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韩非子混职场:切记虚誉害人

 理史论谋 2022-12-25 发布于河北

跟着韩非子混职场:切记虚誉害人

狂矞和华士兄弟俩是齐地有着胜隆威望的贤人,在当地也有着较就影响;太公望是智慧的化身,然而他却在受封齐地时诛杀了狂矞和华士这两位贤人,理由是,太公认为二人是爵禄刑罚都诱惑不了,也约束不了,不可臣也不可使。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译文】姜太公受封于东方的齐国,齐国东海边上有兄弟二人,名叫狂禖、华士,是隐居的士人,他们确定为人宗旨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我们无求于人。不要君主给的名声,不要君主给的俸禄,我们不为做官忙碌而要从事体力劳动。”姜太公到了齐都营丘,派官吏捕杀了他们,作为最先问斩的对象。周公旦在鲁国听到这件事后,派出紧急的传信专车前往,向姜太公询问说;“这两位是贤士。现在您有了封国而杀了贤士,为什么?”姜太公说:“这兄弟两个确定为人宗旨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我们无求于人,不要君主给的名声,不要君主给的俸禄,我们不为做官忙碌而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不臣服天子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把他们看作臣子了;他们不结交诸侯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派他们出使了;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不求助于别人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用赏罚来勉厉和约束他们。况且他们不要君主给的名位,即使聪明,也不能为我所用;他们不仰望君主授予的俸禄,即使贤明,也不能为我立功。他们不愿意做官就无法管教,不接受任用就对上不忠。再说先王之所以能驱使臣民,不是依靠爵禄,就是依靠刑罚。现在爵、禄、刑、罚都不足以驱使他们,那么我将做谁的主子呢?不打仗立功而显贵,不耕田种地而扬名,这又不是来教化国人的办法。假如有匹马在这儿,像良马的样子,是天下最好的马。但驱赶它,它不上前;制止它,它不停步;叫它左,它不左;叫它右,它不右;那么奴仆虽然低贱,也不依托它的脚力。奴仆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得到利益,避免危害。现在不受人的支配,奴仆虽然低贱,也不依托它的脚力了。这样,他们自以为是世上的贤士,而不愿为君主所用,自以为行为好到了极点,而不肯为君主卖力,这不是明君可以用作臣子的,也就像良马不可以使唤一样。因此,我要杀掉他们。”

历史上相同的贤人被杀还不少,比如263年嵇康遇害。

据房玄龄《晋书·嵇康传》,名垂天下、饮誉全国的嵇康让权臣钟会嫉恨,钟会向晋文帝司马昭陷害了:“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和“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晋文帝司马昭听后就把嵇康杀了。

嵇康身为名人与贤者,其死的理由与太公诛狂矞和华士如出一辙。

从管理者角度:管理者要明辨人才,狂矞和华士这两人,自给自足,不侍奉天子,不结交诸侯,无欲无求。就不能以爵禄则刑罚来驱使他,他们这样不为国家效力而名声很大,不是国家应该树立的榜样, 否则不是会人人效仿。

相同的,嵇康也是如此。

其实组织中,常有这样所谓的“贤人”,他们通常是观岸者,而非笃行者,只会侃侃而谈,却不能㐲下身子做任何有益的事,如果这种人还得到重用并受益于组织发展,则将会人人效仿。

从个人角度:为人处事别做出头鸟,当心名誉害身;这方面曹操确实是典范,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自述心迹说: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素书》指出说矛盾产生的根源有“同利相害”和“同美相妒”,以此而言,虚誉有时会无端招致对手和敌人,这种潜在的敌人更可怕,暗箭难防,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栽跟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