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历史与健康 2022-05-11

乾隆晚期,曾经接待过一次英国的使团,这就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不过却是不欢而散,谈判没有什么成果。很多人认为大清走向世界的一次最大的机会错过了,这未免有点可笑。那么,在很多人看来的一件好事,为什么就闹得不欢而散呢?

英国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大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了,要人口有人口,要资源有资源。可惜,一个广州不能满足英国的需求。所以英国人决定派遣使者,第一次派人来,结果使臣却在途中病死了,于是英国这才改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是带着目的来的,什么目的呢?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抛开这些目的不谈,英国人对这场出访非常的认真,在挑选礼物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不过在出发的时候,他们打的旗号是来祝寿的。乾隆很高兴,破例让他们从天津上岸。虽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国家,但他在心里的定位已经是蛮夷了。

所以从一上岸英国人就感到了异样的感觉,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们的礼物被打上了“贡物”,彩旗上也写上了“英吉利贡使”。

随后,双方陷入了礼仪之争,英国人认为自己是主权国家,不能这么低三下四的去见乾隆。可大清坚持要让他们行三跪九叩之礼,这种争论从天津到了北京,又到了乾隆所在的热河,乾隆知道后降低了接待的规格。不过最终双方妥协了,到底谁妥协的不清楚,因为此后双方的表述不同。

在祝寿完毕后,乾隆的意思是可以让他们回去了,而且,面对英国人的要求,乾隆一概拒绝了,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表面上看,双方是因为大礼仪的问题闹掰了。但其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然。从英国人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很过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谈判,就谈嘛,不合理的可以谈,可以修改嘛,其实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了。

从英国人这边来看,既然是平等谈判,那么本身带着这样的条件,显然诚意是有问题的。尽管这里面有很多谈判技巧,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但从初衷来说,他们就是傲慢的,说英国人仅仅是为了贸易,我看有偏颇。从大清来说,这些条件本身是不能接受的,割让岛屿这件事是万万不能,那么有什么谈的呢?刚一见面,就要求人家给你一个岛,完了,人家还得必须给你谈,跟你讨价还价,从一个变成半个,从半个变成位置差点的岛,这个就有点过分了吧。

所以,我们不能对乾隆太苛刻了,必须要求他去谈。再说了,还是那句话,乾隆本身就与沙俄的彼得大帝不是一类人,他从小到大就没有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他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指望他从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有点强人所难了,这并非他的问题。

要说起来,乾隆与英国关系闹掰了,但乾隆其实在很长时间里与法国一直有来往,而且是官方来往,法国也派过使者前来。但都没有涉及到领土等问题,所以双方一直在联系。但也不可能让大清开关,改变现状。所以就算没有谈崩,指望一个英国的使者改变大清,难度是很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