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矛盾的孔夫子

 百年张裕88 2022-05-1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今天来聊聊孔子。

他当然是很伟大的人,然而看起来又很矛盾:毕生以来,孔子都在努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印度那样死气沉沉的种姓国家倒似是他的理想国。而哪怕是最不当人的商鞅,希特勒看了沉默斯大林看了流泪,可都在推动社会从奴隶主统治向地主统治转变。

但是呢,孔子并不是喜爱封建贵族政治,而是希望天下太平、回归到以前各安其位的状态,以摆脱此时的乱世之苦。

在春秋人看来,人类文明一共就几百年,其中多数时期运转良好的制度——礼制,崩坏了,到处兄弟相残、以下犯上,兵祸连年搞得民不聊生。同时,普通百姓对贵族的依附程度仍然很高,社会处于大贵族和国君、国君和周天子的对抗期,没进入新地主和旧贵族的对抗期。那么作为一个好人,孔子怀念过往并希望重塑礼制,盼望贵族们像以前那样支持国君,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至于周礼之下,贵族永远是贵族、黔首永远是黔首的状态,孔子虽是贵族出身,却也并非发自内心地认可。他的主张是有教无类,自孔子之后,平民才终于有相对较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于是孔子一边鼓吹西周礼制,一边又自己动手挖旧礼制的墙角——过去几百年礼制运转良好,一是人少地多社会矛盾不剧烈,二是讲究血缘关系构建出一套广泛且实用的社会秩序。现在他有教无类起来了,贵族们血脉秩序的神圣性也就被破坏了。可是在破坏的同时,他又还是想要维护血脉秩序,想要“父父子子”。

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仁。

孔子客观上在维护旧制度,但本意只是希望天下安乐,于是怎么好怎么来。

所以他会使用新名词——君子,本意是国君之子,后来泛指血脉贵族。孔子频繁使用它,赋予上强烈的道德属性,把君子变成大好人的代名词,既是指望没血脉的高尚人物也能掌权,也是指望掌权的人物道德高。

有了这样高尚的领导者,则天下有望太平,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遗憾的是,孔子的推演至今也没实现。究竟是道德水平高的人更可能掌权,还是最希望掌权的人最能掌权、条件最好的人最能掌权?

显然,后者才更符合自然规律,前者差得远。非要说的话,通过一系列表演让人以为你道德水平高进而取得权力,这倒算得上符合规律。

但孔子的贡献依然很大。

他自身的思想及一系列衍生思想,能不可思议地降低庞大帝国的治理成本,于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维系住了中华基本盘。有了如此深厚的底蕴,就算暂时遭遇挫折,也仍能有机会重新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