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5-12

广东省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代皆沿秦制”,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人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

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复。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性质的宝塔,正如同传来的雕塑壁画一样,也终于中国化了。这便使它大不同于例如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如果拿相距不远的西安大小雁塔来比,就可以发现,大雁塔更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式的宝塔的美。那节奏异常单纯而分明的层次,那每个层次之间的疏朗的、明显的差异比例,与小雁塔各层次之间的差距小而近,上下浑如一体,不大相同。后者尽管也中国化了,但比较起来,恐怕更接近于异域的原本情调吧。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的宫殿》,有删改)

材料二:

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

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观。例如: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

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

不同的民族的衣食、工具、器物、家具,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无论是

哪一种工艺,包括建筑。不论属于什么时代,总是有它的一贯的民族精神的。

以上几点,不但说明建筑是什么,同时也说明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代表。从考古角度考虑各个时代的建筑问题时,实物得到保存,就意味着各时代所产生过的文化证据之得到保存。

(摘编自《梁思成谈建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主要建筑分别给进入建筑的人造成和谐与渺小恐惧的感受是因为供养对象截然不同。

B.万里长城的对称不体现在形式上,但以空间的延续展示时间的绵延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C.同为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建筑,大雁塔比小雁塔更中国化,更典型地表现中国宝塔之美。

D.明清的园林从形式上挑战了中国建筑的对称性,但本质上未违背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代皆沿秦制”,在建筑方面体现为秦以后各代的建筑都是按平面铺开、严格对称。

B.汉代的斗拱与飞檐是我国古人在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后,进一步有对美的追求最早例证。

C.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建造者的审美需求,都没改变中国古建筑的布局特点。

D.先了解“建筑是什么”,进而了解本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才能更好保护中国古建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有关建筑的言论与两则材料的观点均保持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建筑师应以整个社会为最大业主,这应该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

B.医生们可以掩埋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

C.文明改变了人的住房,但并没有同时改变住房里的人。

D.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据报道,国内某高校惊现复刻版金字塔,校方称其与古埃及金字塔几乎相同。这一举动引来媒体和市民的批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6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西主要建筑供养对象并非截然不同,按材料一“中国的祭拜神灵即与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说明中国建筑同样祭拜神灵,中西建筑给人造成感觉上的差异主要由于建筑空间特点不同,中国宫殿供享受游乐,西方建筑主要供崇拜顶礼。

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作老观点含义的能力。A项,秦以后各代的建筑不都是按平面铺开、严格对称,万里长城、明清园林都是例证;B项汉代的斗拱与飞株不是最早例证,材料二说“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C项,没改变的不是中国古建筑的布局特点而是审美特点,对此有冲击影响的不仅是建造者的审美追求,也有使用者的审美追求。

3.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运用的能力。两则材料一致的观点是:建筑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在创新的同时也在传承。D强调了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与两则材料的观点相符;A强调建筑师应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B说的是建筑师不能只追求完美,

也要正视错误;C是对物质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的思考。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延续着秦以来的实践理性精神的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对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在提出“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对建筑的生活功能、美学意义、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建筑是什么”以及保存古建筑的意义。每点2分)

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作者观点重点语句)的能力。考生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理论依据来对题目中的事例加以批驳。

国内某高校建造复刻版古埃及金字塔引来媒体和市民的批评是因为:(1)建筑是艺木创造,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的成功,不应在中国被盲目复制。

(2)建筑要体现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金字塔体现的古埃及民族性格与特征,与中华民族性格与特征不完全一致。

(3)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制度的产物,不符合中国新时代的特征。

(4)建筑要体现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对“实践理性精神”加以传承和创新,盲目建造复刻版金字塔有违这种精神。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山那人那狗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地早起哩!”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它早起来了。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支局长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还有狗。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凋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垄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

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狗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

这时太阳已经把山的顶尖染成一片金色,而山脚却被云遮雾盖了。好像这山浮在水里,风吹雾动,这没着落的山也跟着浮游。老人每每目睹这样的美景,他便想起传说中的神话。这空空山野、漫漫行程,是一个任那万千思绪神游的天地;这空幽而飘渺。的云中岛屿,确实能勾起身临其境的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老乡邮员靠着它,战胜寂寞,驱散疲劳。

在谈完业务以后,父亲特别叮嘱儿子:“倘若桂花树屋的葛荣荣有信,那就要不惜脚力,弯三里路给送去。他和大队秘书关系不好,秘书不给他转信。木公坡的王五是个瞎子。他有个崽在外面工作,倘若来了汇票,你就代领了,要亲手交给王五。他那在家的细崽不正路,以前曾被他瞒过一回汇款。螺形湾这两年养了兔。去送信时,要喊住狗,莫做野兽子咬,狗还没习惯……”

邮包掏空了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汇款的,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哩。

其实,只隔三天没来,父亲就像隔了半年似的,没完没了地打听山里的情况:牛啦猪啦,结亲嫁女啦,鸡毛蒜皮,面面俱到。

在热情的村民家住一晚后又开始了下一天的行程。七十里弯弯路,不平坦也不陡险,就是难过那挡路的九条溪流。乡邮员必须毫不犹豫地脱袜卷裤下河,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必须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可能就是这样长年累月而积疾的。

在平川里,他家乡近旁有大河,儿子是水里好汉。可是,儿子不一定能过好小溪。他要一一告诉儿子过溪的方法,告诉他每条溪下水的合适方位;告诉他在某种情况下河水的大体深浅。肩膀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这不是儿戏啊!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又过溪来背老头——他不让父亲脱鞋袜。该是父亲结束下冷水的时候了。

狗不肯先过河。它历来是伴着老乡邮员过河的。狗看着陌生汉子把邮包放好以后,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的厚实的背。儿子那粗大而有劲的双手则牢牢地托着老人的双脚。

狗高兴地“嗷嗷”叫着,游在水里的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父亲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当他睁开眼,看见溪面在缩,水推着狗的“哗哗”声在变小——这显然是过河了,快靠岸了。老人滴下了一滴眼泪。儿子的脖颈一缩。

在父亲的记忆里,他也背过一次独生儿子,可仅此一次。

上岸了。狗“汪汪”朝老人喊。告诉他:别痴痴呆呆,该要做什么了。

过一会儿,狗奔跑着给年轻乡邮员衔来一把茅草,又闪电似的奔进林子。儿子刚找到父亲准备的火柴,点燃暖脚的茅草,狗又拖来一小把枯树枝。

篝火已燃起,父亲把火拨旺,好把儿子冻红的脚暖过来。狗在远处使劲抖着身子,把水珠子从毛里撒开去,然后躺在火边烤着,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他是好人。

第二趟行程,父亲仍旧放心不下,他想再带儿子走一程。

可在一道唱着欢歌、不停不息地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八十多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

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节选自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6.小说的标题是《那山那人那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山”是两代乡村邮递员工作的必经之所,它枯燥、漫长,铺满劳累和艰辛。

B.“那山”秀美的景色有时能勾起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是老乡邮员唯一的慰藉。

C.“那人”可以指老乡邮员,他兢兢业业,心思细腻,因年龄与伤病不得不退休。

D.“那人”也可指小乡邮员,他在平川是稳重庄稼汉,投身山间又传承父亲的梦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交代为葛荣荣等人送邮件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与下文他急于打听乡民们情况照应。

B.“莫做野兽子咬”,口语化的语言,既是对儿子叮嘱也是对狗关心,体现人和动物的和谐。

C.“挑的是千斤重担”,平凡的语句中渗透着亲情,实写收到邮件之多,父亲怕儿子难担负。

D.“黄色的箭”“绿色的梦”,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指狗助小乡邮员去完成他的梦想。

8.“那狗”是文中的重要形象,文章多次用拟人化描写来写它,请找出其中两个片段并加以分析。(4分)

9.如欲以“即使沉默,爱依旧灿烂”为题写一篇对《那山那人那狗》的评论文章,请你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片段并加以分析。(6分)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唯一的慰藉”表述错误,“只隔三天没来,父亲就像隔了半年似的,没完没了地打听山里的情况”说明使老乡邮员欣慰的还有来自乡亲们的关爱等。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千斤重担”用了夸张手法,是虚写,“千斤重担”强调的是乡邮员的职责重大,父亲怕儿子出差错。

8.第一处是父子抓紧时间赶路的片段,狗“不理睬”“平衡着”是拟人化描写,写出来狗对于老乡邮员因腿疾而不能快走的体谅,不去理会小乡邮员的催促。

(找准拟人化描写片段1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

第二处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片段,狗“紧傍在”“拼力抵挡着”“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表明狗与旧主人的密切关系、对小乡邮员的认可与接受。

(找准拟人化描写片段1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

(如找出其他地方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如将两处描写的表达效果综合为“赋予狗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只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处是父子抓紧时间赶路的片段,父亲由于脚病不能快走,儿子又想走快点的时候,狗“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不理睬”“平衡着”是拟人化描写,写出来狗对于老乡邮员因腿疾而不能快走的体谅,不去理会小乡邮员的催促。

第二处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片段,狗将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上岸后,“汪汪”朝老人喊,又拖来一小把枯树枝,“温存地”把舌头婖着年轻汉子的手背;表明狗和旧主人关系密切以及狗对于小乡邮员关爱帮助自己老主人的感激,对小乡邮员的认可与接受。

9.第一个片段,是在儿子默默背着父亲过河,父亲流下一滴泪,儿子脖颈一缩;表现儿子对患有关节炎又常年奔波在外的父亲的体贴关爱,父亲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以及对不能经常陪伴儿子的愧疚之情。概述1分,分析2分)

第二个片段是父亲准备护送儿子开始第二趟的行程时,儿子站住不动,父亲也无言;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不舍,儿子对父亲的体贴与谅解。概述1分,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通过体会重要语句的作用,进而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

评论的关键词是“沉默”和“爱”,要求考生找到文本中虽然没有人物直接的对话,而读者却能从描写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灿烂真诚的爱的片段。如把“爱”理解为对乡邮员这一职业的热爱且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入心斋服。无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B.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C.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D.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醮,为对道教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即供斋醮神,借此来求福免灾。

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祭祀、赋税、科举等。

C.疏是在朝官员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上疏是臣子规谏君主、参与政事的重要方式。

D.转漕,指转运粮饷,既可指为军队转运粮饷,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上疏言事,劝告朝廷,广积金帛,罢止斋戒,召回陕西监督织造的内宫官员,以缓解军民之困。

B.礼部尚书傅瀚等人上疏议政,皇帝未予理睬,傅瀚再次上疏,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皇帝才予以回复。

C.皇帝告诫马文升要查访处置,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

D.刘大夏在两广任职时,两次请辞。当皇帝问其原因时,刘大夏以体弱多病、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由回复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2)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

14.刘大夏认为造成国家民穷兵困的原因有哪些?(3分)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断句为: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赋税”为户部的职能之一。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未复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所在。

13.(I)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2)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旁”“宸断”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第二句的关键词“向”“殆”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朝廷随意征收赋税、摇役。②朝廷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耗费上万。③江南、江北的士兵分别为转漕、京操而困。④士兵的月粮和行军粮饷多被将帅克扣。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含意,梳理概括要点的能力。其信息点分别来自刘大夏所回答的两句话,即“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巨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

参考译文

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秪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赞许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翰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皇帝不予答复。傅翰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还怕来不及,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翰笫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复“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鸠作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翰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指责并命令把白鸠送还保定。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1502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冶,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京师,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队,征发摇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摇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厂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刘大夏回答:“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棵,戍守征伐有行军根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棵、行军棵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而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因上表切谏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身处京师的好友贾岛写作此诗以抒己怀。

B.首联两句笔力奇横,表达忠臣被逐,寒士内心难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情厚谊。

C.颔联中“篇章”“书信”既写出了两人的相互应和和肝胆相照,又与诗题遥相呼应。

D.尾联借烟风卷尽、皓月东升之景寄予诗人的美好憧憬,暗含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16.诗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6分)

15.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内容和手法的能力。D项“暗含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并无此意。

16.颈联“峰悬驿路”一句写道路险阻。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蜂峦上。“海浸城根”一旬则说韩愈到任后处境凄苦。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悬”“浸”二字,一高一下,生动形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I)旬意理解2分;2)炼字2分;(3)景中含情2分。如果学生在理解句意时已经融入“悬”和“浸”二字的作用,则可得满前两点的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在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时,仁人志士要有“ _______”的决断;如果禁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就容易导致“  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氓》中“ _______, _______”两句所写的婚嫁做法相似。

(3)“浮云”一词意蕴丰富,或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或比喻奸邪小人,或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如“ _______ , _______”。

17.(1)舍生而取义(者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2)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3)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每空1分,错字,涌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大家在背诵古诗词、文言文时既要理解性识记,又要注意其中重要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开厚重的朱门,静听水磨调的婉转,转过回廊的曲折,拂去尘埃满身,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华清池边,寻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世遗昆曲,到底美在何处,让古往今来的人 _______?

昆曲的美学追求,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追求;昆曲制造意趣神色的手段,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手段;昆曲的意境和神韵,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神韵。昆曲常常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 _______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

聆听昆曲,似乎尘世的烦恼、急于求成的焦灼都被 _______,洗涤了,释放了,似乎只有一颗洁净的初心。昆曲映照艺术,也映照生命,也许有一天当人们逐渐懂得会俯首,会侧身,终将与世遗昆曲 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梦寐以求        扇成        溶化        萍水相逢

B.魂牵梦绕        扇活        融化        不期而遇

C.梦寐以求        扇活        融化        萍水相逢

D.魂牵梦绕        扇成        溶化        不期而遇

18.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辨析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梦寐以求”形容做梦都想得到。这里更强调思念,没有想“得到”的意思,用“魂牵梦绕”更合适。第二处:“扇成”,指用扇子把物体变成其他物品;“扇活”指用扇子扇动使物体鲜活有灵气。这里用“扇活”更合适。第三处:“溶化”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融化”是指冰或雪由于外界温度或大阳光的照射转化成水的过程,也用来指外界对人的温暖。此处强调昆曲对于人心中烦恼、焦灼的冼涤与净化作用,用“融化”更合适。第四处:“萍水相逢”指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用来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根据语境用“不期而遇”更合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且与上文衔接不好,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转过曲折的回廊,静听水磨调的婉转,拂去满身尘埃

B.静听婉转的水磨调,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尘埃满身

C.转过回廊的曲折,拂去尘埃满身,静听婉转的水磨调

D.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9.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从语病方面来说,“转过回廊的曲折”转过的是“回廊”而不是“曲折”,搭配不当;拂去的是"尘埃"而不是“满身”;静听的是“水磨调”而不是“婉转”。且“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动作先后的逻辑关系。从连贯上来说,“转过曲折的回廊”与上文衔接更紧密,“静听婉转的水磨调”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20.①用四组句型相似的句子来阐释昆曲之美(1分),是排比(1分),将昆曲美的技巧与细节条分缕析地展现出来(1分);②将昆曲比作"扇上桃花”和“英雄泪”等是比喻(1分)指出两种修辞共给1分,不重复计分),将抽象的昆曲之“美”具体化、形象化,更易为读者感知(1分)。

(评分参考:指出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均给1分,对每种修辞有具体分析各1分,每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修辞)的能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雾凇是寒冷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雾凇是颗粒状霜晶,它是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雾凇层由小冰粒构成,① _______这气孔便造成典型的白色外表和粒状结构。由于各个过冷水滴的迅速冻结,相邻冰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差,易于从附着物上脱落。(),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雾也可形成雾凇。

中国最美的雾凇在吉林市。“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是吉林雾凇奇观那仪态妖娆、独具丰韵的典型概括。每逢冬季,② _______,漫漫江堤,披银戴玉,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一时间,雾凇奇景便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

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它有时也会 ③ _______。严重的雾淞有时会造成地面结冰,影响交通和出行;在树木或电线上结冰,严重时造成树木或电力线杆被压倒。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顶水雾因被过冷却云环绕最容易形成雾凇

B.雾凇最易在被过冷却云环绕的山顶水雾形成

C.被过冷却云环绕的山顶水雾最容易形成雾凇

D.雾凇最容易在过冷却云环绕的山顶水雾形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意理解与语言衔接的能力。

根据下文“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雾也可形成雾凇”推测空缺处应填写“雾凇在哪儿最容易形成”的句子;“过冷水滴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结成雾凇层或雾凇沉积物”是雾凇的形成原理,“过冷却云”起到过冷水滴的作用,“山顶水雾”是“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二者互相作用形成雾凇。

22.①在它们之间有气孔②雾凇出现时③成为一种自然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表达)的能力。

①“在它们之间”指的是“在雾凇层的小冰粒之间”,“有气孔”与下文的“这气孔”相对应;②“漫漫江堤,披银戴王,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是对吉林雾凇出现时的具体描述;③“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与表转折的“但”对应,与上文说雾凇是一种美景语意相反,后面的句子则是对“自然灾害”的具体说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

写作材料共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话又分为两层。第一层对宋代画家马远“金边银角”画法技巧及其作用进行体阐释,即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常规,重视在边角上下功夫,大胆裁去中央部分的内容。其功效在于“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像空间”。第二层为总结性话语,他的“金边银角”构思实际上为一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

第二段话实际上可以说是写作的引导语,共有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明确了写作内容,第二句话暗含了写作指令。

二、关于符合题意

考生可从四个层面去把握题意:

一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马远“金边银角”画技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二要准确理解“不全”而求其“全”的含义。“在“金边银角”与“不全”而求其“全”中建立一定的关联。三是材料的落脚点(重心)应该为“不全”而求其“全”。四要将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

考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阐述自己对于“不全”而求其“全”的具体理解,可以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在这范围内写作,都属于符合题意。在写作时,要扣紧“不全”和其“全”,并准确解读其含义,将理论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

三、评分标准

1.围绕“'不全’而求其'全’”行文且能揭示两者关系,能由艺术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且较为深刻的。为一类中上。52-60分。

2.围绕“'不全’而求其'全’”行文能揭示两者关系,但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展开论述的。或:围绕“'不全’而求其'全’”行文但未能揭示两者关系,能由艺术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且较为深刻的。为一类下。48-51分。

3.围绕“'不全’而求其'全’”行文但未能揭示两者关系,且行文只局限于艺术领域的。为二类中上。42-47分。

4.未能围绕“'不全’而求其'全’”行文,而重点围绕“敢于创新、突破”行文,能由艺术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且较为深刻的。为二类下。39—41分。

5.考生如只是简单的提及材料或扩写材料,未能联系现实深入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按及格打分。36—38分。

6.其他无关话题则视为离题,归入四类文范围。

7.字数不足、错别字、缺标题则按高考要求酌情扣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