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了一辈子淡泊洒脱,嵇康终于卸下伪装,遗作中展露了他的真面目

 古稀老人赵 2022-05-11 发布于北京

论魏晋风度发起人的影响力,嵇康大概要排第一位。

而嵇康是一个既有思想深度,而且生活态度又极其认真的人,他是怎么想的,就是怎么做的,言行高度一致。

所以,揭示嵇康的内心,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解开魏晋风度的“遗传密码”。

而嵇康身后遗留下来的大量著作,也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位思想家兼反礼教猛士的内心深处一窥究竟。

所谓行为艺术,是把行为当成一种表演,是做给别人看的。

而我所理解的嵇康,恰恰是这样,他的行为、姿态、乃至于人生,都终究是做给别人看的、活给别人看的。

或许这就是他的悲剧人生之所在,也是他与老庄思想的距离之所在。

文章图片1

关于嵇康的遗作。

据《三国志·嵇康传》记载,嵇康留下的著作有六七万言。

鲁迅耗费二十多年时间,把流传下来的著作收集整理,编订成集,共十卷,目录如下:

第一卷为诗66首,其中有《幽愤诗》;

第二卷是《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

第三卷是《卜疑集》、《稽荀录》、《养生论》;

第四卷为《黄门侍郎向子期难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

第五卷是《声无哀乐论》;

第六卷是《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

第七卷是《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及《难自然好学论》;

第八卷是《宅无吉凶摄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第九卷为《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第十卷是《太师箴》、《家诫》。

下面我根据分析的需要,选取其中部分,或详或略加以介绍、点评。

1、《太师箴》与嵇康的政治理想:

嵇康对于司马氏掌控的政权之不齿,对于官场文化之不屑,已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充分体现。

那么,我首先好奇的是:依着嵇康,他理想中的政治是什么样子的呢?

嵇康关于政治的理想和见解,主要在于他的《太师箴》一文,大意如下:

上古时代,人民都活得昏昏泱泱的;后来人有了欲望,就有了利害心、成败心。

但是一般人民的胆识不足以自行趋利避害,于是就自然地归心于那种有大仁大智的人。这种人就是天子。

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这些天子都是以其一身侍奉天下人的。

但是到了后来的天子就有私心了,发明仁义,笼络人心;发明礼制、教化,设置规范、刑罚,使人丧失了率真。

再往后来,君主就依恃自己的这些礼法工具,让天下奉养自己一人之私。

于是,就出现了臣下对君主权势的觊觎之心;于是,君臣互相防范,互相猜忌,即使用赏罚,也无法禁止犯上作乱。于是亡国破家者接踵而至。

那该怎么办呢?

就是,君主不要恃威而骄,不要有私心,要用贤人,疏远小人,要接受逆耳忠言。等等。

文章图片2

解读与评论:

(1)这篇政论文实际上勾勒了中国政治演化史的脉络,其焦点是君主,基本观点是君主越来越坏。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如果仅考虑道、儒、法三家的政治态度,则以西周封建制为基点,法家主张政治制度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没必要留恋西周;儒家(孔子)主张回到西周最好;而道家则主张从西周继续上溯,回到更遥远的上古时代。

道家里面,以老庄而论。老子主张回到上古“结绳记事”的时代,但是没有说君主是没必要的。

但是庄子则沿着老子的方向继续发挥,认为最好的政治是人和动物一样的存在,没有君主。

而所有的政治文明,都是导致人性越来越失真,世道越来越坏。这在《庄子》外篇的《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四篇里面,论述得非常明确。

嵇康的政见,显然继承了《庄子四篇》的这种极端观点,并且叙述得简单明了。

(2)嵇康这个观点是否符合中国政治史演化的真相呢?

第一,动物肯定也是趋利避害的。只有动物园里的动物不懂得趋利避害,那是因为人类把他们伺候得太好了。

但是动物肯定要比人类活得真诚质朴,更重视初心,更不在乎结果;而人活得则更鸡贼一些,更重视结果,而往往迷失了初心。

我感觉初心与结果(功利)之间,似乎应该取个平衡,如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嵇康继承的庄子四篇的观点,我只能部分地认同。

第二,嵇康认为,古代是君主以身侍奉天下,后代则是天下侍奉君主一身。这等于否定了君主存在的合法性。

两汉期间,一般没人这么讨论君主,但是到了两汉结束的时候,各种质疑君权父权的论调都出来了。

反对父权合法性的观点有孔融,认为父母对子女并无生育的恩德,因为子女出生,只是父母追求快乐的产物。嵇康的观点,和孔融算是互相呼应的。

文章图片3

关于君主与天下,究竟是该以一人侍奉天下(公),还是应该以天下侍奉一人(私)?

这个关乎“政治正确”的选择题很容易做。除了秦二世胡亥,一般没有哪个君主会公开选后一个答案。但问题在于现实。

现实政治中,公,大约是君主实现一己之私的手段。问题是,如果在私的方面考虑太多、太露骨了,一己之私也就很难维持得住了。

嵇康说中国政治演化的趋势是君主越来越自私。

这很难考证,因为上古的君主被附加了太多神话传说的成分;而历史记载比较清晰的朝代中,君主又总是有好有坏。

并不存在越来越坏的趋势。

(3)面对惨淡的政治现实,又该怎么办呢?

嵇康的方案就是让君主良心发现,重新回到“公心”------用忠臣,广开言路,否则就等着上下交争利、尔虞我诈、最后家破人亡,零和游戏。

嵇康开出的这个药方,不过是大路货,卑之无甚高论。

说得肯定是对的,但问题是如何保证君主会这么做?对此,嵇康显然没有进一步的想法。

(4)嵇康既然觉得历史的演化就是这样,而且近百年的历史又证明了这一点:曹操抢了东汉的君权,司马氏又眼看着要抢走曹魏的君权,正好符合他关于最坏的政治的现实。

如此说来,简直万古如长夜。对政局走势的判断既然如此消极,那么,嵇康个人的政治选择又是什么呢?

2、《卜疑集》与嵇康的进退出处:

嵇康关于个人去就的选择,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卜疑集》中,一共十四段,罗列了14对选项,但他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

而关键的是,他所罗列的这些选项当中,还充满着矛盾和错乱,很难从中理出个逻辑一贯的头绪来。

但恰恰是在这种逻辑错乱中,暴露了嵇康的内心真相。玩味一下,很有意思。

下面我把它编译出来,并夹叙夹议:

(1)应该仗义执言,不畏权贵呢?还是畏畏缩缩,唯命是从呢?

(2)应该厚德载物,施无求报呢?还是贪求利欲,结党苟合呢?

(3)应该隐居行侠仗义,至诚待人呢?还是虚情矫饰,博取虚名呢?

(4)应该痛斥奸邪小人,守正不阿,做天下是非的准则?还是滑稽悦人,老奸巨猾,做智谋的主宰呢?

【按:以上四对选项当中,每一对都存在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嵇康的选择似乎不言自明,当然是应该选择前者,让自己变成太阳,变成天下的是非标准。

但,虽然他的言辞中闪烁着庄子所倡导的一些关键词,如“施无求报”、“无为智主”。但整体上却不符合老庄的意思。

老子说“刚而不割、廉而不刿”。意思大概做人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而庄子则明确反对把自己弄成太阳的样子,显得别人都是卑鄙小人。】

(5)应该和王乔、赤松子一样,做个超然物外的神仙呢?还是应该学伊尹、姜太公,建功立业呢?

【按:这个选项就是把出世隐居与入世建功立业作对比。其实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难。但是,在嵇康的行文中,貌似都只注意到了两种选择的好的方面。】

(6)应该龙潜于渊呢?还是应该鸿鸣于九天之上呢?

【按:龙潜于渊,和鸿鸣在天,这是《易经》乾卦的六爻里面的首尾两爻的爻辞,前者表示一个事物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力量,所以应该“潜龙勿用”;

后者表示事物已经成长壮大,所以要出去建功立业。

这本身没矛盾,因为这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但是嵇康却把这弄成个两难选择,应该不是不懂《易经》,而拿来继续表达前述“隐居VS建功立业”的两难选择。】

文章图片4

(7)应该大隐隐于市,默默无闻,人在世间,心在旷野呢?还是应该特立独行,但是内心与世俗暗暗相合,蝇营狗苟,闻达于四海呢?

【按:二者都是寄居于人间社会,区别在于,前者没动静,像个傻子一样地蛰伏;后者则是有动静,特立独行,招摇过市,所以能够闻达于诸侯。

但是后一选项的人设显然有点逻辑错乱:既然是特立独行,就不可能与世俗相合、更不可能蝇营狗苟。

于是我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嵇康似乎像个孩子一样地:他的取舍标准,其实是当个“牛”人,但是不要其代价。】

(8)应该孤独寂寞,无所好尚,物我两忘,不争不让,进入吾丧我的境地,却又中路惆怅呢?

还是做个慷慨悲歌之士,上犯君主尊严,下凌将相,把自己的自尊看得至高无上,经常与人对抗,落落寡欢呢?

【按:这一段整个都逻辑错乱:

前半段的人设是自相矛盾的:物我两忘(吾丧我)是庄子的境界,但既然都已经物我两忘了,其实就无所谓孤独寂寞了,更不会惆怅了。

后半段也是自相矛盾的:做个慷慨悲歌人士,像个平头哥,见谁杠谁,皇帝老子都不放到眼里。如此一来,即使不是死于非命,那也会众叛亲离,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

但是既然是慷慨悲歌的,那么悲壮,就是“求仁得仁”,还有什么好“落落寡欢”的呢?

于是,我们对嵇康逻辑错乱的原因越来越清晰了。】

文章图片5

(9)应该在人世间追求富贵,金钱美色呢?还是应该山林隐居,如野兽一样地清冷但是晚上睡着舒坦的生活呢?

【按:这个选项,实际上涉及到隐居的代价。

隐居是最自由的,没有复杂的人事纠纷,也没有内心纠结,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人间的那些物质享受,很难两全。

把这做成两难选择题,原因只能有一个:嵇康两个方面的好处都想要。】

(10)应该力争上游,建功立业呢?还是应该笑傲尧舜,做个隐士呢?

【按:一般来说,沉入事功的人,不会想着隐身;而喜欢做隐士的人,则无意于事功。

一般很少有为此纠结的。而嵇康为此纠结,是在纠结什么呢?

就是要看哪个更牛了,哪个牛做哪个。

看来两个都挺牛的:建功立业,轰轰烈烈,让人佩服;做隐士,超然物外,我站在十八楼看你们这群人鸡争狗斗,也很牛。】

(11)应该像吴太伯一样,辞让却不显扬呢?还是应该像延陵季子一样,虽然辞让却又博得超然逍遥的声望呢?

【按:还是延陵季子来得爽,超然物外,显得特牛啊。

但,如果真心辞让,何必在乎闻达与不闻达?难道辞让是为了显摆给人看的么?】

(12)应该学老子的戴营魄抱一呢?还是学庄子的洞明放达?

【按:戴营魄抱一,是做事情的沉入状态;而庄子的所谓放达,实际上是不在乎结果,放下心理包袱,能够更好地做事情。二者其实是一个意思。

但是在嵇康这里却成了矛盾。矛盾在哪儿呢?

嵇康似乎把庄子的放达,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超越,却不屑于沉入做事情了。】

(13)应该学管仲不以辅佐仇人为耻,却终于建功立业呢?还是学鲁仲连轻贱爵禄,只以道义为事呢?

【按:管仲和鲁仲连,一个在体制内参政,一个在体制外干政。

体制内必须能忍辱负重,才可以有更多的从政施展的机会。

但是嵇康不愿意忍辱负重,宁愿像鲁仲连一样,轻贱爵禄,以道义为事。

但问题是,轻贱爵禄,则一般没有政治操作的平台,又上哪儿去以道义为事呢?

像鲁仲连神龙见首不见尾,莫名其妙地冲出来给人指点江山,机会实在太偶然,鲁仲连是不可复制的。】

文章图片6

(14)应该如山渊一样地内固其志呢?还是应该龙驱虎步,外向刚毅呢?

【这二者有什么矛盾吗?】

总的评论:

第一,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一件事情,所谓学之者,只是简单地模仿,根本就心不在焉;所谓好之者,是尝到这事情的甜头,但是他的导向是功利的,动机不够纯正。

如俗言所谓“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任何事情,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代价风险损失。

做事情光想着吃肉的人,做事情必然抱持一种功利主义、投机取巧的态度,尤其是,一遇到麻烦,需要付出成本代价的时候,就退缩了,不可能沉入事情本身。

所以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循着孔子的这个框架分析,感觉嵇康就是典型的“好之者”,上述个人选择中,光想要“吃肉”,不想要“挨打”。

想走这条路,又不喜欢这个路子的成本代价;想做那种人,又怕惹上相应的麻烦。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选项中,总是显得逻辑错乱的原因所在。

第二,嵇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站在十八层楼上傲视所有人,所以他不能沉入任何一条路。

建功立业,他害怕忍辱负重;隐居,他害怕默默无闻。

仗义执言,他害怕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和光同尘,又害怕压抑个性。

归根结底,他其实只要显得厉害。

那么,他又想把他的“厉害”安顿在人间的何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