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近代外交”

 txfs789 2022-05-11

图片

一、“近代外交”概念分析

所谓近代外交,就是指以国际政治生活规范为指导,接受并运用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理念和均势理论,通过谈判等和平手段,执行其对外政策并调整国际关系。(参见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61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效民在《国际法与晚清近代外交》一文中指出,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晚清政府的对外交涉,阻碍了国际法的充分应用。例如,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按照国际法,派遣公使驻扎各国要以国书为凭。然而,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同时,按照国际惯例,驻在国只承认公使一人。而清廷却仍依照过去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李丽杰在《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嬗变的路径》一文中指出,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近代国际法赋予资本主义外交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是自视为“天朝上国”,将一切邻国都看成是夷狄,强调“夷夏之辨”。建立在此种观念上的中外关系是中国与“藩属国”和“朝贡国”的关系,即“宗藩”关系。因此在这种传统的对外关系下,并不存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到了近代,这种中外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列强凌驾于中国之上,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此过程中,统治者仍然固守“天朝上国”和“夷夏之辨”的观念,宁肯丧失治外法权、协定关税以及利益均沾等国家主权,也不准许外国公使驻京。这充分说明在清朝统治者传统的对外观念中没有国家主权意识。

随着西方先进外交观念的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近代的外交思想,在近代外交理念的支配下,晚清的外交也开始步入近代化轨迹。晚清创建近代外交机制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使节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外交人员的培养,外务部的设立等方面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曾对17至19世纪的西方国际关系实践及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王存奎在《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中指出,均势观念在中国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它是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面临瓜分的险恶条件下,由清政府一部分主持或从事外交事务的官员和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在分析和认识国际局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因应思考的系统化总称。其主要内容是:在条约体系下,通过灵活运用西方关于主权和国际法的概念,利用条约体系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周旋于对外交涉活动中,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护清朝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最终使清朝在列强并峙的不利局而下得以生存。“均势”观念在中国出现并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清政府对西方国家外交和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拓展教材相关内容:

(一)晚清时期对外政策的调整——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废约外交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2)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二、“近代外交”典型例题分析

(一)晚清时期的外交

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32013·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5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62014·重庆高考·6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二)民国时期的外交

72014·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37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82013·海南高考·171941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9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02014·天津高考·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解析】

1【考点】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战争

【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2【考点】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3【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C

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

5【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

   【解析】材料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析能力。清代直至鸦片战争前中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这种观念被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所重创而逐渐破灭。于是清政府改变对西方国家“夷”的蔑称,按国际惯例称其国名,这是被迫的。C为正确项。此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尚未形成,天朝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故AB为错项。同治初年说“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还为时过早,D不正确。

【答案】C

6【考点】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烟台条约》

【解析】题干中“英国要求重庆对外通商,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的信息表明李鸿章是反对重庆开埠的,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就以轮船可以抵达重庆(即开通川江航运)为条件,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项错误。

【答案】D

7【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的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材料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

【答案】D

9【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时期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考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

【答案】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