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滴下淌怎么说?「渧」ti5,常用字vol.009

 吴语资料馆 2022-05-11 发布于江苏省

总有人认为方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也无法用来表达一些复杂的书面内容。其实不然,大多数的方言用字都可以在字典上找到,也可以用来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想做的就是把它们一一说给你听。

上周写到一个“沰”,液体下滴的意思,就有朋友兴冲冲来造了个句子。

然而说到鼻涕下淌,苏州话里用的其实并不是这个“沰”字,而是“渧”。

「渧」,意思为滴水。

《广韵》:“渧,都计切,帝小韵。”

《吴下方言考》8卷:“吴谚谓馀沥为渧(音蒂)。”

《光绪常昭合志稿》6卷:“滴水曰渧。见《广韵》。(沪谚) 至俗语字音,亦或偶与北人相似,如蛋黄之黄呼如“荒”;滴水之滴呼如“帝”之类是也。

这个字的使用历史也是相当长久了,据《康熙词典》记载,成书于曹魏时期的《埤苍》中就曾记载过这个字。

《埤苍》:“渧,沥漉也。一曰滴水。”

而在佛教经典《地藏经》中也有“一毛一渧,一沙一尘”的语句。

然而同样表示“滴水”,苏州话里的“渧”和“沰”又有什么区别呢?

上一期说“沰”做动词的时候,就曾指出过“沰”强调的更多的是成滴的水下落的瞬间动态。

例:冷雨背心,亦沰亦开心。

而“渧”,更多的则是指成滴的液体沿着物体表面缓缓下淌的过程,配合这婉转的去声,也能感受到一种蜿蜒的曲折。

比如这无法控制的“老浓鼻涕”沿着人中,缓缓下淌的过程,就称得上一个“渧”字。

例:鼻涕下来则。(鼻涕流下来了。)

而因为沰同样能做液体的量词,表示“一滴、一点”,因此,二者也可连用。

例:闲话也朆讲完勒,两眼泪已经下来则。(话都没说完,眼泪已经流下来了。)

因为“渧”表示液体下滴的过程和状态,因此苏州话里还有专门用来形容被打湿程度高的一个词汇“汤汤渧”*,表示彻底淋湿或水流不止。

例:雨大完大完,身浪沰得汤汤。(雨很大,身上淋得湿透了。)

例:成更半夜覅讲吃葛,亦讲亦饿,馋唾水汤汤渧。(三更半夜别说吃的,越说越饿,口水直流。)

*此处读音应为than than 渧,than无字,此处暂且用汤训读。

有时为了进一步强调湿得透透的,还会给“汤汤渧”加些料,变成“汤汤一沐渧”。

例:搿小鬼头奔是奔得唻,背心浪向汤汤一沐渧。(小鬼跑来跑去,背上全湿透了。)

“渧”也可以和“血”合用,构成词汇“血淋带渧”,表示鲜血淋淋的状态。
例:杀鸡杀得血淋带渧,真正吓人到怪葛。(杀鸡杀得血淋淋的,真吓人。)

或许是因为姑苏与水结缘,和水相关的字词当真不少,有空我们一一道来。

编辑 | 予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