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画不止是画

 刘沟村图书馆 2022-05-11

Image

▲《玩古图》明代杜堇,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

如今,天价频出的艺术市场中,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士大夫精神”和“士夫画”,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

士夫画亦称“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Image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讲“士夫画”,首先要从“士大夫”讲起。

《汉书·食货志》记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这里的“士”是指为社会等级中的一个阶级,属于贵族最下层,属于俸禄可以自足的人。

Image

马远《松月图》

而后孔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记载:“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这里指出:士人应该是心中有明确的原则和计划的,有自己的处世方法,得之不喜、宠辱不惊、淡泊明志的人,方能称得上“士”。可见在概念定义上,士人注重内外双修。

Image

弘仁《墨梅图》轴

由于士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所处的位置高度不同,对待问题的方式必然也不同,对待绘画上也迥然不同。

Image
马远《举杯玩月图》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Image
马远《岁寒三友图》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历代文人画代表人物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Image

巨然 万壑松风图 绢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Image

徐熙《雪竹图》

Image

黄筌 《写生珍禽图》

【宋】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Image

苏轼 枯木竹石图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日本私人藏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Image

苏轼《潇湘竹石图》

Image

米芾 春山瑞松图35×4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Image

米芾 云起楼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Image

宋 米芾 翠微深处图

【元】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例如赵孟頫的《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鹊华秋色图》等。

Image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Image

元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元 王蒙 春山读书图轴 纵132.4 厘米 横55.5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Image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纵96.1 厘米 横46.1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Image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Image

元 吴镇 渔父图 绢本墨笔  84.7×2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吴镇 溪山高隐图

【明】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Image

明 戴进《溪堂诗意图》 

另一派则是以“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

Image

Image

明 沈周 东庄图册

Image

文徵明 秋江饯别图 立轴

Image

唐寅《落霞孤鹜》

Image

仇英 山水

【清】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级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Image

八大《孤禽图》

Image

八大 芙蓉

Image

八大 葡萄

Image

八大 荷花小鸟

Image
石涛 古木垂荫

Image
石涛 溪岸幽居

Image
石涛 溪桥野色

Image
石涛 南山为寿

Image

弘仁 溪山寂静

Image

弘仁 松岩放艇

Image

弘仁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Image

弘仁 山水

Image

清 髡残(石溪) 人物图页

Image
清 髡残 松岩楼阁图

Image
清 髡残 秋晖蒙钓矶

Image
清 髡残 结社林泉图

文人画的九大境界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文人画”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Image

元 方从义 白云深处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虚幻之境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气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虚幻的事实,是人类根据已经得知的知识做出的一种判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实体性。中国的书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受“虚幻观”的影响非常大,在书画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Image

禅僧画家 牧溪《莲鸟图》

画外之境

与“虚幻之境”相关联的是“画外之境”。“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Image

八大《瓶花》

拙丑之境

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论核心。书画创作固然需要技巧,但过分强调技巧,或者说技巧的痕迹过露,反而小家之气,给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者将技巧的痕迹减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却反而有一种天真质朴之美。

Image

倪瓒《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

寂寞之境

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恽南田认为倪云林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也有人评论说倪云林的寂寞之境已经到了“水不流,花不开”的境界,展现在他笔下的是一个近乎不动声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极致,让人感觉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Image

牧溪 《烟寺晚钟图》

萧散之境

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萧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闲散舒适。而作为美学概念的“萧散”,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萧散著称的画家有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Image

宋 梁楷 疏柳寒鸦图页 绢本设色 26.4×24.2cm 故宮博物院藏

荒寒之境

与萧散之境相似的还有荒寒之境。荒,与萧散相似,寒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中国画多寒林图、寒松图、寒江图,多雪景、硬石、枯树、寒鸦、野鹤,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在梅兰竹菊等文人画常用题材中,荒寒之境也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这与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的境界是相通的。

Image

沈周 东庄图册

淡雅之境

云清风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这与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关系,也与文人画的发展密切相关,文人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文人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而画工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黄铅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Image

南宋 梁楷 柳溪卧笛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简约之境

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文人作画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家们,对简约的追求更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多求简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画的核心。简单地说,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把能省略的尽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Image

梁楷 泼墨仙人图 纸本水墨画 48.7×2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心灵之境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向追求“灵性”转变。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画”的境界还可列举不少,从上述数例,已经可以领略其大概。

Image《幽涧寒松》北京故宫博物院

士夫之画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形而上者谓之道,立志要高远,并遵循正道而行,追求艺术形而上的“风神气象”,使“艺”不成为文人画家沽名钓誉的手段。社会不容易认识士夫画、接受士夫画,士大夫自己得有担当,世人不认识不接受也应该做,不能丢下那份文化使命感,和能够沉淀下来的静穆精神。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最后,推荐您读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