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脉经》基础理论错误传承千余年之改正

 栖凤轩2013 2022-05-12

现今中医“号脉”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一作疾)。皆诊于两手手太阴肺脉之两手寸口,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三部又分“浮、中、沉”九候,三部又分脏腑于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内经》脉学,有指经者、有指络者、有指皮肉者,今人全以为诊经动脉,误。(即现代医学之动脉、静脉、皮肤、肌肉、筋、骨等。)

《内经》脉字,有总称,有分属,总称无论色皮气血,经络筋骨,皆统曰脉。人体由外至内有皮、肉、脉、筋、骨五层,古人也称五诊,也称五脉。专诊两寸,(两手腕寸口)虚实迷途。古法则只用一指,专诊各穴,如以人、寸、少阴三部言,三部形状迥然不同,比较自易。两寸同为太阴脉,既不言左右,又不分关尺,一指诊之,何等简易。今于一脉之中,强分左右,又分三部。一部之中,又分脏腑。下指莫不迷罔,学者苟不自欺,则莫不以诊脉为苦。

名医非不能诊寸口辩证,特皆熟极生巧,只能心悟,不能教人,诊脉必明白浅易,老妪可解,初学能行,扫除一切悠谬迷罔之言,非彰明古法,简而能博,易记难忘,不足以明径立教。

春夏秋冬四时(东半球春温为木、南半球夏热为火、西半球秋凉为金、北半球冬寒为水形人)以地球四方而言,五态之人,性情不同,脉象自异,不谓一人之脉四时反异,如此悬绝也。

人迎寸口上下平等,为平脉。人迎脉在结喉旁其竖,寸口在手其形横。然以手诊之皆为横象,故此人迎寸口诊法比类表俱作横形。古诊法不分左右,用一指随诊一脉可也,但两诊亦可。

《经》所谓“齐等”者,非谓大小同,谓就平人,先诊两部大小,定为公式,合公式为齐等,不合公式为病脉,非拘定大小同一也。

考《内经》本依类定名,分隶诊经、人寸比类、诊皮、诊络、四方异诊、评脉、经脉怪象,共八门。

【诊经动脉四门】:浮,沉,迟,数。

【人寸(头、手)比类二门】:大、小。(附躁、静.)

【诊皮肤八门】:滑,涩,缓,紧,(附革,牢)寒,热,粗,致。

【诊络静脉三门】:动,长,短。

【诊筋四门】:促,结,缓,急。

【四方异诊一门】:弦(规),钩(矩),毛(权),石(衡).

【评脉二大门】:实(强、盛。)虚(微、花、弱、悬。)

【经脉变象】:伏,代。

经脉者,包三部九候,十二经动脉而言,非单指两手寸口。

凡一部之脉,以一指诊之,浮则皆浮,沉则皆沉,故两寸六部,只得为一名。以三部论之,人迎、少阴与寸口,异其地位,别阴阳大小差等,动辄数倍,以此为异。易知易行,俗医于一部之中,强立各等异同,皆非正法。

四大脉为诊经动脉之定法,诊后乃以虚实评之,而后用药,最为简易。(有力评之曰实,无力评之曰虚。)(滑为诊皮法,动为诊络法,疾为诊筋法。)

古法则只用一指,专诊各穴,如以人寸少阴三部言,三部形状迥然不同,比较自易。

人脉不因四时而变,“弦钩毛石”亦非诊法定名,不过取“直曲轻重”相反四名词,以示四方之脉相反不同耳。

凡欲诊专脉,则须求专穴,三部九候十二诊法是也。

考内经人寸比较,以寸口诊脏三阴,以人迎诊腑三阳,彼此比较而定手足六经之脉。至于九候九脏之诊法,则先定部位而后言脉象,人寸则先言脉象而后定为何经之病,彼此相反者,以诊法各别也。

《内经》所谓人迎、寸口相应齐等,非谓大小同,谓就平人,先诊两部大小,定为公式,合公式为齐等,不合公式谓病脉,非拘定大小同一也。

古法诊脉,只用一指,或用全手,如扪循。凡用三指者,皆伪法。

【一:诊皮法】

滑、涩、缓、散、紧(急)、软、革,附:寒、热、粗(枯错)、致(密)。

诊皮法:指全身皮肤而言,所有发热身寒、四肢厥逆、手足自温皆在诊皮法中。上头、下足、腹背、两手皮肤所在无不包举。考仲景全书,言身热身寒、厥逆、自温、皮肤甲错、缓紧、滑涩者共数十条是为诊家、规矩万不可缺此一门者也。《千金方.十八卷.皮虚实第四》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膺 ying疼。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藏,寒则应府。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皮部论篇》:见而知之,按而得之,“之”字当作“不”,与“无”字同意。)独调其皮,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视面络之五色,持寸口之脉,唯诊皮肤).歧伯答曰:“审其皮之缓急、小大、滑涩,(六字为诊皮络专名,《脉诀》以为诊经脉者,误。”)肉之坚脆,(《经》言肉分者,多指络脉,然皮络同法,故兼及肉分。)而病形定矣。(知此八者,则内病可知也。皮包全身六变之外,尤以寒热为二大门。)

【缓】:皮肤解缓。仲景以为中风之候,缓为动脉平和,不属病脉,则知缓非诊经动脉之法,乃诊皮络之名也。”缓'读与”涣'’’同。皮肉解缓与经脉之缓不相干。《经》言经脉和缓,乃无病之脉,以缓为病候者,皆指皮肤,不指经脉。仲景太阳浮为诊经脉,缓紧皆诊皮法,以有汗、无汗分风寒,缓紧即皮肤有汗、无汗之分,非脉也。《平人气象论》注,王太仆曰:缓者,谓缓纵之状,非动之迟缓也。此可以为诊皮之证。

【急】:或作疾,或作紧。仲景以紧与缓对,皆指皮肤,缓则多汗,紧则无汗。日本丹波元简言,寒主收引,脉道为之紧束,而不敢开散涣漫,故伤寒见此脉也。(皮肤收缩紧急也)

【滑】:润也,诊皮法之一。皮肤光滑,为诊皮专名。《经》云:脉滑者,皮亦滑。脉指络脉言之,非动脉。缓紧滑涩,寒热粗细,同为诊皮法。仲景《伤寒论》以滑(皮络)为热(皮)实(评)之脉。曰: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又曰:脉滑而病者,小承气汤主之。又曰: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曰: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凡此数条,皆指脉络,则合于皮肤,滑则俱滑,故曰热、曰寒、曰厥,皆皮肤所有象,不独在里也,何得以滑之名专诊动脉,详观《内经》自知矣。

【涩】:枯也。涩者皮肤甲错,《经诊皮篇》粗若枯鱼之鳞是也,诸家用以诊经脉,故至今纷岐。与滑相反.本义专属诊皮脉之流利、艰涩,人所易知,用之以诊经脉,脉之如何为滑,如何为涩,则不免词费。《卫气失常篇》云:卫气虚,而皮肤枯。

【软】:软与坚牢对文,谓皮肉软而不坚耳。

【牢】:诊皮法。

【革】:诊皮法。(革一作横,金日从革,当作从横。《内经》屡言横,当与革同。)

【寒】:《三部九候篇》中言:独热者病,独寒者病。前人以为寸口诊法,然经脉一线,不可以言寒热,故知专属诊皮,盖皮肤发热,即知伤寒,皮肤常冷,即知里寒。抑或逆、或厥每多阳虚阴盛,或阳伏于中而不达于四肢者,亦往往有之,诊诸皮肤,即可先知矣。《论疾诊皮篇》云: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师传篇》曰:脐下皮寒,胃中寒。

【热】:《内经》古法,察人周身内外之寒热者,必先诊皮肤,故诊皮与皮部专立篇名,若不诊皮,但凭一指切脉,以测表里寒热,何以能确迨病者自言?烧热又不过摩额握手如是而已,若他部寒热,则听病人之言,又不审其轻重虚实,用药亦安能对证,惟于切脉而外,更依《灵》、《素》言诊皮之法审视、循扪、按切,详察寒热,则得其要领矣。《论疾诊皮篇》曰:皮肤热,脉甚躁者,病温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师传篇》云: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凡此,经言寒热,皆属皮肤部,应诊此即可知彼,诊表即可知里。病多寒热,见之于皮肤,实为可凭。

【坚】:或作牢、作革,仲景言寒则紧急而坚牢,有牢固之象,若用以诊皮,以手扪按即知坚硬坚厚,以分虚实病否,显然易见。

【脆】:坚之反对也,不坚即脆矣。凡物之薄弱枯焦者,即脆之汇也。”软弱'亦诊皮肉之文。

【二:诊络法】

动、结、缓急、(与诊皮同。)五色、贲起、陷下、长、短、满、喘.

【动】经脉篇云:是动则病某某云云。(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谓经有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案:一脉而变二病,皆经脉络脉之分也。经脉常动不休,不以动为病,络脉不动者,故以动为病。经言是动则病者,谓络脉,非谓经脉也。曰是动,明是不动而动者也,非络脉而何,若以是动为经脉常动则病,是人无时不病矣。可乎?又云:脉卒然动者,皆邪风居之。(此谓络脉无邪风居之不动,动则有邪,故是动则病句,经脉篇十二经皆有之。 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宗气泄则气损泄亦是动则病也。)经脉篇十二络脉之动,各有病状,不同病由络分,非以一动字可占一定之病也。俗言心跳眼跳,即动脉肉跳络跳同为动也。

【结】刺络论云:诸刺络脉者,皆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又曰:胃之大络,结而横,(有目可见,或以为脉名误.)有积矣。(此言胃之大络有结,则必有积滞之病。)三部九候论曰: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则出其血,(刺血专指络.)以见通之。(邪入络脉成结,则血不通,故必刺出之。) 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以上皆言邪入血络,凝涩不行,则积而为,必刺之出血,以泻其邪,则气血自通矣。宛陈血不结者,则予之。(此言结者决之,不结舍之。) 案:经络有时盘结,有目可睹。为结如结绳,解结之结,血脉缩结,刺血解散,内经朗凭。《内经》结脉,乃指络脉,非指经脉也。诸针经络可证,何劳众喙。

【缓】大奇论:肝脉小缓,为肠避,易治。(总之,凡立一名,必明白显著,自成一家,不与别脉蒙混,乃为定名。妄立名目,则本名不可解说,更与他脉牵混比较,又泛论证侯。自有此等脉法,遂如梵咒蛮书,无人能心解之,无人能力行之,非付之一炬,不能复见太清也。)寿夭刚柔篇: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脏腑病形篇云:脉缓者,(脉指络脉言。)皮肤亦缓。 岁露篇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形肉减,皮肤缓。(缓读与涣同。皮肉解缓,与平脉之缓不相干。)(案:经言经脉和缓乃无病之脉。平人气象论注:王太仆曰:缓者谓缓纵之状,非动之迟缓也。此可为诊皮络之

证.)(案:王注此条,《脉学辑要》亦引之,实与后列各家皆不同。

【急】大奇论:肝脉小急,痫瘪筋挛。(缓急同诊皮。岁露篇云:寒则皮肤急,经故曰急者多寒。(即仲景伤寒之。)缪刺云: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脏腑病形篇:脉急者,皮肤亦急。

【五色】皮部论曰: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又曰:凡诊络脉之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藏象篇曰:心热者,(凡《内经》先定脏腑而后言形状,皆非经脉。)色赤而络脉溢。案:凡灵素之言脉色者,多指络脉之色,非尽面色也。若经脉则无色可见。脉色乃古诊络之法也。

【贲起】三部九候篇曰:独贲起者病。(指络脉凡贲起与众不同,则病矣.)论疾诊皮曰:脉大者,(络脉为邪鼓之忽大也。)皮肤亦贲而起。皮部云:络盛则入于络。(盛者贲起而大也。邪入络中,故盛。)又曰:络脉满(大奇论之肝满肺满指络言。)则注于经。又曰:胃之大络盛喘(后人多作病状。)数绝者,病在中。(曰满曰盛,皆大而贲起病者络也. 卫气失常篇云:血气之输,输入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盛起即贲起之象。) 四时刺逆从篇云:长夏者,经络皆盛,肉溢肌中。(以络热入孙络血受而涨,所以盛起肉溢也。)

【陷下】三部九候云:独陷者病。(指皮络言独陷则病矣。)经络篇云: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当作贲见,乃贲下半剥文。)虚则陷下,视之不见。(见当作贲。)又云: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言络脉陷下,乃由血气空虚之故。)案:以上言脉陷者,皆指络脉,非经脉也。经脉常隐于肉中,络脉常见于肤外,若陷则络所循隐隐低下矣。络脉,现代医学之静脉血管。若人血气盛时,则络脉与肉平;若虚则陷下矣。故经曰: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此言络脉之中无血气以实之,则其中空虚,其外收缩,即陷下而隐矣。此等诊法,《内经》详之,而《难经》不言,废古法而专诊两手经脉,遂不察络脉以占病,此后医之通病也。

【长】【短】(脉要精微论曰:长则气治.经脉亦言长,然一指诊十二动脉,非三指三部位。)脉要精微论:心脉肺脉肝脉胃脉脾脉肾脉,(六脉同)搏坚而长,(又)其软而散者当病云云。(坚软散专为诊络名,则长为络可知。接下云诊得心脉,胃脉凡先言诊而后言脉者,为经脉。以人寸倍数分脏腑,故先言诊而后言得此。先言脏腑而后言脉象。脉有定位,故先分脏腑而后言脉象也。)短则气病。(望气法,非诊经脉。)案:长、短以目见言,为诊络之名词,贲起、陷下之状,有长短之不同也,乃后医皆以诊经脉,既以长、短立名,必有形状,乃以如字解之。

【满】皮部论:络脉满,则注于经。

【喘】皮部论:胃之大络盛,喘数绝者,病在中。大奇论:肺至如喘,名曰暴厥。(或以为诊经名词,非也。)独贲起者病。(指络脉凡贲起与众不同,则病矣.)脉大者,(络脉为邪鼓之忽大也。)皮肤亦贲而起。(言络脉鼓大,皮肤亦自贲起而大也.)络盛则入于经。(盛者贲起而大也。邪入络中,故盛。)络脉满(大奇论之肝满肺满指络言。)则注于经。又曰:胃之大络盛喘(后人多作病状。)数绝者,病在中。(曰满曰盛,皆大而贲起病者络也。)

【三:诊经法】

<一>:【脉象】浮、沉、迟、数.浮主外主表,沉主里,迟主寒、主虚,数主实、主热.

<二>:【三部、九候】《素问.三部九候篇》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仲景:跌阳上,寸口中,少阴下。《脉经》三部,亦同仲景.随杨上善注:上阳明人迎,在头颈;中太阴寸口,在手;下部少阴太溪,在足。)廖平案:《动输篇》三部寸口、人迎、少阴,为仲景之所祖。仲景书中之三部《序“三部不参”),三处(平脉)皆据此而言,凡言脉单称脉字,(以古法言,不分三部,以《难经》误,不言左右寸关尺.)皆为九候法九藏。分经之病,独诊专经之脉,如太阳病,(诊晴明、委中。)阳明病,(诊人迎)少阳病,(诊听会)太阴病,(诊冲门)少阴病,(诊太溪)厥阴病,(诊太冲.皆本经之动脉.)故单举一脉字,而文义甚明.一如《经》云太阳脉、少阳脉、少阴脉是也。其有分三部者,则专别上中下,故凡言寸口者,专属中部,以与跌阳、少阴相配成文,统指两手。

【四:虚实为评脉二大门】

【小名】:实:强(即弦)盛)虚:(弱、微、花、悬(绝).

《内经》有五实五虚明文,统指动脉、皮络、声音、颜色,而总为之评。日实、曰虚,虚实二字,为诊病第一关键。包望、闻、问、切诸法而言,既不专指切脉,尤非寸口经脉诊法之专名词。《内经》偶尔言脉虚脉实之文,通指诸诊法而言,不得以为经脉之定名,而立实脉虚脉名目.

虚实:总评之大名,为诊法之总归,诸诊皆以验其虚实耳。

虚:评小名词。凡微弱濡小空散等,皆为虚评所统。其脉既虚,随举一字以形容,每多便文,不必强为穿凿。盖诊经仅四名词。余为经传评语,则多假借,不尽用本义。后人因经评偶用之词,遂以为脉名,多至二十七部,《内经》仲景尚有二十余字在外,使不为之划清界限,则迷罔不可究诘矣。虚乃脉无力之总名,不必浮大无力之谓也。评如问官之判断,每每出人意表,无一定之理由,不可拘文牵义以求之。虚乃脉无力之总名,不必浮大无力之谓也。凡《内经》与仲景文中,有“而”字与“相博”者,必为两部,非诊一脉,加以数种名词。

【五:怪脉】

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怪脉所引七名词,皆见《内经》原文,皆有如字在上,皆言脉来至。《经》凡言“如”下,皆非脉名。凡言来至,皆为推按,乃候气法,不可以论脉,以七名脉形,无惑乎以怪称之,以经之别法加于脉,脉自不能不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