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典处方又来了,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文末有福利,不要错过! 疏风清热方《针灸逢源》 【处方】小海、尺泽、间使、大陵 小海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 小海穴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 尺泽穴 间使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间使穴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及腕掌侧动、静脉网。 大陵穴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腋肘痛或肿痛 【操作】小海直刺1~1. 5寸;尺泽直刺1. 5~2寸;间使直刺1寸;大陵直刺0. ~1寸。以上诸穴得气后均施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1疗程。 【方义】小海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本经合穴,五行属土,主治头痛,颌肿颈痛,肩肘臂痛,痈证。现多用于尺神经疼痛,麻痹,齿龈炎,癫痈,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尺泽穴别名鬼受、鬼堂,为手太阴肺经之腧穴,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古人以腕后至肘为一尺,前臂称“尺部”;泽指沼泽,低凹处。本穴为合穴属水,水当润泽,位于尺部,故名尺泽,可以清热和胃,通络止痛,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间使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可以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大陵出《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为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可以清热宁心、理气和胃、疏经活络,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烦躁、失眠、喉痹、腋肿、胃痛、呕吐、癫狂、痈证、热病、中暑、肘臂手腕挛痛、足跟痛、疮疡;小海、尺泽为肘臂部局部取穴,疏通局部气血,间使、大陵均为心包经之穴位,心包经循行于腋窝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经而止痛,另外尺泽为肺之合穴,功效偏于散风解表,清热消肿,大陵为心包经之原穴,为经脉气血深聚之处,四穴合用,针对肩、肘两个部位,兼清经脉之热邪,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活血理气方《针灸逢源》 【处方】足三里、三阴交、复溜、行间 足三里穴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三阴交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 复溜穴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 行间穴 【功用】疏通经络、活血理气 【主治】寒湿客于经络,气血阻滞而成下肢活动不利 【操作】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灸3~5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义】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阴经在此交会,肝藏血,脾统血,肾主生殖发育,故三阴交穴能够健脾统血,疏肝藏血,活血养血;复溜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为足少阴肾经经穴,五行属金,为肾经母穴,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实;行间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为荥(火)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痈,瘛瘲,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喝斜,遗尿,癃闭,病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三阴交、复溜相配,养血滋阴,活血通脉,行间、足三里补气行气,益气通经,两组穴位,一理气一理血,气血同调,肝肾同治,既先天后天共同调理,又祛散外邪,疏通经络,表里双解,标本同治,共同治疗寒湿癖滞经络的痹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