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曲词·33首

 fuhaizhenren 2022-05-10 发布于浙江省

大曲词

唐 无名氏

四调三十三首大曲词,据内府本《词谱》录存,参校宋本《乐府诗集》、嘉靖本《万首唐人绝句》,相关作品则分别取校活字本《沈佺期集》、元刊本《王右丞集》、凌刻本《王摩诘诗集》、赵本《王右丞集笺注》、丛刊本《高常侍集》、丛刊本《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明刻本、活字本《韩君平集》、席本《韩君平诗集》、蒋本《李义山诗集》、乾隆本《玉溪生诗集笺注》、宋本《文苑英华》、康熙本《唐音统签》、稗海本《云溪友议》。

目录

水调歌(十一首)

凉州歌(五首)

伊州歌(十首)

陆州歌(七首)

【水调歌(十一首)】

第一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第二

猛将关西意气多。能骑骏马弄周戈。金鞍宝铰精神出,笛倚新翻水调歌。

第三

王孙别上绿珠轮,不羡名公乐此身。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第四

陇头一段气长秋。举目萧条总是愁。只为征人多下泪,年年添作断肠流。

第五

交带仍分影,同心巧结香。不应须换彩,意欲媚浓妆。

【入破第一】

白草河边一雁飞。黄龙关里挂戎衣。为受明王恩宠渥。从事经年不复归。

第二

满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枫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三

昨夜遥欢出建章,今朝缀赏度昭阳。传声莫闭黄金屋,为报先开白玉堂。

第四

日晚笳声咽戍楼。陇云漫漫水东流。行人万里向西去,满目关山空恨愁。

第五

十年一遇圣明朝。愿对君王舞细腰。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

第六

闰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凉州歌(五首)】

第一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第二

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

第三

开箧泪沾濡。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居。

排遍第一

三秋陌上早霜飞。羽猎平田浅草齐。锦背苍鹰初出按,五花骢马喂来肥。

第二

鸳鸯殿里笙歌起,翡翠楼前出舞人。唤上紫微三五夕,圣明方寿一千春。

【伊州歌(十首)】

第一

秋风明月独离居。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寄书。

第二

彤闱晓辟万鞍回。玉辂春游薄晚开。渭北清光摇草树,州南嘉景入楼台。

第三

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闰里月,偏照汉家营。

第四

千里东归客,无心忆旧游。挂帆游白水,高枕到青州。

第五

桂殿江乌对,雕屏海燕重。只应多酿酒,醉罢乐高钟。

入破第一

千门今夜晓初晴。万里天河彻帝京。璨璨繁星驾秋色,棱棱霜气韵钟声。

第二

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

第三

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严霜变草颜。卷旆风行宵渡碛,衔枚电扫晓应还。

第四

行乐三阳早,芳菲二月春。闰中红粉态,陌上看花人。

第五

君住孤山下,烟深夜径长。辕门渡绿水,游苑绕垂杨。

【陆州歌(七首)】

第一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浦问樵夫。

第二

共得烟霞径,东归山水游。萧萧望林夜,寂寂坐中秋。

第三

香气传空满,妆花映薄红。歌声天仗外,舞态御楼中。

排遍第一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更逢欢宴地,愁见别离时。

第二

明月照秋叶,西风响夜砧。强言徒自乱,往事不堪寻。

第三

坐对银釭晓,停留玉箸痕。君门常不见,无处谢前恩。

第四

曙月当窗满,征人出塞游。画楼终日闭,清管为谁调。(以上三十二首内府本《词谱卷四)

附录

大曲

  大曲是中国历史上存在于各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尤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的大曲。它们几乎都是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曲是汉代相和大曲,其渊源与商周以来的大型乐舞有关。据近人研究,相和大曲的曲式,实际上是商周乐舞、战国楚声的继承与发展。例证有:①周代殷商后裔宋国公室祭祀祖先的乐曲《商颂·那篇》,战国屈原作词的楚声《招魂》,均由若干段组成的乐曲主体与结束部「乱」联成。它们与相和大曲《白头吟》「曲—乱」的结构形式几乎完全相同。②创作于西周初年的大型乐舞《武》已由引子─乐曲主体五段(五成)─乱(一成)3大部分组成,与相和大曲的大型曲式相比,除没有「艳」与「趋」外,其基本结构已大体具备。  

  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的盛期。唐大曲不仅数量多,来源广,而且艺术水平较高,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唐大曲除少量唐以前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来自当代新声:一是在清乐的基础上吸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的滋养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一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传入内陆后,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形成的大曲。由于应用场合与来源不同,这些大曲可分为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的雅乐大曲,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大曲与源于宗教的道调法曲 3大类。其中燕乐大曲包括乐大曲(唐张文收作曲)、清乐大曲、西凉大曲、龟兹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国大曲、天竺大曲等。燕乐大曲和法曲的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庞大复杂。如《破阵乐》在雅乐大曲中只有两遍(段),而在燕乐大曲中却有52遍之多。

  据唐崔令钦《教坊记》等书记载,唐燕乐大曲的主要作品有《破阵乐》、《绿腰》、《凉州》、《伊州》、《玉树后庭花》、《泛龙舟》等60余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凤》、《倾杯乐》、《泛龙舟》等20余曲。

唐大曲结构

 唐代发展形成的「大曲」,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是一种较高的艺术形式。

  其形成显然也与音乐交流分不开,并非汉魏大曲自然发展的结果。唐大曲的结构比较庞大,有二十几段,三十几段甚至五十几段的。典型的大曲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段。「散序」是第一部分,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序」就是次序,这一部分序列是散板,故称「散序」。「散序」是纯器乐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叫「中序」(表示它是中间部分);因为节奏固定,已能上「拍」,故又叫「拍序」;又因为它以歌唱为主(有时有舞),故又称为「歌头」。「中序」多数是慢板。最后部分称「破」,以舞蹈为主(有时有歌唱),又称「舞遍」,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结束。因为大曲结构庞大,演出一遍时间就很长,大诗人形容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时间之长说,(船)「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大约要合现在一个多小时!唐大曲现知有四五十部之多,除《霓裳羽衣》外,著名的还有《凉州》、《伊州》、《秦王破阵乐》等。

  唐大曲的典型结构由「散序─歌─破」 3部分组成。①散序,即散板的引起部。一般由器乐演奏的若干遍乐曲构成。如《霓裳羽衣曲》散序共 6遍。其音乐颇有特色。②歌,又称中序、拍序或排遍,即有板的乐曲主体。一般由若干遍舒缓的歌唱构成,有时也有舞蹈。如《霓裳羽衣曲》为18遍,《水调》为 5遍。其第 1遍称歌头。各遍之间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大体上有□、正□等部分。③破,又称「舞遍」,是繁音急节的结束部分。一般由若干遍组成。如《霓裳羽衣曲》有12遍,《水调》有6遍。这部分以舞为主,有时有歌,节奏速度变化极为复杂。第1遍名「入破」,是由慢转快的部分。据宋人记载,入破后尚有虚催、衮(衮遍)、实催(催拍)、衮(中衮)、歇拍、煞衮(杀衮)等部分。近人考证,入破后,节奏已略快,但起初击鼓只是伴奏音乐而不是催动节奏,故名虚催。衮原是鼓与琵琶共享的术语,即用左右两杖急速连击或用拔连续弹挑。唐南卓《羯鼓录》:「但曲急破,作戟杖连碎之。」「连碎」即衮,它是速度较快的部分。「衮」后,用鼓声来催动节奏,叫实催。实催后的衮称中衮,应是快板部分。歇拍,可能是乐曲结束前突然由快转慢的部分。煞衮,又称「煞」或「彻」,是破的最后一遍,可能是快速的终止部分。唐人白居易曾说:「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唐大曲的歌词,据现有资料来看,均由若干首五言或七言律诗相间组合而成。如《伊州》大曲歌 5遍,前两遍各有一首七言诗,后3遍各有一首五言诗;破5遍,前3遍各有一首七言诗,后2遍各有一首五言诗。这些诗大都出自唐代著名诗人之手。

唐大曲使用的宫调,称燕乐二十八调,并且普遍使用移调和犯调的转调手法。

唐大曲乐队形式

  唐大曲的乐队形式多样,既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队与外来乐队,也有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混合乐队。其中清乐的乐队除六朝清乐旧有的乐器外,进一步吸收了编钟、编磬等传统乐器与三弦琴、独弦琴、方响、跋膝管等新乐器及吹叶等少数民族乐器,组成一个新型的乐队。龟兹乐队则以曲项琵琶、竖箜篌、羯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等龟兹民族乐器为主。安国乐队则由笛、双筚篥、正鼓、和鼓等传统乐器组成。西凉乐队既有编钟、编磬、弹筝、□筝等传统乐器,也有曲项琵琶、筚篥、铜钹等龟兹乐器,是一个清乐与龟兹乐的混合乐队。燕乐乐队比较特殊,是从当时各种乐队里选出其中某些乐器,配成各种不同音区的乐器组,如大、小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大、小笙,短笛、尺八、长笛,小箜篌、卧箜篌、大箜篌、铜钹等,组成一个规模很大的综合性乐队。这个乐队在音色、音量变化方面有其他乐队所没有的长处。法曲的乐队为追求「清而近雅」的风格,则以编钟、编磬等传统乐器为主,并吸收曲项琵琶与铙钹等外来乐器,是接近于清乐的混合乐队。

  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流行的音乐,有着三种不同的七声音阶形式;从其记述可知,一种是正统的升四级七声音阶,一种是自然七声音阶,还有一种是降七级七声音阶。至今中国音乐仍存在这三种七声音阶。  

  宋时大曲已渐衰落。《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宋初教坊所奏大曲凡40曲。其中有《凉州》、《伊州》、《水调》、《剑器》等唐时旧曲,也有《平音普天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等宋时新声。

  宋大曲的完整形式仍由「散序─歌(排遍)─破」三部分组成。但宋人对于唐大曲的庞大结构并不全部采用,往往用其部分称为「摘遍」。至于宋人所作新声,如道宫《薄媚大曲》、《采莲大曲》、宋曾布《水调歌头》等,几乎都是摘遍,各曲的具体结构也各有差异。宋大曲的歌词为长短句。歌词格律的改变,与乐句结构的改变有关。宋人陈旸曾认为宋大曲「析慢既多,尾遍又促」。可见宋大曲乐句的句法结构较复杂,曲调也较细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