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中秋帖》

 清茶999 2022-05-12

王献之的《中秋帖》卷(局部)

   涉及中秋的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应该是被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卷又名《十二月帖》,草书,是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其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中秋帖》如何断句亦引人遐想。

《中秋帖》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并在卷前引首书题“至寶”两字。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丁观鹏绘画。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1949年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这一名帖也因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和早最重要的回归文物。

王献之的《中秋帖》卷

卷前引乾隆皇帝首行书题“至宝”两字。

前隔水乾隆皇帝御题一段曰: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识。

帖正文右上乾隆皇帝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正文后紧接着有乾隆皇帝评跋:神韵独超、天姿特秀。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皇帝题跋,其中附乾隆、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帖上钤有“御书”葫芦形印、“宣和”、“御书”、“内府图书之章”及“绍兴”印,“退密”印等。

   《中秋帖》用墨浓重,转笔圆转外拓,起笔或藏锋或侧锋,提按自然,其用笔婉转流动,一气呵成,有“一笔书”之妙。《中秋帖》在草书中穿插了行楷,写的时候有快有慢,运笔有疾有缓,富有节奏感。行笔看似迅疾,却刚健圆润,结体筋骨开张,清劲端和。《中秋帖》整幅作品显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给欣赏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与传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那种含蓄、古雅、流美的草书风格相比,显得神气外露;特别是写到最后一个“军”字,竖画向下延伸舒展,但没有一连到底。这种放纵豪情中,又蕴藏着清雅洁净的气息,再现晋人书法那种天然去雕饰、秀媚洒脱的时代风貌。

    王献之(344—386),晋代书法家,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王羲之简介见《兰亭集序》: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第七子。幼年随父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官至中书令。善正、行、草书,遂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