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的困境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都说中医很难学?

到底难在哪里?

我自己一路走来,从初初的懵懂,不知中医是何物开始,到慢慢接触中医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临床,接触的越多越深入,感受也随之不同。

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学中医要背太多东西?

这是中医的难点吗?

西医要背的知识点比中医更多,甚至其他行业,比如金融、法律等等行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非常多。

进一步说,又有那个专业领域是容易的呢?

又有那个专业领域不是知识体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呢?

所以,无论那个专业领域,想要掌握到一定程度,都是不容易的。

那中医的难和其他行业又有什么区别呢?

难在中医学基础学科架构中清晰的专业表达存在缺陷。

正因如此,会导致有很多中医专业的学习者,即使系统全面的花了大功夫大精力去学习了中医专业,仍旧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为临床服务。

相较于西医而言,这方面中医劣势满满,故而西医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同样啃下了无数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后,经过一定程度临床训练,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相应的临床技能。

反观中医则差距不小,中医学术,本身有系统,有很好的理论构架,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优势技术。但基础学科的逻辑表达,需要准确的剖析和阐述。

从而达到理论、逻辑、实践、验证的一体闭环。每一个环节都能让教学者们有准确的逻辑互通与共识。

如果这个学科基础问题不解决,中医的难会一直难下去。

在科技爆发的年代,但凡是有市场需求的行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需求同样随之增长。

那么大体量健康需求的增长,是否能有助于中医学科的扩张与发展呢?

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也需要中医基础学科底层构架的准确论证与精确定义。

简单的讲首先要做到名相清晰,习用者能达成共识。

无论是脏器实质,还是功能状态,理当可以清晰界定。

比如西医中说肝脏,那么所有的基础研究人员,临床医师,都能共识是一个什么样的脏器,存在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功能,学界对哪些学说尚存在争议。等等。

而中医学谈脏器,谈气化,从实质,逻辑,功能等等维度,不少是模糊界定,学界需要有学验俱丰的顶尖专家群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医基础学科的缺陷得到了改进,才是中医腾飞的基石。

也是广大中医从业者摆脱古籍束缚的钥匙,对古今浩如烟海的医籍才有甄别优劣的能力,才能形成中医知识库最为迅捷的正向积累。

从而行业兴盛,发挥出平稳优良的疗效,中医行业的平均水平才会逐步提高,不会再优劣参差,差别巨大。

中医学已经走到了当代,特别是建国后,组建了众多的中医药大学,从理论、科研、教学、临床等角度整理中医学术与实践。其中系统整理阐发中医理论,为中医教学铺路,一直是攻关方向。

前辈医家不可谓没做出一定的贡献,几十年春秋,转瞬即逝,中医学府确实能批量毕业大量的中医医师了,但基于系统化理论的梳理尚存缺陷,现实中仍旧不能造就大量符合基础临床素养的中医师来提供临床诊疗服务。

故而仍旧有大量的中医从业者,在临床技能不能满足现实中患者对中医诊疗服务的要求时,仍旧走着传统的师徒模式。

整个中医行业似乎并没有摆脱传统口授心传的模式,目前临床技术高超的中医师,绝大部分仍旧是靠高明的老先生传带出来的。

其实只要是应用技术领域的技术,或多或少不可避免,需要前辈带路的过程,但中医领域无疑比重仍旧过高,仍旧过度依赖明医传授。

从古到今,无数的绝技,因习者寥寥,慢慢技术萎缩,行业凋敝,甚至失传。

有些技术是因时代发展,被工业化所替代或者迭代了,比如现在的木工师傅,就非常萎缩,大量的工业化生产,诸多的装潢、家具,都只需要人工做最后的装配工作即可。大量的木工从业人员,只能无奈的转行,只保留一部分社会还有需求的精巧手艺。大部分的工作都给机械取代。

曾看过一部徽州砖雕的纪录片,徽派建筑中巧夺天工的砖雕,高明的砖雕技师,可以手工透雕十三层,每一层都形象不一,精微至妙。

但在这个工业化时代,这个傍生在徽派建筑上的技法,已经没有了市场,时代的变迁,导致诸多传统应用技术,失去了市场需求。

目前从事砖雕技术的技师,人员锐减,大多都已经中年以上,且传承也日渐萎缩,很多老师傅都找不到徒弟,技术难练,费时费工,又没有市场需求,怎么可能不萎缩?

反观中医学,是否也在这种困境中呢?

在我看,人体的奥秘是最为复杂的领域,而现代科技在生命领域的探索,虽然看似日新月异,但仍旧留有极大的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是增量市场,市场仍旧给了中医很大的发展余地。

大量难以明确诊断的疾病客观存在,大量理化生检查无异常,而生命稳态出现偏差的亚健康人群,求医无门,现代医学仍旧捉襟见肘。

从这种角度看,中医仍旧有广阔的社会需求。

当代患者最多的感慨是找不到能解决问题的好中医,在全国大地上,但凡有些许疗效的中医师,哪里不是门庭若市?

中医正身处于时代洪流的翻天巨浪中,数千年来,中医学一直是与时俱进的学科,无数的先贤阐述厘定中医的各种概念,我个人认为中医学术有极大的上升空间,需要杰出的中医学者,去优化发展其理论,去清晰其概念,去明晰其学科发展规律。

师徒模式发展到当代的院校模式,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倘若中医一直以师徒为主线,则无从谈其规模化,以及发展,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中医讲究顺天应人,讲究顺势而为。

倘若中医本身的学科,不顺当今之大势,仍旧是小范围的靠师徒相授,感觉已经是在逆着浩浩汤汤的天下大势了。

在规模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遍布天下的时代,若不借势起飞,则是万丈谷底。

倘若中医学仍旧是一个大多数人学不精学不透的学科,其学科命运则危若累卵。

这些不得不引发我们中医人的思考!

几个月前,翻书看到楚人献璞的故事,是一个小时候就知道的故事。但心境不同,看出的内涵也大不相同。

故事说: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原石,捧着进献给厉王。

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砍断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璞去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砍断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

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小时候读这个故事,感觉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是蠢货。故事中经手这块璞的人,有一个去打开看不就好了?

而今,我却发现我自己的见解才是奇蠢无比。

韩非子写这个故事,其实隐喻了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扮演何种社会角色。不识货,有眼无珠那是人生常态。无非是把这种血淋淋现实,用故事极尽夸张的描摹罢了。

现实世界,很多事很多人,我们不过都是自以为懂罢了,都觉得自己是那个聪明人,都觉得自己的眼光好。

倘若真是慧眼识珠的高明人士,近二三十年间,可谓机会遍地,只要抓住一小波时代红利,便可富贵无穷,真能慧眼独具,在那个领域,不能做到顶流?

退一步说,即使抓住了一些机遇,实现了阶级跃升,或者在事业上取得了些成就,冷静的想想,到底是能力呢?还是运势?

认为自己是个明白人?明白吗?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楚人的这块璞,即使已经打磨成玲珑剔透的和氏璧,也极有可能不被经手的所有人认可。

而和氏则不明白慧心之人天下少有,势不在,鸡缸杯也只能是流浪猫的饮水盛具而已。

故而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姜太公也只能渭水边直钩垂钓,诸葛亮只能在隆中农耕。

因为他们晓得伯乐不常有。

因而才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

这也同样是师徒模式的困境,因为都说明师难得,努力访求当然机会大一点,但这绝不容易。

回头想想自己学中医的过程,以往跟师抄方,看到老师开的处方,觉得平平无奇,心里觉得这老师没什么本事,十多年后,阅历多了,书看的广一些了,回过味来,老师是高人,用方炉火纯清。

但在当年,我都算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根本看不出老师的门道与高明,甚至老师推心置腹的给你点了关键的机巧和要诀,也是转耳便忘,不觉得有什么奇特。

你说找明师找不到?说不定当面你也不认,和楚厉王楚武王比,还不及他们,一国之君,什么宝贝没见过?见多识广是跑不掉的,照样经常走眼,倘若都知人善任,岂不各个尧舜?

平凡如我,想到这里,刹那间觉得,嘲笑古人,嘲笑今人,其实最蠢的那个是我自己。

在我而言,当面错过的明师何止一二位,只是我眼拙不识人而已。

反过来,老中医各个都说,徒弟难找,如同徽州砖雕的技师那样,同一慨叹。

一个学科,架构好,才是真的好,能批量生产中等水平中医师,就是中医真正复兴的时代。

时至今日,中医仍旧以师徒相授为主要传承模式,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毕竟师徒相授这事,师徒两难。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