慕明提到了丝绸朋克对于传统中国神话的再创造,其实由此我可以想到《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典故“偃师造人”,讲述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时期,一位名叫“偃”的奇人能士制造“偶人”的故事。但是,偃的偶人在为周穆王跳舞时,却向大王的宠妃抛了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是偃请了一个真人舞者一起过来行骗,随即下令要将偃当场处决。无奈之下,偃只得把偶人拆解开来,向周穆王证明这只是一个用皮革、木头等材料制成的假人,以此保住性命。这个故事放在不同的历史话语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含义,偃并没有像弗兰肯斯坦那样遭到自己“造物”的反噬,从而表现出了与西方同类作品不尽相同的文学及美学特点。事实上,很多中国科幻小说都有意无意地借用了“偃师造人”的叙事结构,以丝绸朋克这一形式完成了对古典神话话语的重构。

除此之外,“木牛流马”也是中国科幻小说时常涉及的母题之一。据《三国志》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对我来说,诸葛亮的这一发明本身,就有着十足的丝绸朋克色彩。所以,东方文化中还有着很多尚未被英语世界所熟识的传统元素,我相信未来有一天,关于丝绸朋克的英文版小说集或论文集会得以出版,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并讨论来自东亚和西方的丝绸朋克故事,对此我非常期待。

王侃瑜

这个提议让我想到了关于“蒸汽朋克”的一系列虚构与非虚构作品,而刚才我们也共同讨论了比较典型的丝绸朋克小说或主题。那么下面,我还想请教各位嘉宾,在您看来,丝绸朋克最为关键或根本的特点有哪些?是像竹子、丝绸、风筝这样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其它更为基础的文学隐喻?

尹汝静

我第一次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是在2017年,那时便有很多人对我说,他们十分期待能看到更多的韩国科幻小说,因为一成不变的西方科幻传统已经渐渐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到无聊。实际上,东方和西方的科幻作品在思维层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科幻的生命力在于一种“多样性”,而丝绸朋克便是这种科幻多样性中的一部分。在韩国和中国的古老典故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来世”或“转生”的记载。这些典故与某些包括“克隆”“思维上传”“仿生人”在内的现代科幻元素相结合,便能够传递出亚洲科幻作者和读者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对于未来的想象,从而书写与西方科幻截然不同的作品。

金雪妮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样,丝绸朋克这一体裁有两点需要着重强调,其中第一点“丝绸”二字我们在上一个话题已经讨论过,那么另外一点就是“朋克”这个概念。对我个人来说,丝绸朋克绝不仅仅是一种可以传递泛亚洲美学或文化特色的科幻文类,其中包含的竹子、丝绸等具体的传统东方元素也并不是构成“丝绸朋克”的关键。一些作者可能并不明白这些元素的文化隐喻,而仅仅凭借在网上道听途说的隐约印象,也可以写下一些包含些许丝绸朋克特征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本质上仍然体现了西方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而丝绸朋克这一体裁则正是对这些刻板印象乃至其背后的东方主义的一种批判和颠覆。

对于“朋克”,不论是在“赛博朋克”还是“蒸汽朋克”之中,都有一种“旧壶装新酒”的含义,某种经典的话语在新的时期得到了新的阐释。丝绸朋克也是如此。受益于很多东亚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无数扎根于古典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中的思维与行为范式得以在一种“朋克”式的新土壤中生根发芽,被赋予了现代含义。回到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改编自某段真实的中国历史,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以此谋求入朝为仕的机会。但众所周知,历史上真实的科举制有着纷繁复杂的限制,比如女性便没有参加考试的机会。在刘宇昆的故事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这段既成的历史话语,女性在《蒲公英王朝》中也在积极争取自身的权力,在过去一般由男性掌控的领域中,比如工程、建筑甚至政治,在一种“朋克”式的、颠覆性的叙事中逐渐得到反思,乃至消解。所以丝绸朋克不应当被视为东方元素的展览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颠覆性力量对传统东方政治与文化话语的批判。因此,丝绸朋克便可以为我们展示传统视角下的未来想象。

慕明

其实我之前也写过一些略带丝绸朋克风格的作品,所以我想多从自身出发来谈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提到丝绸朋克,我最开始的印象有点类似于“失落的建筑”(forgotten building)这个主题。在我写第一篇丝绸朋克作品的时候,我刚看完一部关于明朝晚期风景及戏剧的纪录片。纪录片里讲述的故事和一些逐渐失落的文化元素一方面让我感动不已,另一方面也让我惊讶,随着时间的流失,竟有那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元素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甚至不愿意再花时间去关注。所以,我想把这些失落的故事用一种科幻的方式予以包装,试着让它们展现出新的活力。我当然同意丝绸朋克中的“朋克”元素象征着反抗和颠覆,但我同样也认为,像灯笼、丝绸、竹子这样的美学特质,也是丝绸朋克得以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从中,我们可以探讨历史上人们如何通过文学、诗歌和其它的艺术形式回应民族创伤、朝代更替,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我希望能够探索一个新的可能性,想象我们的祖先怎样与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互动。

陈楸帆

刚才金雪妮谈到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要分外小心,不要落入东方主义的陷阱。涉及亚洲元素和符号的科幻小说林林总总,但其中很多都是假借这种方式来完成一种西方式的叙事,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亚洲”这个概念的复杂以及其中包含的内在差异。单单在中国,地理上的幅员辽阔便造成了不同地区间语言、文化、食物以及生活习惯的显著的异质性,所以如果上溯到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异质性便被扩大。对我来说,套用一个术语总是简单的,不过问题在于如何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如此这般浩如烟海的文化特征,如何能够真实地再现“或然历史”中的科技树,以及如何能够合理地将现代科技同经典哲学话语相融合。因此,我们不要被“丝绸朋克”这个术语所束缚,而应当由此出发,来更深入地讨论在古典和现代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张力。

王侃瑜

在之前的讨论中,大家对“朋克”这个概念本身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那么,丝绸朋克同其它的朋克相比,比如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甚至“太阳朋克”(Solar-punk),有哪些相关之处?

尹汝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和大家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朋克”。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作者在书写“朋克”的同时,不论是有关赛博空间还是蒸汽时代,都能够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张力,为读者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金雪妮

“朋克”关系到改变和颠覆,在这样的叙事空间中,“个人”对于整个话语的影响力被有意放大,而其中所构建的未来主义也因此能够体现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赛博朋克中,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作者也因此得以描写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思考科技繁荣背后的潜在威胁。但对于丝绸朋克,它的重心显然更倾向于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元素。这些如慕明所说的“失落的元素”在丝绸朋克作品中得到了新的诠释,早已褪色或尘封的古书由此也萌生出了强烈的“未来感”。

除了丝绸朋克在美学和情节设定上的特点,独特的行文风格也能表现出丝绸朋克所带来的冲击力。陈楸帆的文言文短篇小说《甯川洞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讲述了古代村民如何发现外星人的故事。现如今,文言文大概只有像我这样的文学专业的学生还在接触,而且课本上学习的文章还通常了无生趣,但我读到《甯川洞记》的时候却不由得暗自叫好,用文言文写就的科幻故事竟有如此的趣味和可读性,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风格也是丝绸朋克的一部分,“丝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元素,以及古典语言在此呈现出的美感,其本身便具备了“朋克”精神。

慕明

我完全同意雪妮的观点,“朋克”意味着变化、破坏、重构、批判以及对包括文学、绘画在内的古典艺术文化的审视。在2019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千年前的文化特质能对当今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启发。所以在我书写丝绸朋克的过程中,也一直通过描绘古代中国来寻找一种“轮回”的感觉,并通过这种“轮回”的视角来理解古代文化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个新的时空里,重新解读属于过去的故事,读者也能够在这样一种交错的时空里,去寻找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

陈楸帆

我曾经在《纽约时报》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说所谓的中国赛博朋克只有“赛博”没有“朋克”,因为中国并没有西方那种强烈的朋克文化。所以,我们应当力图超越针对“赛博朋克”的刻板印象,超越那种类似“反英雄-商业巨头”的二元对立。在身体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逐渐合二为一的今天,我们在“朋克”精神带领下试图颠覆的,正是我们自己。而通过丝绸朋克,我们能够构建一种“后赛博朋克”叙事,用以思考“控制论”(Cybernetics)下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在探讨当下的时候,来自过去的经验或许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传统中国哲学中对“和谐”“宇宙与人的关系”等话题的讨论,在丝绸朋克的框架下,或许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建议。

王侃瑜

在这次研讨之前,我并没有想到YK会有如此精心的打扮。看到她今天这身衣服,我不由得想到在蒸汽朋克文化中,人们也会打扮成某种特定的风格。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丝绸朋克可能超越文字和文学的限制,在其它方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融入到时尚、音乐、艺术等社会各个领域中。在结束之前,我想请问各位嘉宾有没有书单可以推荐给我们今天的观众?

尹汝静

我想推荐李允夏(Yoon Ha Lee)的作品《机器帝国》(Machineries of Empire)三部曲,其第一部分获得了2017年雨果奖提名。在这部作品丝绸朋克的风格之下,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很多与绘画、音乐相关的元素,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浓厚的后殖民色彩。

《机器帝国》三部曲

金雪妮

如果大家是刚接触这个体裁,那么从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系列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同样参加研讨的两位作家慕明与陈楸帆的很多作品也不能错过,他们的风格即“丝绸”,又“朋克”。

慕明

对我来说,最值得推荐的作品来自“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他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收录的作品多数都改编自传统中国神话传说,并且体现出了强烈的启蒙意识,其中《铸剑》是小说集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另外一位是加拿大历史奇幻小说作家盖伊·加夫里尔·凯 (Guy Gavriel Kay),他2010年出版的《天下》(Under Heaven)以及2013年《星河》(River of Stars)构建于中国唐宋历史之上,前者围绕安史之乱,而后者则着重描写了宋金战争。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有关中国的奇幻作品,融合了很多著名的历史诗人、英雄和政客,让人耳目一新。

《天下》

《星河》

陈楸帆

大家可以看一下阿丽耶特·德·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的作品旴涯宇宙(The Universe of Xuya)系列。该系列是一部以越南文化为背景的太空史诗,虽然不是典型的丝绸朋克,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一则小说是我朋友梁清散的《新新日报馆:机械崛起》。这个故事设定于中国晚清,描写了大量蒸汽朋克与丝绸朋克的元素,有些也很有意思,最典型的便是某种可以输出“猫电”的“猫力发电机”。希望将来这个故事也能被译成英文出版。

“旴涯宇宙”系列

王侃瑜

除了这些,我在这里能想到的是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故事不仅花费大量笔墨用于详细描绘这座宏伟的唐代都城,并且将很多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大案牍术”就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

本文原刊于《科幻研究通讯》2022年第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