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了苏轼,就豁达了人生

 世界从何而来 2022-05-10 发布于安徽省

读懂了苏轼,就豁达了人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费斯汀格法则”提到: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说起豪放,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贬谪非本心,态度在个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千古风流人物感叹到自己抱负未实现,却已生白发,后又转折——人生犹如一场梦,将酒祭月,何必感怀未能实现的梦想呢。

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两年之后所作,苏轼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对生活不满,反而游山玩水,放松情绪。并且在被贬之后还开荒种地,并自号“东坡居士”,创造了著名的菜品“东坡肉”。

2、世事无圆满,旷达就好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因古代交通不便,书信来往非常慢,加之官员在任职期间不可以随意去别的地方走动,不像现在这样可以视频通话。苏轼与其弟苏辙因七年未见,在中秋团圆夜看见明月,想起子由,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在词的末尾苏轼也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从小事中寻找快乐

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或许有人会骂天公不作美,或许有人因赶路而骂骂咧咧,生活中遇见的小事又何尝不是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却将途中遇风雨描述成一种别样的风景,道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

4、是凡人,重感情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不仅年轻貌美,且极有才华,苏轼每背书有忘记的地方,王弗都会从旁提醒。且识人察人极其准确。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依旧无法忘记王弗去世给他带来的打击。可见,王弗的去世对苏轼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尽管,苏轼悼念亡妻,但他在生活上依旧是一个乐天派,任何事情在他眼里,透过诗词,看透了真谛,好像人生也就是那么回事,不需要太过执念。

5、命运很惨,但从不低头

苏轼22岁丧母。30岁王弗离他而去。31岁父亲仙逝。45岁起因王安石与司马光轮番上台的新旧党之争导致不停的被贬谪,49岁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直到60岁还没贬,在66岁也是在升迁的路途中去世,曾经在电视剧《苏东坡》中展现出的苏轼在临终前给人感觉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实际上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苏轼早已看淡人生。人生实苦,但需要苦中作乐,从不低头。

被贬杭州,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优美景色。

被贬黄州:“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并自制了东坡肉(另相传为王朝云所创)。

被贬满是瘴气的惠州,又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在北宋时期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愣是带着当地百姓学习中原先进技术,带百姓致富,并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难怪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如果你感到迷茫,感到人生不快,就去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苏轼一生的凄惨在整个北宋年代官场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了,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苏轼却将生活过成了艺术,人们或许更多记忆了他的诗词和书画,却不知他也是一个吃货、一个情种、一个具有创造力且任何事情都看得通透、看得开的凡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