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天花粉的记载。而且天花粉的功效多样,历代本草书籍中皆有记载。 生津止渴 生津止渴是天花粉的第一功效,此医皆知之,自张仲景遵《神农本草经》之旨,用其治热病消渴以来,历代医家皆用此功效,并将其拓展应用于各种渴证。 热盛烦渴:天花粉善治热盛伤津之渴,如小柴胡汤证之渴,张仲景即去原方中之半夏,加天花粉四两、人参一两,意在生津止渴。而《金匮要略》中有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用治疟病发渴。 再如《太平圣惠方》含化玉液丸,以天花粉与射干、升麻、乌梅等同用,治疗热盛伤津,心胸烦热,口干舌涩。《外台秘要》以天花粉与竹沥、双花合用,治疗伤寒化热,烦渴思饮者。 此皆是治实热伤津之烦渴。 杂病消渴:天花粉甘寒养阴生津,《本草纲目》称其有“止渴润枯”之功,宜治疗阴虚内热、耗灼津液、脏腑燥热之消渴证。 后来医家多用天花粉配伍其他药物治疗阴虚消渴,如《医学心悟》二冬汤,以本天花粉与麦冬、天冬、知母等同用;《杂病源流犀烛》人参宁神汤,以天花粉与人参、生地、五味子等同用;《万病回春》玉泉丸,与知母、黄连、生地等同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则与葛根、知母、黄芪等同用。这些都为现代临床上用本品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他渴证:天花粉不仅治疗热病烦渴与津亏消渴,对于其他类型的口渴症也有疗效。张仲景对于很多口渴证,不能明确归属于上述两类消渴者,均用其治之。如“百合病渴不止者,栝蒌牡蛎散主之”,此证之渴,属于素有阴虚,但是用百合、生地、知母等药治疗后渴仍不解,属于药不胜病之口渴。 故用天花粉与牡蛎相伍,以其生津止渴于上,又用牡蛎咸寒镇潜,引虚热下行,使热不上炎,津生热降而口渴自解。再如“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属下寒上燥证,由于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上承,上焦反生燥热,故其人口渴,饮水不止;阳虚不化,水滞不行,故小便不利。天花粉生津润燥,故用治上渴,而其又有利尿功效,是一药而兼二用,再配以茯苓、山药、瞿麦、炮附子,则诸症悉除。 退五脏郁热 《本草汇言》指出:“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喉肿痛,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天花粉不仅清热,而且能开郁、降痰,对于五脏及三焦郁热者都可以用之开郁泄热。 心经郁热:《类证治裁》芩连清心汤,以天花粉与黄芩、黄连、石菖蒲配伍,治疗痰火扰心,癫狂烦躁。《医学纲目》清心导痰汤,天花粉与白附子、天南星、黄连、僵蚕同用,治舌纵流涎,口眼㖞斜,手足痿软。 肺胃郁热:天花粉除治疗胃热烦渴、肺热咳喘外,还可治疗肺胃郁热,上冲咽喉,咽喉肿痛。如《喉科紫珍集》三黄凉膈散,天花粉、黄芩、射干、薄荷同用,治疗热毒上攻,咽喉不利,红肿疼痛。《重楼玉钥》银锁匙,以天花粉与玄参同用,治疗喉风心烦,口干作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清音丸,天花粉、诃子、川贝母、葛根等同用,治疗肺火炽盛,咽喉不利,失音声哑。 肝胆郁热:肝胆郁热多挟湿邪,临床症见目赤肿痛、耳道流脓、黄疸尿少等。如《原机启微》黄连天花粉丸,即以天花粉与黄连为主药,配伍栀子、黄芩、黄柏等,治疗目赤肿痛。《医学纲目》止痛散,以天花粉与柴胡、当归、生地等相伍,治疗两额角痛,目睛痛,时见黑花,目赤肿痛。 《辨证录》润胆汤,天花粉、玄参、石菖蒲、栀子等同用,治疗两耳忽肿痛,流清水,渐成脓血。《医醇賸义》导黄汤,以天花粉与茵陈、萆薢、薏苡仁等同用,治疗湿热阳黄。《广利方》以生栝蒌根捣汁和蜜温服,治疗小儿发黄,皮肉面目皆黄者。《新修本草》中说其可除“八疸身面黄”,应与其宣泄肝胆郁热有关。 大肠郁热:《圣济总录》神妙汤,天花粉、淡豆豉、萆薢、五倍子、甘草同用,治疗痔疮肿痛,肛门重坠。 三焦郁热:《活人心统》朱砂良膈丸,天花粉、滑石、黄芩、黄连等同用,治疗三焦积热,肠胃燥结,热应睛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天花粉配伍郁金、栀子、连翘、雄黄同用,治疗脏腑积热,烦躁多渴,舌颊生疮,咽喉肿痛,面部烘热,目赤鼻衄,丹瘤结核,痈疮肿痛,伏暑燥热,疮疹余毒,及大便下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