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村,那从未远去的记忆(之十一)

 新用户6968UzPy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欢度”国庆

1970101日,是我们插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们最盼过节。特别是国庆节,气氛最浓:大人孩子都放假,大街上扎起的松柏牌楼上插着鲜花、绑着气球,收音机里有歌声,舞台上有节目,公园里有欢笑、广场上有检阅游行、夜空中有焰火……当然,还有弥漫在空气中的红烧肉和烹鱼虾的香味……

可现在身处农村,什么都没有。

这里没有“五一”、“十一”的节日概念,老百姓只看重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人们会在这一天脱下棉衣换上夹衣,剃个头刮个脸,挎着篮子去上坟,回来后再做顿好饭吃。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兴许碗里还能多少看到一点肉星。但是除了这些,其余照旧:照旧得下地出工、干活受累。假?是没有的。

自从下乡以来,艰苦的物质生活和直抵极限的劳动强度,还有少小离家的乡愁和前途渺茫的失落,所有的一切全都糅进日复一日的岁月当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平日里我们苦熬着,只盼着可以放一天假歇歇身子。可是转眼五个月过去了,一个假也没放。

国庆节前夕,知青们实在熬不住了,不约而同地跟自己队的队长请求休一天假。那可正是紧张繁忙的秋收时节,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上了第一线。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知青们的请求自然遭到无一例外的拒绝——好生生的,为甚要放假?

知青们却不理解:太落后了吧?怎么能对祖国一点儿感情都没有呢!于是擅自决定:欢度国庆,罢工一天!

国庆节的早晨,大家起得特别早。像是事先约好了似的,每个人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女同学洗了头,梳起油亮的辫子,脸上搽了雪花膏。男同学也都相帮着理了发,不仅容光焕发,还斯文了许多。

按照头天晚上的分工,大伙分头忙起来:有的负责到三里外的苏村买菜割肉,有的负责打扫宿舍和院子,有的忙着抱回枯树枝,在大院正中架起篝火堆……甚至把舍不得吃的几斤白面都拿了出来,我们要自己动手做一顿地道的家乡饭。至于平时给知青灶做饭的大师傅郭大爷,我们干脆给他放了假。

除了偶尔传来几声鸡打鸣猪哼哼以外,村里很静,几乎看不到人。家家户户凡走得动的人都出工了,没人知道知青们在忙什么。

记忆中,那是插队后最快活的一天了。每个人都说笑着、歌唱着、勤快着,就连平日有点小矛盾的同学此时也和好如初了。金色的秋阳把温暖慷慨地洒进大院,仿佛在同我们一起分享久违了的轻松和快乐——这感觉,妙极了!

欢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当天色渐渐黑下来时,篝火晚会开始了!

   知青们纷纷向篝火聚拢过来。一个男生擦亮火柴,点燃了篝火底部,动作颇有仪式感。黑暗中,只见那朵漂亮的小火花忽闪着,起初只是怯生生地舔着周边的谷草,小声哔剥着。慢慢的,它似乎胆子开始大起来,一点点大了、亮了……再后来,它爆竹似的发出“劈劈啪啪”的脆响,火星四溅,金红色的火焰腾起一人多高。火光映红了知青们年轻的脸庞,也映红了黑暗、寂寥的夜空。

   欢乐的气氛瞬间达到高潮,我们围着火堆又唱又跳、拍手大笑。有狂吹口琴的,有大喊大叫的,一时间,竟是火光冲天,人声鼎沸!

   突然,一群拎桶端盆的乡亲们闯了进来,冲着火堆就泼水,还用铁锨拍打……一阵忙乱之后,篝火被扑灭了,大院里飘着烟灰,淌着污水,已是狼藉一片,再看看大伙,一个个也都抹成了黑包公。

“大火”被扑灭了。与此同时,似乎心中的什么东西也被扑灭了。

此后的知青岁月里,我们再没有过这样的“欢度”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