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万哲‖长篇纪实连载(6)《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第5章 砥砺奋进的中学教育》

 昵称华强审计 2022-05-11

第5章  砥砺奋进的中学教育

有人说,21世纪最金贵的是人才,谁拥有大量人才,谁就拥有了优先发展、高速发展的资本,于是,到处上演“人才招聘”的“抢人大战”。可人才从哪里来的?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娃娃上学,上好学,上成学!”成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众口一辞的共识。

初中、高中统称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段,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高中则是有明显指向性的教育。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选择未来人生目标、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有人把基础教育3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铁脚、铜头、钢筋腰”。“铁脚”,自然是小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下一个阶段快速奔跑的“铁脚”。“铜头”,指的是高中,没有练好一身“万我无敌”的“铜头功”,是无法撞开坚如铜墙铁壁般的大学校门的。考不到一个好学校,将来就无法为自己人生谋得一份好职业。初中阶段是“钢筋腰”。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高段,又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前承义务教育的重任,后托中等教育的明天”,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但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又如同万丈高楼中包裹在里面的“钢材”,外面看不见。如果一个学子小学学习很好,但到了初中稀松,成了”豆腐腰”,那即便到了高中阶段再用功,也难炼得一副“铜头”。

贾村镇各级40多年来格外重视中学阶段的教育。先来看看贾村初中教育的情况。

图片

贾村镇的中学教育上世纪60年代前是个空白。那时识字人少,许多人读完小学,便回家劳动了,即便上中学,也要到塬下的长寿、斗鸡中学上学。60年代后期,随着小学教育学制由6年制缩短为5年制,许多生源较多的小学纷纷戴帽办起2年制初中,时称“七年制学校”,初中教育得以大面积普及。一时间,“每几个相邻的行政村都办起了初中”,初中数量大增。不过,那时的初中,一般实行的是“村办社管”,教师多为民办,文化程度不高,“文革”前的高中生、初中生,便是硬邦邦的骨干教师。

当时,贾村塬上共有贾村、桥镇、蟠龙3个公社(相当现在的镇),为方便孩子上学,县上利用陵厚寺古庙宇地盘大的优势,兴办了一所高级中学——贾村高中。最红火时,仍不能满足孩子们上高中的愿望,又在桥镇、贾村等七年制学校基础上戴帽扩招,增加两学年制的高中班,称为“九年制学校”。同时,在杜家凹、马冢、广福等学校也增设临时性高中班。人们称这些中学为“社中”,以区分贾村高中的县办公办性质。用现在话说,当时的贾村高中相当于现在的“重点中学”,社中自然是“普通中学”。当时“唯成份论”,贫下中农的子女多上贾村高中,地、富子女多上普通高中的“社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许多“戴帽”中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县教育局提出了“调整、充实、提高”六字方针,对一些九年制、七年制学校进行了撤并,对增设的高中班逐步予以裁撤,又新建了贾村、桥镇、小塬等完全初中。

此后,贾村中学教育经历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色教育、创建示范学校、创建教育强镇、新课程改革、寄宿制学校建设、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等重大事件。2000年前后,贾村塬的中学教育达到高峰,人数最多时,在校初、高中学生近万人。

图片

2003年,蟠龙镇由宝鸡县(陈仓区)划归金台区,2011年7月,桥镇镇撤销并入贾村镇。此后,由于贾村塬距离市区较近,致富群众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影响,许多人在宝鸡市区购买了住房,加之计划生育成果显现,出生少儿快速减少,生源急剧下降,每年每校一二百名的大量流失,大批学生或寻找优质资源去了宝鸡市区,或随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到了当地就近上学。

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宝鸡,贾村高中校舍毁坏严重,当年即停办,学生分流到县功高中、陈仓区西城高中,但许多人对这所学校还非常怀念。曾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行政处副处长兼车队队长、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副主任、驻新疆办事处主任的谭东生告诉我,他的初中、高中就在贾村中学度过,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就是人到老年的现在,也还非常留恋,每次回老家都要去校园转转,重温中学的美好时光。

2011年后,贾村中学教育再度收缩,贾村初级中学更名为“贾村镇第一初级中学”,桥镇初级中学更名为“贾村镇第二初级中学”。2019年,区教育局和镇政府再度进行调整,将贾村镇中心小学和贾村镇第一初级中学合并,更名为“贾村镇第一九年制学校”。

学校少了,但管理者的热情不减;学生少了,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不衰。他们忠于守职,克勤克俭,兢兢业业,顽强坚守在空壳农村的教育热土上,用心血浇灌着贾村塬的下一代。他们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及现代技术教育稳步推进,体育卫生工作不断加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改变应试教育,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图片

这里,详细介绍一下现有两所初级中学的基本情况。

贾村镇初级中学创建于1978年,始名宝鸡县贾村社中。首任校长刘涛,当时教师13人。1979年秋开始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招收初一和高一高二学生。从1981年开始只招初一学生。1982年后,更名为宝鸡县贾村镇初级中学;2003年,宝鸡县撤县改区,更名为陈仓区贾村镇初级中学。1987至1989年曾在陵厚、杜家凹设立分校,2003至2004年,由于学生人数激增,教室有限,还曾在文酒小学设立分校,2005年撤销。

建校初,学校面积仅6600平方米,校舍全为砖土木结构的平房,1982年建成砖箍窑洞式三层宿办楼。当时学校无操场,利用东北角一小块空地建了个篮球场,供师生活动。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学校扩建,篮球场也被建了9间教室,学校只能借用校门口贾村村二组的打麦场作为操场。便不时出现学生与村民争用同一场地的情形,有时农民需要碾打粮食,学生的早操、体育课与活动只好停摆。

1993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开始,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下,经多方协调,学校面积扩大至12693平方米。1995年和1997年,县镇两级政府、干部、教师、群众集资150万元,先后建起了四层教学楼、实验楼各一幢,学校的硬件设施才有了保障。1998年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2003年、2004年分别通过“市级教育强镇”“省级教育强镇”及省级“普及实验教学”验收。2008年灾后重建,新建了教师宿办楼、师生餐厅、师生浴室和锅炉房,新修建校门和围墙,实施校园绿化工程,装配了新的实验室,增添内部设施,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党支部、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部、教科室,三个年级组和六个教研组等管理机构。拥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音乐室、美术室、团队活动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一部15室。电教器材 19 类1115 件。学生图书 31215册,生均21.8册,教师用书2875册,人均32册。理科教学仪器269类4101件,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学校有多人获得市、区级教学能手(新秀)称号。教师撰写的6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教师师德良好,遵纪守法,敬业爱生,能自觉树立育人为本思想,重视学生品德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文化底蕴丰厚。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校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市级“先进教育工会”及“特色学校””治安模范先进单位”“中小学管理工作示范校”“园林式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等殊荣。

学校历时40多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图片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政委、贾村镇新华村人士李应录上校曾撰文回忆小时上学的艰难。他说,小时候农村条件差,没有书读,从小学到高中,有时课本都不全,借书抄书是常有的事。在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时,同学李乖志兼管学校图书室,他想方设法与李同学搞好关系,每周偷偷从图书室背回一袋子书,每天晚上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阅读,读完一书包再去换。在整个初中阶段,起码偷读了一二百本书,在同龄同学中是罕有的。七一或七二年,他用勤工俭学攒下的两块钱,从宝鸡市下放到村里一个姓杨的干部那里,买到二三十本连环画小人书,立刻感觉自己成了富翁一般,兴高采烈。他每一次去宝鸡市区,总要跑到老车站口和群众路什字的新华书店看书,一进去就舍不得走,就是走也总要买一本便宜点的书才离开。

他认为,自己只所以能够跳出农门,以至于考军校,留部队,在部队干出了名堂,爱书读书是一个重要原因。至今他仍养成浓厚的读书买书习惯,每次搬家,他感觉最难的是满屋书籍的处理,搬去新家吧,没地方放;扔掉吧,又不忍心,每每让他备受折磨。

由此看出,贾村学子对学习的热爱、刻苦是很不一般的。

贾村社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有:翟海涛,初中毕业后考入宝鸡中学,后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李卫兵,1991年毕业,考入虢镇中学,后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现就职于国家外交部。孙建琪,大学毕业,现在国家环保局工作。罗荣,大学毕业,现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牛宝东,2003年初中毕业,被西安铁一中录取,后考入北京大学……(优秀学子接续中)

有个诗人这样赞美自己的母校:

古老的龙川雄镇,

催生着灿烂的文化,

处处生机,

彰显着特色教育。

当初升的朝霞正绽放灿烂,

晨雾和炊烟在田野上轻轻地飘散……

这里,

有一所书声琅琅,

生机盎然的学校。

这里是一方沃土,

孕育了无数花朵,

成长着万千树苗。

这里是一方大地,

洒满阳光,

把希望的种子播撒。

这里是雏鹰展翅的高地,

是梦想起飞的舞台,

这里正演奏着一首奋进的歌,

朝气蓬勃,

欣欣向荣。

这是一艘起锚扬帆的航船,

满载着莘莘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贾村初中!

2019年秋,贾村镇第一初级中学与贾村中心小学合并,称贾村镇第一九年制学校,由老校舍搬迁至大地震后重建的贾村中心小学办学。

图片

陈仓区贾村镇第二初级中学,地处人杰地灵的贾村塬北端的桥镇村,东依千河,南望秦岭,北接千阳,是一所农村全日制初中。

学校始建于1970年,原名桥镇镇初级中学,2011年撤乡并镇,更名为“陈仓区贾村镇第二初级中学”。学校占地15125平方米,建筑面积7031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绿化率40%。现有学生196人,设三个年级6个教学班。教职工33人,其中本科学历30人,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6人,高级职称3人,一级职称14人。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室部齐备。配备有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部室。学生公寓楼、教师办公楼设施齐备,供暖、洗浴及监控等设施完备。学校接通了校园网,教室配备了饮水机,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得到了提升。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内涵发展、精细管理、注重特色、提升品位”的办学理念,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为办学原则,形成了“规范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德;激发师生热情,点燃拼搏激情;注重全面发展,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高效课堂实验教学。

该校在2000年前后的新课改教学中,先后尝试进行了目标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高效课堂等多种教改实验,教师们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教、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多名教师多次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并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执教的课例《简单的图案设计》、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等,多次在区级优秀课题研究中获奖,在省、区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课件多次荣获市、区级一、二、三等奖。

同时,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初风靡长达10多年的初中数学奥数全国全省联赛活动中,32人荣获省级奖,40余人获区级奖,4人因此考入省理科实验班,学校一次获陕西省数学优胜单位团体奖、两次被评为市、区级优胜单位。学生中考考试成绩多年名列宝鸡市前列,不少学生考中了好高中、好大学,跳出农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平安校园”、市级”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卫生先进单位”,陈仓区”食品安全示范校”“绿色文明示范学校”等殊荣,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特色,提升办学品位,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与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图片

贾村塬还有一所曾经辉煌过但却已经消失的贾村高级中学,那是当时贾村塬上3个乡镇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贾村塬孩子上高中难而联合创办的一所完全高中。

据多年担任贾村中心小学校长的刘志英回忆:

贾村高中始办于1970年,前身是“文革”前创办的农业中学。最初选址时上级领导曾考虑地点为贾村镇所在地的贾村村,那时,国家使用农民土地,讲的“一平二调”,没有今天所谓的“土地买卖”。农民以土地为生,贾村村的群众对土地看得特别金贵,多次做工作,可当时的干部群众坚决不同意,最后只得将地点北移到陵二村的陵厚寺。

陵厚寺建筑宏伟,寺庙较多,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和“文革”拆除了一些古庙,有片空地,50年代曾在此办过农中,但因面积太小,建设新校舍放不下,便将陵厚寺的一些庙宇作为教室。1971年2月开始招生,第一任校长是方宗礼、第二任是王巨仓,依次为谢国栋、刘义、赵英、冯继武、焦广荣、杨存录等。

贾村高中开始规模比较小,两年制,一个年级4个班,在校学生五六百人,后来学生不断增多,一个时期爆棚,容纳不下,又给旁边的陵厚寺七年制学校戴帽办高中(今天的陵厚小学),后来增加到10个班,最多时有30个班,教师60多名。

学校占地约10多亩,全是砖混结构平房,规划齐整,文化气氛浓厚,写满各种励志语录,栽种各种花木,绿化很好,一排排冬青,冬夏长青;一株株鲜花,姹紫嫣红,香气浓郁,令许多当年学子记忆犹新。

学校师资力量配备非常强,老牌大学生很多,三分之二教师是本科生,有外地市、外县区的,宝鸡市区的教师很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贾村籍的教师。数学教师王根水、赵云山,语文教师张生耀、张宏涛,物理教师张升明,化学教师贾天祥,英语教师金英等,都是当时的名师,对工作极端敬业,书教得相当好。赵云山老师有两项发明,直接调进市教研室。当时,许多人放弃省城市府优越条件,回到家乡任教,他们都有一种浓厚的家乡情结,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值得人们尊敬和怀恋。

据86届毕业生马红强回忆,那一年贾村高中一次考中10多名大学生,当时高三教数、理、化、语文、英语的五位老师,人称“5虎上将”。数学张广义,广福村人;物理马骥,陵厚人;化学姚文科,南社人;语文张峰,贾村人;英语李伟峰,广福人。他们管理学生有方,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

“5虎上将”的名号不仅传遍学校,在整个宝鸡县、宝鸡市区也相当有名。有些宝鸡市区的家长,舍近求远,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市上学校,也要托熟人把孩子转到农村,指名道姓,要孩子就读“5虎上将”教的班级。这样的高质量持续了多年,为贾村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

那个时候,是贾村教育最辉煌的年代,高中校长是副县级待遇,可见政府对教育多么重视。

图片

贾村籍青年作家杨广虎,在一篇《高老师》的散文中这样描写自己就读的母校贾村高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有点学历的老师奇缺,特别是乡村高中;不像现在,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挤破头脑让孩子去上“五大名校”。那时候的家长,采取的放养式,也不太管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天下穷苦农民一层层,也没有把谁饿死;学习好的,争取能上个中专,早早毕业工作,接济家里;农村娃上高中的不多,分数也不高,学费也就几十块,就这,许多女生初中没有毕业,就早早订婚嫁人了。

我们的高老师,也刚从师范毕业,教物理化学,还是比较辛苦的。农村的高中,各种设施比较差,做个试验,能让学生高兴几天。记得高老师,个子不高,留个小平头,人长得清瘦,看起来比我们还要小;上课的时候,他戴上亮晶晶的眼镜,很是深沉。同学们课后都叫他”小老师”。

高老师,讲课严谨,一丝不苟,不允许大家交头接耳,胡乱讲话。要求大家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做好这“五到”,才能学习好。物理化学,公式定理,枯燥无味,难免让一些同学厌烦。高老师就想尽一切办法,力求讲课形象生动,提高大家的兴趣,有时候,穿插讲一些中外物理化学家探索科学的故事,有时候,结合生活实际,拿一个水杯,把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让我们一个个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变弯折。把深奥的东西,通过不同形式,浅显易懂,让我们掌握。

高老师,总是克服各种困难,给我们做实验。他说,学习物理化学,不做实验,自己不动手,学些教条的知识有何用?要讲考分,但更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上学的那个时候,一些老师嫌麻烦,也担心做实验有安全隐患,会引起一些小危险,能省就省了。高老师却不这样,他知道电、火、化学药品以及实验过程都可能存在危险,没有胆怯,每次做实验的时候要求我们要胆大心细,小心翼翼,并能参与到其中。记得,一次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非常剧烈,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热使钠熔化成球形在水面游动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有一女生,因为小烧杯里的水接得有点多(小烧杯里的纯水的体积应该为烧杯容积的1/21/3之间。)反应的时候,溢了出来,吓得花容失色,哭了起来。高老师却很冷静,直说没事没事,先劝女生不要哭,再赶紧劝离大家离远一点,一场虚惊过后,用实事教育我们,做事一定要按规矩、讲科学、要认真。不像现在,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个试验也不做,这是科学的悲哀,也是学生的悲哀。有时候,高老师还会给我们做一些“魔棒点灯”“喷雾作画”等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我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图片

曾任陈仓区水利局纪委书记、贾村镇马冢村王永杰告诉我,他1971年2月至1973年元月在贾村高中上学,后通过招干考试被录用为国家干部。2021年国庆期间,他们七二级同学自发举行了一次聚会。聚会上,大家热议当时的贾村高中,重视教学质量,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令他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老师俊秀的面庞常挂着慈祥的微笑,数学老师深入浅出讲解、条分缕析求证;语文老师板书工整飘逸、学识满腹经纶;外语老师不厌其烦、煞费苦心纠正学生的发音。为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老师们还自编讲义,自己刻印发给学生,海量信息使他们受益终生。学校领导常常亲自跟班自习,期中、期末考试严格监督,倒逼着同学们日夜用功。

他还记得,课余,在黄土地篮球场上,师生一同竞技,引发阵阵欢声笑语;周末,在卧佛大殿礼堂,演唱激情昂扬的红色歌曲;校园处处充满生机。每月虽然只有不足10元的伙食费,却因后勤老师的精心调理,使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同学们被褥单薄,冬天为抵御严寒,常常打成通铺,合盖了被子,钻在一个被窝,拥拥挤挤,却带来了少有的温暖与温馨。毕业前,同学们还互相赠送了三毛钱一册的硬皮日记本,寄托着无尽而纯洁无瑕的同学情谊。  

他还告诉我,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的学习,但这所学校却使他们获得了人生之旅的优良基础内存。他感慨,“如果没有贾中就近入学的便利,塬区三镇的许多农家子女,可能会止步于高中校门之外;如果没有贾中两年的高中教育,许多成功人士的肩膀上可能会缺杠少星;饮水思源,大树有根,为当年进入过贾村高中而庆幸,并将把母校和恩师铭记心中!”

图片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波及宝鸡,校舍受损严重,经陕西省建设厅鉴定确认为D级危房,封闭停用。加之近年学校招生困难,学校规模逐年萎缩等因素,经陈仓区教育局上报市教育局批准,贾村高中停办,学生分流到县功高中、西城高中。

这所辉煌了38个春秋的高级中学,曾为贾村塬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的考入名牌大学,经过专业学习,成为国家高精尖人才;有的走进军营,经过解放军大熔炉的煅冶,成为人民军队里的将校官佐;有的步入政界,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做出不凡的政绩和贡献;众多学子耕耘乡里,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竞显风流,有的博击商海,弄潮企业;有的巧手绘彩,个体打拼;有的奔走社区,桑梓悬壶;有的秉烛续读,职称加身。清华、北大校园里留下龙塬学子的足迹,华为、阿里等航母企业有他们的靓丽身影。古陵厚寺这所校舍破烂的学府,给了他们做人、处世、受用终生的基本文化知识的熏陶,使他们的青春芳华在“中国梦”时代、在各自岗位绽放出绚丽多姿的光彩!
如今学校停办了,许多人感到惋惜。学校,教育,不直接产生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是个长线工程,短期的影响看不出来,可过了十年、二十年,或者几十年,其影响也许就显得十分明显了,我们不得不为她唱支挽歌。

细视之,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快,人民群众文化素质高,人文文化丰富,无一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而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缓慢、人民素质不高的地方,也无一不是教育事业不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低的地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贾村中学教育人,正在视学生若子女,视质量为生命,用奉献、爱心、执着、奋斗的创新精神去努力工作,创造着贾村中学教育辉煌灿烂的明天!(连载之六,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本书稿已与大型著名网站《网易新闻》达成协议全部连载,为维护纪实作品严肃性,谢绝各种自媒体断章取义、摘编刊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谢谢理解!)

贾村籍著名书画艺术家作品欣赏专栏:

   《乡魂——贾村教育40年侧记》一书连载以来,收到众多读者朋友留言、电话,交流对本书的读感。一些在外工作的贾村籍人士,还发来许多书画艺术作品的照片,特开设“贾村籍人士书画艺术欣赏”专栏,既增色了文章版面,也展示了贾村英杰才艺,欢迎更多朋友转发、留言、参与、指正!衷心感谢朋友们的大力支持!

贾村籍人士、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公司副总经理李应录,受命组织设计研发的国宴国礼《印象秦岭》高档系列陶瓷产品欣赏(曾用于接待席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组委会定制礼品赠送全体运动员):

图片

宝鸡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墨书法欣赏:
图片

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著名书法家姚炳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人士、著名书法家张吉焕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陆军大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贾村籍军旅著名书法家白勇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陕西电大宝鸡分校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容策作品欣赏:

图片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楹联》编辑部主任、民间剪纸艺术家、贾村籍人士李淑兰剪纸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