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虎不得的上古灰坑——和王炜林先生商榷

 富平人原创馆 2022-05-11 发布于陕西省

马虎不得的上古灰坑
——和王炜林先生商榷
文/闻双全

2022年5月6日和5月7日,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前院长王炜林先生,在渭南市博物馆渭南文博讲堂之“仰韶时代的考古与文化”系列讲座中做了“仰韶考古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考古与半坡文化”、“庙底沟遗址考古与庙底沟文化”、“杨官寨遗址考古与关中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四节讲座。

作为陕西省前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先生曾经主持了陕西省杨官寨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廓清了中华民族新石器时期的襁褓面目,可谓石破天惊,其居功甚伟,堪称资深专家、权威。

王炜林先生上古新石器遗址的考证、论证演讲,考证空间几乎囊括了全中国,考证时间由前8000年一直到石峁的前4000年,几乎详尽了每一个发掘的关键新石器遗址,然而遗憾的是,新石器时期仰韶遗址密密麻麻的、成千上万的灰坑是干什么的?王先生却语焉不详。

其实,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中心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要素组成,不仅仅是夹砂陶、彩陶和尖底瓶,应该还加上灰坑。而且要把灰坑排列在诸要素之首。

本人近年来发表了多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上古灰坑就是上古原始爨灶。

关于上古灰坑就是上古原始爨灶,本文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本人在这里只是要明确:

1、 中华民族仰韶时期饮食分两类,一是肉食,一是素食。肉食的来源一是畋猎;一是对动物的驯化饲养。素食则是采摘和农耕。而肉食的作坊是火塘烧烤;素食作坊则是灰坑(爨灶)蒸焪。

2、 中华民族仰韶时期的动物肉是不好分割的,当然切碎更是困难,因为没有工具,石器石刀可以切割,但是费时费力,没有必要。若不信,任何人可以拿块猪肉或者整鱼,用石刀或者石斧切割一下试试。所以,所有上古遗址中必然的大型体动物的整体烧烤火塘必不可少。故上古仰韶文化遗址里的火塘不能理解为灶台。因为当时肯定没有该尺寸的锅。

3、 所有的新石器仰韶遗址,都有大量的陶残片,而残片中其最大量的是夹砂陶残片,为什么?

4、 所有新石器仰韶遗址中,夹砂陶残片复原后,基本就是夹砂陶陶罐。而且所有遗址的器物复原,其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多的必然是夹砂陶陶罐。为什么?

图片来源:微信号bjffrw

以上问题汇总,唯一的答案就是上古用灰坑用夹砂陶(图1、2)、红陶缶(图3、4)组合蒸焪做饭,所以其残片必然多。

图片来源:微信号bjffrw

图片来源:微信号bjffrw

所以余认为:考证中华民族新石器仰韶时期历史文化,没有破译灰坑,没有认识爨灶文化,必然是瘸腿走路。而且就有了必然的盲点。

王炜林先生关于白水下河遗址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图5)。因为本人的关于灰坑是爨灶的考证文章发表后,不要说社会上的人们不理解,就是自己周围的民间学者亦很不屑。于是就发生了笔者和“丰镐金岷”老师的网络论争,其实对方“不理解”和不屑的理由有二:一是所有的仰韶遗址发掘报告中,都有做饭灶的实物。二是上古为什么不在室内挖坑做饭,非要到露天的室外挖灰坑做饭。为此,笔者和“丰镐金岷”老师都专程到半坡博物馆实地了解。

根据王炜林先生提供的白水下河遗址资料,现在这两个疑问应该说都解决了。一是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里,都没有所谓的“灶台”,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锅,至于“灶台”实物,是为烧烤而建的。二一个问题呢就很明确了,灰坑也就是爨灶,有建在室内的,如果室外,则有棚。

看来原来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里“灶台”的标识,都有误导社会之嫌。

当然,王炜林先生的“火塘”的新命名,也只对了一半。浅的灰坑,做烧烤用的应该名“火塘”,深的灰坑,蒸焪素食的应该名“爨灶”。

可惜的是,杨官寨890座灰坑,并没有做这一方面的考证,实属遗憾。

有必要就尖底瓶的作用商榷一下,因为笔者对其有多篇专门文章讨论,认为它是上古液态盐的储运工具。证据就是尖底瓶的泥盘条捏底。它起到了不容易摔坏的结实作用。其实王炜林先生是应该把尖底瓶的泥盘条捏底(图6、图7)也来说一个所以然的。

尖底瓶的作用无法深探,因为证据渺茫。但是尖底瓶做酒的考证,把新石器仰韶时期5000年整个关中全族群喝酒,似是对中华民族祖先的亵渎。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三大(本人增加了灰坑,认为四大要素)要素之一。

本来关于尖底瓶的讨论毋须如此执着,但是,尖底瓶是中华民族仰韶时期液态盐储运工具的结论,则直接找到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发轫地,这就是具有食盐资源的富平县卤泊滩。因为该地的食盐,中华民族便最早在这里繁衍生存,由于食物中间有了盐要素,渭北的上古先民便占据了身体康健的先机。《诗经》“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也便有了实物的支撑。

以上归纳,也就三个问题:1、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中灰坑是原始爨灶。2、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尖底瓶是液态盐的储运工具。3、关中富平县、蒲城县境的卤泊滩是中华民族的发轫地。

谨以以上不成熟观点和王炜林先生商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