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八月流火,8月25日,我们身上带着南粤大地的炽热,登上了北上郑州的航班,开始了5天的河南文化、助学之旅。 北方的天气一过立秋,骄阳似火的夏天即告结束,8月底那几天郑州的气温在18—30C°左右,早晚感觉比较清凉,而且北方的气候比较干燥,即使在白天出了一点汗,身上也不会有像广东那种粘糊糊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爽!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从安阳殷墟甲骨文的源起,到现代汉字的沿用。从新郑的黄帝故里,到周口老子的诞生地明道宫,西华的女娲太昊陵,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光辉。 在郑州的黄河花园口当年的缺口处,我们泛舟黄河滩上,与黄河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看着一桥飞架南北的郑州黄河大桥,我们不禁轻轻的翻开河南黄河文化历史篇章。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省,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从历史上看,在2000多年前,河南被称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虽然黄河流经了九个省,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把把黄河与一个省联系在一起:河南。 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鱼耕狩猎、生息繁衍,他们在为黄河文化的诞生而默默耕耘。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是他们拉开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展的序幕....。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是文化的起源。文字出现后,人类告别结绳记事,约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以前的人行事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已经110年多了,因为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安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 中原初逐鹿、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再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帝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等,在河南中原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目眩的历史剧。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在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当时的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自老子、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如雨后春笋,思想、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局面,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在历史的洗涤中,老子的道与德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基,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根本。 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流派众多,究其根本,只有道家、儒家为中国的立国之学。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古往今来历代皇朝治国安邦的金科玉律,孔子的儒家学说则是中国教育学术第一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起源。其他的学派则无不从道、儒这两个源头出发。但是,道家学说归本汇源还是各种流派、学说的真正源头。 这次河南文化、慈善助学之旅,我们很幸运的从北京请到了中国老子书画院的院长、著名的老子学术研究者、著名画家、书法家王殿举老先生为我们讲解道家学说。为了使这次听课更有纪念意义,我们专程来到周口市明道宫老子出生的地方,在老子当年聚众讲道的八卦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席地而坐,聆听王殿举老先生讲解老子的经典名句,感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辉的老子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提到了五个概念,即:“道、名、有、无、玄”。王老先生开宗明义的向我们讲述老子的思想精髓。讲课现场气氛庄严、肃穆、热烈,很多同学争相提问,希望对老子的“道家”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王老先生的侃侃而谈之中,他解释的上善若水、大象无形使我们终身难忘:水,至柔至弱,安于卑下,能容能纳,缘器变形。遇热,可以乘风飞上九天。遇冷,可以凝结成霜成露,成雪成冰。什么样的人才是有道之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甘于卑下,顺其自然。心境像水一样浩瀚深沉,能够容纳百川。品行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甘于献身,说话像潮涨潮落一样准确有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守正,办事像水一样深入融合。把握事物像水一样因势利导,不争名,不争利,不与人争高低。 做生意、办企业的人要具备以上的品行,不要以为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企业发展比较顺利,赚了一点钱就很了不起。有钱的人不一定都是有德、有道之人。如果他没有修行,无德、无道,他的员工就很快会离他而去,企业也会慢慢走向衰落,他的钱财很快就会散去。因此,在个人和企业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在事业和财富有一定积累的时候,要进行德与道的修行,要学会包容,要及时行善。 这些话就像晴天霹雳打在我们的头上,使听课现场每一个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动。王老先生对老子道德经里“上善若水”这句话的经典解释,有如模糊不清的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看清楚了人生的方向。又好像在干渴的胸腔注入一汪清泉,使人顿解干渴,令人甘甜、回味无穷。 对大象无形的解释,王老先生告诉我们,那可不是四条腿的动物大象,那是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在人们心中一个无形的“象”。是人在经历了很多,学习很多以后,建立在一个人精神境界里面“道”,是人的心灵深处至高至极境界。“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源,世间的一切均由“道”而生。“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同学们如饥似渴般聆听王老先生对老子经典名句的解释,当然,在那短短的时间里,王老先生无法更多的讲解老子五千言的精深含义,同学们对此略感遗憾。但是王老先生送给我们二本他的著作:“老子”、“画说老子”。 王殿举老先生是中国老子书画院的院长,老子学术研究者,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他的国画、字画墨宝遍及九州。他生长在老子故里,今年76岁,对老子学术研究颇有心得,这二本书是他终其一生对老子学说研究的心血。已经开机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老子”,就是根据他的著作改编拍摄。有了这二本书,我们今后可以在王老先生的著作里,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老子,探索老子五千言“道德经”里面的奥秘。 在活动行程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这次河南文化助学之旅的最重要一个环节,到周口市西华县王化本村捐助建设一座王化本希望小学。当天上午9:30我们到达王化本村时,当地政府在王化本小学举行了一个隆重热烈的奠基仪式。 这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小学,是附近三个村庄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学校只有二座校舍,九间课室,建造于40多年前。由于时间久远,在风霜雨雪的冲刷下,所有的课室已经是危房。近300名学生上课只能借用村委办公室,以及在露天中进行学习,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条件很恶劣。看完现场,我们全体参加活动的博学同学会同学每一个人都心情很沉重。 周口市、西华县政府对这次慈善助学活动很重视,周口市负责文化、教育的宋副市长,西化县负责文化、教育的吴副县长参加了这次活动。西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化本村委领导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远道而来的广州中山大学NBA博学同学会,向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对这次重建王化本小学寄以深切厚望。 这次慈善助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王化本小学的现状,虽然这次的慈善助学款项不是太多,但是经过重建的校舍,可以使学生们回到属于自己的课室,学生们可以不用借用村委办公室,不用在露天的情况下上读书。我们相信,在下个学期,在崭新的课室里,又可以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课室里响起。 在奠基仪式以后,学校推荐了27名贫困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王化本村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村庄,因为家境困难,这些学生的生活佶倨,或者面临休学的可能。因为有前面几天文化之旅的铺垫,特别是前一天在明道宫听取王老先生的讲“道”,大家都心生慈意。而且这几天行程所到之处感受到河南乡亲那种热烈、浓厚的待客之情,大家很快就全部把这些学生认领为帮扶助学对象,使整个活动取得了热烈、圆满的结果。 这次活动由中山大学NBA博学同学会主办,总裁16班协办。参加这次慈善助学活动的博学同学会领导和各班组同学共48人。这次活动共募集资金31万元,已经全部移交给王化本希望小学。在此,向参加这次慈善助学活动的博学同学会的爱心同学表示衷心的谢意,向组织这次活动的博学会同学会陈宪平会长、朱彤秘书长、郑杰常务副会长表示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的全力支持使这次活动得以圆满进行。 五天的中原文化之旅结束了,各位同学已经从几天的忙碌中沉静下来,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秩序。回想这几天的行程、活动的过程,参与的同学可能会很久、很久难以平静下来。 中原人民深沉、热情、宽厚的待客之道,使我们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难以招架那火一般的热度。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同胞情谊,领教了六千年文化浸润下的中华民族文化。 黄帝故里、少林寺、开封府、龙庭、老子故里、明道宫、太昊陵,这些闪烁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迹,一路走来使每一个参加这次活动的人看在眼里刻在心间,那些都是中华民族六千年文化的一个个丰碑。 王化本希望小学的奠基,27个品学兼优学生被帮扶助学,是我们在同学会旗帜下的一次善举,是中山大学NBA博学同学会、总裁16班同学爱心的体现,是每一个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从心底里对贫困地区人民的一个贡献。 让我们铭记这次河南文化、慈善助学之旅,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们的生命中焕发出更多的善心、爱心。 2010-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