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脉交会穴 临床配穴运用技巧

 灵兰小草 2022-05-10 发布于山西省

主讲: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针灸协会会长 常小荣

编辑:灵兰小草


一、八脉交会穴的基本概念: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所传,具体为:

手太阴肺经--列缺穴--与任脉相通

手太阳小肠--后溪--与督脉相通

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通

足少阳胆经--临泣--与带脉相通

手少阳三焦--外关--与阳维脉相通

手厥阴心包--内关--与阴维脉相通

足太阳膀胱--申脉--与阳跷脉相通

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跷脉相通

二、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临床运用时,多采用上下相配的方法进行。这样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配内关

  两穴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公孙穴: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

操作:直刺0.6—1.2寸。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具有和血行气,通经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

  

2、足临泣配外关

   两穴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足临泣穴: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外关穴:

 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联络手厥阴心包经,通阳维脉。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肠病等。

操作:直刺0.5~1寸。

3、申脉配后溪

  两穴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申脉穴: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操作:直刺0.3~0.5寸。

  

后溪穴:

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操作:直刺0.5—1寸。

  

4、照海配列缺

 两穴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照海穴: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属于足少阴肾经腧穴,通阴跷脉,具有补肾益精,调畅阴跷的作用。

操作:直刺0.5~0.8寸。

 

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属于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