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爱无疆 · 致敬梁增基

 格桑梅朵的草原 2022-05-11


见到梁老是在五月初的一个早晨,前一天刚下过雨,有些潮湿的地头在阳光下泛着麦苗的清香,我们一行人站在试验田边看梁老的育种成果,这时梁老走了过来告诉我们:“昨天的雨下了15.3毫米,缓解了前段时间的干旱。”

89岁高龄的梁老戴着一顶草帽,有些伛偻的身上穿了件深蓝色的便装,衣服上落了些灰,深蓝色的裤子,裤脚边沾了些泥土,脚上的黑色皮鞋上也有泥土,但他毫不在意。他亲切的和每个人握手,邀请我们进了接待室,未及坐下便指着墙上的麦苗标本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他的育种成果。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梁老祖籍广东高州,那里山美水秀物产丰富,香蕉、荔枝香甜可口,兄弟三人,他是最小的那个。幼年的梁老在家乡的私塾读过几年书,解放后到离家60里远的茂名中学学习。那时候,每礼拜天去学校,要用扁担一头挑着柴禾,一头挑着大米,到了饭点,用两块砖支在坡地上,把小铁锅或搪瓷盆子架在上面,点燃柴草去煮饭。梁老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读完了初、高中,1957年参加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1961年毕业后被分到了长武县农科站。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当时梁老面临的困难,三、四米宽的一条街巷,刮风时灰尘飞扬,下雨了泥泞不堪。睡在土窑洞的土炕上,跳蚤虱子跑满身。要想洗澡就得等到去咸阳市出差才能解决,可是这样的机会通常好几个月才能有。粮食短缺,每顿饭几乎一半是高粱玉米之类的杂粮。农科站没有场地,借用农场的地方。冬天更是难捱,穿棉袄、睡土炕,冷风嗖嗖的挡也挡不住,手冻得红肿,直至溃烂流脓。一起来的那两位伙伴走了,后面分配的大学生基本上走完了......可梁老却留下来了,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五十八年来,这位耄耋老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他先后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等新品种。81岁那年,梁增基培育出抗旱丰产、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如今已推广60多万亩。这些新品种有3个达到了国审、4个达到了省审,累计推广旱地小麦1.2亿亩,增产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达到60亿元以上……

我们常常说,看一个人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梁老就是这样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写的“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以一颗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在长武践行着报国之志。他全身心扑在育种事业上,对物质生活,他没有追求,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捕捉着大地的呼吸,穿梭在麦田里,他听得到麦苗的悲喜,他看得到麦穗的欢愉,因为那里面藏着他对家国最深沉的爱。如今的梁老仍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89岁高龄的他依然还在渭北旱塬躬耕,带领着科研团队为培育富含花青素、硒、锌、铁、钙等对人体健康需要的微量营养元素新品种小麦而不断奋斗。


      以一己之身
      托起万万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