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人口问题”

 txfs789 2022-05-11

图片

一、“人口问题”的概念分析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蠢》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和探讨源于19世纪和本世纪之交有关“人满之患”的论争。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中叶已出现,到了19世纪末期,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民不聊生。针对这种情况,知识界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探求中国落后的原因。恰在此时,西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传入我国,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引发了“人满之患”的论争,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人口问题。

在马尔萨斯人口思想影响下,还有人探求中国人口规律。近代人口学者陈长衡,在分析了乾隆六年(1741)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之后指出:“综观以上各期人口增加之徐速,便知一国人口增加之速率恒与其人口密度成反比。”据此,他提出今后人口调节的两大基本政策,即移民边疆和实行相当的迟婚节育以提高国民程度”。

综观19世纪20世纪之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所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汉、两晋,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人口变动,即人口迁移问题、流民问题、人口的地区分布、人口的增减变化、人口密度等特别是人口流亡与人口迁移是当时的热点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流动史实梳理:

(一)古代人口政策

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基础,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鼓励人口增殖、提高人口质量。例如,元代在鼓励百姓多育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基层技术培训学校。受“重士农,轻工商”就业思想的影响,人口就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人口的膨胀引起了人地矛盾,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缓解人地矛盾,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田制政策。例如,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地比例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鼓励移民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另一措施。移民不仅成为解决人地比例问题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古代人口流动

1.“永嘉之乱”时期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据统计,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这一时期,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2.“安史之乱”时期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这次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3.“靖康之乱”时期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靖康之变以后,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北方战乱),被迫举族迁移(金人南下),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

4.“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5.明朝“下南洋”时期

明代重视开发大西南,鼓励移民,因此云贵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快,但明代人口流动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南洋(今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及澳洲等处)的海外移民。据估计,明朝下南洋的人口至少有50万左右,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些下南洋的人大多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多因国内生计艰难而出国谋生。

中国人移入菲律宾(吕宋)的很多,宋代就有记载。明朝移入菲律宾的更多,华侨为菲律宾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6.清代“闯关东、走西口”时期

1)从清代开始,关内过剩人口陆续向东北各地迁徙(俗称闯关东)。有的整座城均为移民所创居,如辽阳市。19世纪后期,随着俄国和日本的侵略,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和劳动力,迫使华农民北破产,纷纷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2)清初,山西人迁移蒙古地区的也不少(俗称走西口)。

3)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准噶尔部、回部被平定,天山南北归入中国版图,定名“新疆”。关内人口大批移入新疆。嘉庆十三年,迪化州(今乌鲁木齐)境内的人口比乾隆四十年增加了13倍。

4)湖南、湖北地区流入四川、云南的人口也有一定的数量;

5)去暹罗(今泰国)的也很多,不少人在暹罗做了官。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陆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3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42015·海南高考·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5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62015·海南单科·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72012·海南单科·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8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9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

18501945

19452000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102014·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通史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答案解析】

1【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清代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入台安居繁衍

  【解析】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故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陆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陆宗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故D项错误。

【答案】B

3【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4【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5【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6【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7【考点】第二次工业命革命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汽机等新型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效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答案】A

8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9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

10.(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