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穷小子,放弃铁饭碗创业,靠光伏产业身家475亿,凭啥

 朱小鹿 2022-05-10 发布于湖北省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他比许家印还有钱,和王兴的财富不相上下,可他在二十多年前,也只不过是个穷小子。
 
在兰州大学就读的他,一毕业就有着体面的工作,他明明能靠着“铁饭碗”安稳一生。
 
但恰恰相反,他主动辞职,毅然决然选择最艰难的创业道路。
 
在创业过程中,他撞过南墙,吃过闷亏,经过一系列的摸爬滚打,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妥协,依然坚持自我。
 
为了经营好公司,他主动分利,拉同学入伙。
 
(李振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单晶硅制造商”,羡煞旁人。
 
可在这条道路上,他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这期间,他吃过太多苦,也品尝过太多的心酸,才换来了今天的成果,他就是隆基的创始人李振国。
 
今天就来聊一聊,他是如何从以为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变成知名企业家的。
 

 
1968年某一天,在河南许昌,地处高岗的小村庄里,有个男娃呱呱坠地。
 
家人看他哭得声嘶力竭,认定他是个淘气的主儿。

事实证明,他们猜对了。
 
刚上小学的李振国,就展现出非同常人的体力。
 
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在村子里疯狂奔跑,和小伙伴们打闹,甚至玩得连饭都忘记吃。
 
直到母亲在村子里扯着嗓门大喊:“李振国,这都几点了,快回家吃饭!”他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可以说,上小学的时候,是李振国最快乐的时光。
 
他和小伙伴在田间刨过花生、挖过红薯;
 
还在夏天的夜晚里,偷偷溜出门去捉蚕蛹。

因为他总是偷跑,没少挨母亲的打。
 
 
但小孩最大的优点就是忘性大,被教训过后,李振国转头就忘了,下次还会继续犯相同的错。
 
和现在不同,对于那时候的孩子来说,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玩乐之余,李振国还会帮父母做一些农活。
 
他经常帮着去地里割猪草,一般在下午的时候开始割,一直割到天黑才回家。
 
到家后,他就会将割下来的猪草扔进猪圈里喂小猪仔。
 
每每干完活,他都会和父母抱怨干活累。

但下次父母命令他去帮忙,他依然会毫无怨言地去做。
 
当然,有时候实在太累,他也会偷懒。
 
有一次放学后,母亲让他出去割猪草。

他拿着镰刀到农地后,直接把镰刀扔在一边。
 
在农地里面放开了玩,直到天黑,他才匆匆忙忙拿起镰刀,随便割几把赶紧回家,以此来应付父母。
 
小时候,李振国几乎每天和母亲斗智斗勇。
 
他总是绞尽脑汁地想,自己做错事该如何不被母亲发现,或是被发现后该怎么做才不会挨打……
 
可李振国的童年生活虽无忧无虑,但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好。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还很贫穷,包括李振国家。

他小时候,就连米饭都没有吃过。
 
最让李振国骄傲的是,父亲是村子里唯一一名大学生。
 
为了赚钱,父亲只身跑到外地工作,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人的肩上。
 
夫妻俩为了生活,可谓是拼尽全力。
 
可即便他们吃再多苦,家中还是入不敷出;

最穷的时候,李振国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着,只要一到冬天,他家每天的伙食只有红薯,炒红薯、蒸红薯、烤红薯、红薯泥他都吃了个遍。
 
可以说,红薯伴随着他整个童年,以至于现在看见红薯,他心里都会不自觉抵触。
 
李振国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过年,因为每到过年,外出工作的父亲,总能带回来很多好吃的零食。
 
虽然不多,但对于食不果腹的李振国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最重要的是,只有过年,父亲才能回来,他们一家也才能够真正团圆。
 
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给李振国讲美猴王。
 
这是他小时候,除课本外,唯一听到的课外故事。

所以他听父亲讲的时候,总觉得很新鲜。
 
因此他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就是齐天大圣。
 
每次父亲给他讲完故事,都会教育他好好学习,只有读书才能够掌握命运,改变出路。

 
 
李振国虽然听得懵懵懂懂,但他心里还是记住了父亲的话。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正确引导,让李振国很早就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也为他以后打下了基础。
 

 
转眼间,李振国上学到初中,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随之而来的是父亲更加严厉的教育。
 
为了能让李振国安心学习,父亲决定从外地回家,打算好好治一治他。
 
虽然李振国聪明伶俐,他却十分贪玩,没少挨父亲的揍。
 
有一次,他在学校数学竞赛上拿了第一名,得到一个文具盒,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和父母分享。
 
可没想到,父亲却没给他好脸色看。
 
而父亲打他,是因为李振国只得了三十多分。
 
父亲再三思考,决定让他转学,想办法给李振国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把全身心放到学习上。
 
在父亲的棍棒之下,李振国的学习终于有了起色,成绩次次名列前茅。
 
高考后,李振国顺利考上兰州大学。
 
要知道,那时候是80年代,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大学生凤毛麟角。
 
原先,李振国选择兰大化学系。

结果最后分数线没达标,李振国与化学系擦肩而过,进入物理系,学习半导体材料专业。
 
若是他当初有幸留在化学系,李振国的未来是不是就变成另一番光景?

 
 
四年后,李振国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国营741厂拉制单晶硅。
 
这份工作不太忙碌,薪水也很稳定。

李振国完全可以安于现状,一直在厂子里继续做下去。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彻底改变了李振国的人生。
 
工作两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也撩拨了李振国寂寞的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开始踏上了创业道路。
 
由于李振国对其他一窍不通,只认得半导体材料,就决定进军硅棒。
 
创业前10年,李振国没少折腾。
 
他先是开过西安电子原件配件厂,还盘下过西安大学工厂的单晶基地,当了一阵子总经理。
 
在这个过程中,他虽然没少赚钱,但在行业中一直都是无名之辈,默默无闻。
 
直到2000年,他才创办了大家所熟知的“隆基”,但这个名字其实有非常深的渊源。
 
在李振国刚入学的时候,学校都会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所有新生,一同站在江隆基校长的塑像前,听着导员和他们讲老校长的事迹。
 
不知不觉间,李振国被震撼到了。

他虽和江校长素未谋面,但他心中一直都非常敬佩江校长,直到现在对他的佩之情也丝毫不减。
 
在那时,李振国就在江隆基雕塑前约定,如果以后做企业,就要将企业的名字命名隆基,用这种方式来弘扬江校长的精神。
 
 
 
而他最终,也终于做到了。
 
但创业的路,哪那么容易。

即便李振国在优秀,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创业初期,公司哪像现在规模这么大。
 
当时还是一个只有十几台单晶炉的小厂,对于那些走在前面的巨头,李振国也只能望而却步。
 
但好在,没多久,公司业务开始有了起色,李振国顺利赚到了钱。
 
或许是成功来得太过容易,李振国一下子飘飘然,变得膨胀。
 
即便组织能力和资源把控能力并没有那么强,他也毫不在意。
 
他也认为,自己创业初期就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未来一定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于是,自信满满的他,趁热打铁连续为公司安排了好几个项目。
 
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公司的管理团队不完善。

再加上李振国决策的错误,公司内无人提醒,导致这几个项目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李振国还没来得及处理,接着危机又爆发了。
 
2003年,李振国向乌克兰的一家客户出口了两个货柜多晶棒,一个货柜就有7吨,两个货柜一共14吨。
 
到现在,他对那个时候的价格也记得清清楚楚,是十五美元一公斤。
 
当时那个年代,他们为了积累客户,业务价格非常便宜。
 
李振国回忆,他03年卖出去的14吨的多晶棒,到2008年,价格就涨到了400万美元。
 
而当时,隆基也只不过卖了200万美元。

这对于刚成立3年的隆基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大生意。
 
可将多晶棒运到乌克兰之后,因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对方要求退货。
 
因为李振国当时对海外报关和运输经验不足,一直折腾到2004年5月,才把这两个货柜云回到国内港口。
 
李振国本以为这个项目又失败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没想到,多晶棒运到港口后,包装都没有拆,就被另一家国内光伏企业以3倍的价格用600万美元给买走了。
 
但李振国并没有被意外的惊喜冲昏头脑,他知道这次能够赚到钱,是因为运气,但运气可不是次次都有的。
 
再加上前几次的决策失误,他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结论:
 
“做企业,不能够一个人说了算,因为这意味着正确的决定会被很快执行。

同样的,错误的决定,也会被很快执行,这就像自己执行的前几个失败的项目。”
 
他感慨:“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情,但是有一件错误的事情,那这个企业就完蛋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他决定不再单打独斗,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公司寄托于运气之上。
 
于是,他给远在马来西亚的钟宝申打电话,和对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光伏产业,并表明自己想要拉钟宝申入伙的想法。
 
而钟宝申也是个爱折腾的人,他听了李振国的光伏产业,也非常感兴趣。

于是他直接辞职,并加入了李振国的光伏产业。

 

 
而钟宝申加入公司后,李振国直接将董事长之位让给了钟宝申。

自己则做起了总裁,负责公司的重点客户和市场。
 
而李振国也因为钟宝申的加入,不仅让公司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也因为二人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写了整个光伏行业的走向。
 

 
在零几年的时候,大多数光伏产业都采用多晶硅。

多晶硅价格便宜,虽然转化率不高。
 
李振国了解半导体材料,再加上他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十几年,了解光伏行业比的就是度电成本。
 
而单晶硅成本虽然高,但它的转化率也很高。

而多晶硅和单晶硅相比,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方面简直一无是处。
 
 
为此,李振国和钟宝申经过多次实验对比结果,最终确定单晶硅在光伏产业的可行性。
 
但当时大家只认可多晶硅,他们根本不想也不愿意接受单晶硅更好用这个事实。
 
但即便如此,李振国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将公司转型做单晶硅。
 
但刚开始,李振国的单晶硅拉棒并不被市场所接受。
 
无奈之下,李振国只能压低成本,导致公司一直都在亏本。
 
但他一直不改初衷,即便所有光伏创业者部们都在做多晶硅,他也不愿意随大流。
 
在他坚持的那段时间里,国内的光伏创业者们,都在忙着在多晶硅路上赚钱。
 
只有李振国,正在垂死挣扎,面临亏损的风险,坚持和市场作斗争。
 
可没想到,李振国这一斗争,就是十年。
 
直到2015年,“光伏领跑者计划”实行,单晶硅的性价比才真正在行业内显现出来,人们才发觉到单晶硅的转化效率高。
 
这时,大家才被迫将重心转移到单晶硅的路线上。

在2019年,单晶产品的占有率首次超过了多晶硅,第一次实现了反超。
 
众多多晶硅创业者们看到风向,纷纷选择转型。

而李振国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实现了逆袭。
 
李振国多年的蛰伏,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地位。

其实,他不仅能够坚持,更是一个稳妥的人。
 
但他与其他行业者不同,李振国从不会过度扩张。

他甚至还在公司内立了两条军规“不领先不扩产”,“不卡脖子不介入”。
 
也就是说,只有在行业内领先,李振国才会考虑扩张,否则就一直稳扎稳打。
 
而且,李振国从不会用太高的杠杆,用承担巨大风险的方式来赚快钱。
 
他一直要求,公司账面现金要保持比较充裕的水平,才能应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李振国也正因为这种稳扎稳打的性格,才能让公司发展到今天。
 
林海音曾经说过:
 
“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磨,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而李振国就像是一头骆驼,在创业的20年里,有十年的时间,他都带着企业在慢慢地走,慢慢地熬。
 
无论身边的竞争对手,乘着风口赚多少钱,他依然一人坚挺在单晶硅的路上,迎难而上。

最终厚积薄发,达到了心中的目标。
 
而创业正如人生,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反而那些沉稳的人,往往懂得慢中求精,稳中求进,最终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这也教会了我们,凡事要慢慢来,只要坚持下去,无论时间多晚,生活总会给你想要的出路。
 
所以,对于李振华的创业经历,大家怎么看呢?
 
 
 作者:朱小鹿&蒋一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