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非子》: 人性本恶

 清茶999 2022-05-12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其学说的出发点是人性本恶,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势、术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利害为核心的依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的专制集权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韩非主张人性本恶比他的前人更加鲜明彻底,他通过论证五种关系来阐明人性本恶的理念:

在父子关系上,人在婴儿时,父母对他扶养马虎,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就微薄。父母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其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父母对于子女,用计算利弊相对待。

在兄弟关系上,当遇到饥荒年,即便是自己的幼年小弟,自己也不会把东西让给他吃。

在夫妻关系上,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关系,宠爱时就亲,失宠时则疏远,一旦平衡失去,夫妻关系也就随之瓦解。在诸侯帝王之家,后妃、夫人往往盼望她们的夫君在她受宠时死掉,从而使她所生的儿子能成为继承人。儿子也是一样,你对某个儿子特别好,立他为太子,他就巴不得你早死。因为,假如你不死,谁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在君臣关系上,臣子对于他们的君主,是因为受到权势和利益的约束而不得不为君主效劳。臣子总是无一刻休止地窥伺君主,君臣之间,本来就不同利,君的利在于根据能力而任命官吏,臣下的利在于无相应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官。君主的利在于给有功劳的人爵禄,臣下的利在于没有功劳也能富贵。君主的利在于使用英才发挥他们的才能,臣下的利在于结党成帮而任用自己的人。关于帝王如何治服臣下,他说,驯乌鸦的人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巴上的长羽毛,这样,乌鸦就不得不依赖人的喂养,那它还能不驯服吗?君主的臣子也应仰仗君主的俸禄生活,那臣子又怎能不驯服呢?

在一般人际关系上,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造车的人造成了车子,就希望别人有钱以便卖出车子,木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好售出棺材。并不是造车的人仁慈而木匠残忍,木匠的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韩非认为帝王只能靠法、术、势来统治管理国家。韩非觉得,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功利为基础,没有一丝一毫的情感因素可言。人一生出来就会趋利避害,这就是人的本能。韩非认为法律之所以可以建立并且长久的存在就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他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来治理天下。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就是韩非关于法的理念。

为了推行法,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施,如何管理各级的官吏就需要术治,术治是指控制观察人际关系和察言观色并且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皇帝来说就是约束臣子的规矩。做臣子的无拘无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皇帝最怕看到的。这就是韩非关于术的理念。

还有势,势代表的是权位、权力,帝王必须同时兼备两种威权,就是定制法的权力与施法的权力,也就是说有权别人才会遵从,所以帝王需要定于一尊。这就是韩非关于势的理念。

用通俗的话来讲,韩非的所谓法,就是帝王对所有的人要明赏罚。他为你卖命,就赏他;他不听你的话,就罚他。所谓术,就是权术,帝王要善于利用人性的阴暗面,让那些被你统治的人都互相猜忌,相互打,然后你在上面操控一切。所谓势,就是严刑峻法造成的一种威慑,一种恐怖气氛。

他提出“抱法处势而治”“法势并治”。他说,一般的帝王,如果能够拥有权力而又能守法,以法治国,就不仅可以避免权力的危害,而且可以治好天下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这实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一个相信人性本恶的韩非竟一厢情愿、充满美好愿望地认为,帝王们都是能自觉地甚至乖觉地守法的,是遵纪守法的模范,是克己复礼的模范。

应当说韩非的思想有先天性致命的缺陷:既认为人性本恶,又假定帝王能自觉地守法。秦始皇是韩非的崇拜者,他用法家思想“扫六合而并天下”,秦王朝的迅速崩溃,验证了韩非理论的致命缺陷。

我国历朝历代,都不提倡老百姓看《韩非子》,《韩非子》是写给帝王看的。普通民众读《韩非子》可以体会他对人性自私自利的丑陋一面的洞彻与毫不留情的揭露,即便有些偏执,但仍不失其深刻。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韩非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专制君主提供了富国强兵的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是荀子的学生并与秦国宰相李斯同窗。秦国攻韩,韩王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灭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不同,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陈述其中利害。说韩非前来是为韩之利益而来,是想从秦国取利。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出自韩非著作中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是中国文学的璀璨结晶:

华而不实 唇亡齿寒 自相矛盾 深不可测 讳疾忌医 三人成虎

郑人买履 智子疑邻 长袖善舞 吹毛求疵 滥竽充数 欲速则不达

靡靡之音 提纲挈领 危如累卵 唯唯诺诺 一鸣惊人 忠言逆耳

优柔寡断 赤地千里 国富兵强 千秋万岁 信赏必罚 远水不救近火

象箸玉杯 色衰爱弛 轻举妄动 循名责实 视死如归 买椟还珠

守株待兔 如虎添翼 兵不厌诈 蚕食鲸吞 道不拾遗 焚林而猎

负薪救火 盖世无双 根深蒂固 孤掌难鸣 故弄玄虚 寡不敌众

汗马功劳 见微知著 老马识途 良药苦口 论功行赏 眉睫之祸

附:《韩非子》段落选

1.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也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译文:人在婴儿时,父母对他扶养马虎,儿子长大了就要埋怨父母;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微薄,父母就要怒责儿子。父子是至亲骨肉,但有时怒责,有时埋怨,都是因为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而又认为对方不能周到地照顾自己。

2.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

译文: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3.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译文:所以灾年的春天,对年幼的弟弟也不给食物,丰年的秋天,对疏远的客人也一定给他食物吃。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爱路过的客人,而是果实多少不同造成的。

4.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嫡子为太子者,或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亲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目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译文:大大小小国家的君主,他们的原妻正配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还有盼着自己的父君早死的。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妻子,没有骨肉的恩情,宠爱就亲近,不宠爱就疏远。俗话说:“母亲美的,她的孩子受宠爱。”那么与此相反的话,就是母亲丑的,她的孩子被疏远。男子五十岁而好色之心不减弱,妇女三十岁美貌就衰减了。用色衰的妇女侍奉好色的男子,自己就会被疏远卑视,而怀疑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这正是后妃夫人盼望君主早死的原因......所以后妃夫人、太子结成了私党就会希望君主早死;如果君主不死,自己权势就不大。本意并非憎恨君主,而是利益就在君主的死亡上。

5.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至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而主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

译文:臣子对于君主,没有骨肉之亲,只是迫于权势而不得不侍奉。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没有一会儿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劫持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做君主而非常相信他的儿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李兑辅助赵壬最终饿死了主父。做君主而非常相信他的妻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妻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优施帮助丽姬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

6.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炫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译文:君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了,君主的利益就失去了。因此那些奸臣贼子,招致敌国军队来除掉国内私敌,用涉外事情来迷惑君主,假如能取得他的私利,就会不顾国家的忧患.

7“知臣主利异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

译文:君主懂得君臣之间利益不同的,才能称王于天下;认为利益相同,就要被臣下所挟制;与臣下共掌大权;就会被臣下所杀害。

8.“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者也,以计合者也”。

译文: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的是算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臣子的本心,危害自身就谈不上利益;君主的本心,危害国家就谈不上亲近。君臣关系是凭算计结合起来的。

9.“医者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之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利在人之死也”。

译文: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10. “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译文:雇用工人来播种耕耘,主人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匹去交换钱币以便给予报酬,并不是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得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静。雇工卖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尽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爱主人,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主人这样供养雇工,爱惜劳力,有父子之间的恩惠,而雇工专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怀着为自己的打算。所以人们办事给人好处,如果从对人有利处着想,那么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从对人有害处着想,那么父子间也会分离并相互埋怨。

11. 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译文:驯养乌鸦的人要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巴下边的羽毛。剪断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后,乌鸦就必须靠人喂养,怎能不驯服呢?明君蓄养臣子也是这样,要使臣子不得不贪图君主给他的俸禄,不得不臣服君主给他的名位。贪图君主给的俸禄,臣服君主给的名位,怎么能不驯服呢?

12.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译文: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13.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译文: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妻子祷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 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