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出众的脊柱 ALIF 技术咋就不香了呢?

 鱼爱吃栗子 2022-05-10 发布于江苏省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退变性,脊柱畸形,感染相关疾病的经典术式,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较于传统的后外侧融合术等术式,其手术融合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本文合作专家

图片

依据腰椎融合术不同的手术入路,可以将腰椎融合术区分为前方 (ALIF),侧方(LLIF/XLIF,OLIF),后方(TLIF,PLIF),轴向(Axial LIF),如图 1、2 所示。

图片

图 1:各种 LIF 的入路区别,图自 Mobbs,2015,J spine surg

图片

图 2:Axial LIF,此手术技术在腰椎融合术中十年前有相关文献报道,但在相关教科书上没有对应的独立章节,是一个相对不主流的术式,图自 Tobler,2011,JBJS Br

总体而言,目前各种入路的腰椎椎间隙融合技术都有相当的治疗效果,融合率高,假关节形成率低。接下去会出一个腰椎融合技术简要介绍的相关专题,今天是第一篇,先介绍 ALIF 技术

ALIF 技术最早在 1960 年代报道。早期 ALIF 技术主要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后期慢慢扩展到其他相关脊柱疾病。尽管后期随着技术进展,ALIF 相关的标准技术和植入器械一直变化,但其最基本的治疗理念仍是:通过前方入路切除椎间盘,在椎间隙放置融合器或大骨块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体前方稳定性,最终达到椎体的骨性融合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前路手术技术,ALIF 最佳的手术节段是 L5/S1,在此节段,大部分患者主动脉和腔静脉已经开始分叉,椎间隙前方有足够空间进行椎间隙操作,其次是 L4/5,通过适当的剥离等,可以有限的暴露 L4/5 节段椎间隙。而对腰 4 以上的腰椎病变,因为血管,腹腔脏器遮挡等相关原因,ALIF 技术应用相对有限。

ALIF 目前的临床主要适应症包括:


①最佳适应症:盘源性或板源性腰痛;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伴严重的椎间隙狭窄;轻度的退变性腰椎滑移;

腰椎畸形矫形,如退变性腰椎体后凸或侧凸矫形;

腰椎原发性感染,肿瘤等;

⑤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失败翻修病例,如假关节形成,腰椎间隙感染等。


而 ALIF 技术的相关临床禁忌症包括:


严重的腹腔黏连患者,因手术暴露存在困难,为此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血管异常,如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主动脉钙化明显,影响暴露,同时存在较高血管损伤风险等;

单侧肾脏,暴露如果损伤肾脏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严重的腰椎滑移等,特别是伴有腰椎峡部裂的腰椎滑移,单纯的 ALIF 技术稳定性不足。


事实上,对任何一种手术技术而言,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是一体两面,是否能应用 ALIF 技术,具体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评估

比如对严重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塌陷的患者,如果存在明显的髓核脱出,通过前路技术处理后方突出髓核则有较大的手术风险,此时就属于相对禁忌症。

而对很多大师级术者来说,ALIF 可能并不存在绝对的手术禁忌,即便最严重的腹腔黏连患者,在一些大师的庖丁解牛刀法下也可以做的游刃有余。

又比如严重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单独前路存在稳定性不足,但前路 ALIF 技术联合后路的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固定,则可以达到非常良好的复位和融合效果。

理论上讲,ALIF 有如下技术优势


①前方入路可以很好地保留腰椎后方的结构,如韧带,肌肉,关节突关节等;

②直视下可以做到良好的终板准备和椎间隙清理,巨大的椎间隙融合面积,可以有效的进行椎间隙支撑,增大融合面积,提高融合率等;

③广泛的前路松解,椎间隙前凸矫正的,可以达到很好的恢复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

④对椎间隙狭窄病例,撑开后椎间孔的有效间接减压


事实上,ALIF 技术即便吹得天花乱坠,文献报道 ALIF 技术在过去病例数量呈现增长,却也改变不了目前临床上 ALIF 技术呈现式微的趋势。

  • 一方面和 ALIF 的技术发展相关,过去二三十年,ALIF 技术并没有出现重要的技术革新,在技术进展迅速的今天,技术不革新就等于在倒退;

  • 另一方面,和 ALIF 的技术特有的缺陷相关,ALIF 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男性的逆行性射精,腹腔脏器损伤,血管损伤(静脉血栓,直接破裂)等,而上述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可能是灾难性的。

目前流行的侧方融合技术,无论是腰椎经腰大肌入路的 DLIF/XLIF/CLIF,还是腰大肌前方入路的 OLIF/ATP,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很好的替代 ALIF 的技术适应症,同时又能很好的避免 ALIF 技术的各项缺点,比如对血管,腹腔脏器的损伤等。

一个更尴尬的现实是,ALIF 之前唯一的技术优势就是在腰 5/骶 1 节段的处理,但随着 OLIF 5/1 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一节段的前路手术也有被 OLIF 技术取代的趋势。

ALIF 技术究竟是昨日黄花还是方兴未艾,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童永骏

排版:景胜杰


投稿:jingshengjie@dxy.cn

参考文献:

1. Mobbs RJ, Phan K, Malham G, et 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indications and comparison of interbody fusion options including PLIF, TLIF, MI-TLIF, OLIF/ATP, LLIF and ALIF. J Spine Surg 2015;1:2-18.

2. Tobler WD, Ferrara LA. The presacral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for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outcomes, complications and fusion rates at a follow-up of two years in 26 patients. J Bone Joint Surg Br 2011;93:955-60.

3. Kim Y-H, Ha K-Y, Rhyu K-W, et 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pearls and pitfalls. Asian spine journal 2020;14:730.

4. Wiltfong RE, Bono CM, Malveaux WMC, et 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review of history,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comparisons among methods. 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 2012;23:193-202.

5. Orita S, Shiga Y, Inage K, et al. Techn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on the L5-S1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OLIF51). Spine Surg Relat Res 2021;5: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