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研修目标 学校教师对教学理解较强,有一批骨干教师,拟通过课堂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校本研修主题 翻转课堂模式 (一)微能力选择 A2 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C6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二)选取说明 1.必修能力点:(各教研组可4选2) A2: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 目前我校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水平不一,校部分教师受年龄和技术的限制,PPT的制作水平较为低下,需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修改课件。 研究内容:各类资源下载技巧,课件、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 目标要求:教师能下载指定资源,能更具要求设计课件内容。 B2: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运用 我校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化,大部分教师只是使用PPT辅助教学,不会设计和制作微课,不能利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研究内容:根据课程重难点设计与制作微课,辅助教学。 目标要求:教师会设计与制作微课,并能将微课有效运用到课堂内,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我校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仅停留在课堂与作业反馈,学生没有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也无法保留学生过程性成长资料。为此,我校教师需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需搭建班级网络成长空间,引导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及时展示交流。 C6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我校大部分教师无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可视化分析,不能精准把握学情。 研究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数据,并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指导。 目标要求: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学生数据,并基于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 1.选修能力点(教师在本教研组未选中的必修能力点和选修能力点中再选择一个能力点作为自己研修提升的目标): A3 数字资源的保存与管理 对自己设计、制作、下载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能在在本地和网络平台上分门别类保存管理,做到分类清晰,随时调用。 B1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前测 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前测,对测试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有效梳理学生知识基础和结构,指导混合式教学设计。 B5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B10 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电子档案 有效构建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尝试使用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电子档案记录成长足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提升。 三、混合式研修设计
四、校本考核办法
说明:提升工程2.0培训完成后考核为95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69分以上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分别计学校量化考评总分2分、1分、0.5分、0分。 五、机制保障 1.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在“学校领导、各教务主任、业务骨干、教研组长”指导下开展。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分层管理,加强协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抓好典型,培养骨干力量,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各学科管理到位,严格执行,保证校本培训的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3.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和督导力度,学校把此项工作列入教师教学工作专项考核。表彰并奖励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长,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消极懈怠的教师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职称晋级延后考虑。 4.学校确保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呈逐年递增态势,提升并维护学校软硬件设施,支持并鼓励更多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使他们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
|
来自: gdyjwwc1997 > 《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