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3-02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对美的发现、体认和表达。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美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从善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摘编自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材料二:

中华美育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质,包含下列四种境界。第一,以美兴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第二,以美化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形象体验,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自由境界。第三,以美立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意蕴的领悟,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成就真正的完整人。第四,以美和天。这是让个体从审美与艺术的感发中最终达到与天和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是要求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和谐。上面的四种美育境界诚然可以有由低向高之层级差异,也还有程度、品质等分别,但在实际的美育活动中,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共同服务于完整人格的生成。

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首先,中华美育精神要求实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共存和相互共享,从而它本身就是多民族团结共生的精神象征;其次,它注重审美与艺术对个体的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体现“诗教”或“风教”在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中的特殊作用;再次,它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的成人过程中的关键的滋润作用,表明不是能力展示而是人格涵养才是美育过程的核心;最后,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而这是与中华文化对“和”“中和”“同和”的尊崇传统相一致的,也是与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相一致的。今天重温中华美育精神传统,有助于澄清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让美育回归于正确的轨道。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材料三: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进入现代以后,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但是现代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对美的认知,也重视美育中生命哲学内涵的丰富和提升,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

B.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有层级、程度和品质等的差别,但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重要的。

C.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行方式应做出相应改变。

D.材料一中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的落实与材料二中共在或共生式人格的涵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2.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是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中华美育的特征,指给人以感官愉快的形式方面,强调的是内涵方面。

B.要消除当前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现象,就有厘清并重视中华美育的精神、特殊作用、核心问题和最高境界的必要。

C.在现代美育中,传统诗教需要调整、转换以增强适应性,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

D.对完人的期许和取向不同,这决定了现代诗教培养完人不能局限于传统诗教所倡导的范围,而应当内涵更丰厚。

3.对于材料二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会产生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的感慨,这是以美兴人的表现。

B.看话剧《焦裕禄》,人们被高尚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打动,心中升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感,这是以美化人的有力注解。

C.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这是以美立人的体现。

D.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是以美和天的实践。

4.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中华美育在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 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8.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仅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椽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国相,时已故。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B.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旁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C.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D.尚书贵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版,即辞官。版,官吏朝会时执的朝版,记事以备遗忘。

B.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的一种制度。

C.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北寺狱,东汉由宦官掌管的监狱,主管监禁、审讯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在冀州因灾荒而动荡时,被委任为清诏使前去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其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榜主动劾奏刺史、二千石权豪共达二十多人,即便受到尚书的责备,也不惜生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其志向难以实现。

C.范滂在暂任功曹-职时,面对任命他外甥做官的问题,他不徇私情,坚决认为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将此事压下不办。

D.范滂最后用自己死得其所劝说其母不要悲伤,其母深明大义,非但没有阻止他的决定,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和教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2)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14.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他为什么这样回应?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

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名篇名句默写。

1)《论语·里仁》篇关于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论语·述而》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

2)《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摹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百姓纷纷响应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________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________,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________,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_______。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平淡无奇       言简意赅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B.平淡无奇       微言大义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C.朴实无华       言简意赅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D.朴实无华       微言大义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C.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D.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               。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               ,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从科学价值来看,(     )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不是因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

B.人类要依靠火星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去了解地球。

C.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问题。

D.人类能很好地了解地球是因为火星反映出很多问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D

4.材料一交代了中华美育的基本情况,主要阐明了什么是中华美育;材料二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论证了中华美育的价值:材料三阐述了诗教的作用,指出了中华美育的途径之一。(或者:全文围绕中华美育,三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践中华美育和怎样实行中华美育)

5中华美育重视尽善尽美,强调真、善、美相统一,以美育支持人格的完善。中华美育重视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注重人格涵养,在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作为中华美育途径之一的诗教,有规训、引导和感召作用,能够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有拯救的力量,能弥合人心,能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并不意味着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

B项,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错误,原文说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但不一定四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

C项,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朱光潜发现、提出诗教从属于美育的理论,诗教从属于美育是早已存在的,并不是说朱光潜说了这句话之后的才有的事;

D项,材料二中说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不战胜他人和宇宙”“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之意,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2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项,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因果推理错误,原文只说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并不是说它的用途仅限于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之时。

故选C

3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项,以美兴人指的是人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能让人兴腾,产生助人的向上的力量。所以是正确的解读。

B项,以美化人是让人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想象力的自由境界,看话剧《焦裕禄》,产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一种无功利的自由境界。所以是正确的解读。

C项,以美立人是让人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就是超越了一般道德境界,进入了超道德境界,并以此境界审视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所以解读正确。

D项,是错误解读。这四种境界,都有一个前提,即美育的前提,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体验,而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是审美,也不是美育的内容,解读错误。

故选D

4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各材料侧重点的能力。

材料一是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来阐发的,指出中华民族的美育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真、善、美相统一,即中华美育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

材料二则是分别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层次,指出以美兴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等境界对于完整人格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它对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即论证了其价值;

材料三主要讲诗教,并根据朱光潜提出的诗教就是美育点出诗教的作用,即它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5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可概括出

从材料二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可概括出

从材料三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可概括出

6A

7A

8任蕴清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

9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B. “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错误,并未形成反差。无论穿什么,明少爷都是那个爱国的明少爷。

C.“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错误,文中任蕴清嘱咐儿子走哪条路,不要跟新四军碰上,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更多的是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

D.“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误,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错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只是说它是任蕴清祖传的,能换五万双胶鞋。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任蕴清锁儿子,是因为怕儿子去抗日,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任蕴清认为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而不锁儿子是因为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当陷入绝境之后,任蕴清明明知道儿子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其实是想为新四军置办,但他还是答应了,并暗示儿子路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还把祖传的扳指给了儿子,儿子也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含着泪磕头,任蕴清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这次他没有锁儿子。

意味着任蕴清反对儿子抗日,不锁意味着任蕴清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这一变化更意味着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理解标题的本意。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理解标题的深层意。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

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

10A

11B

12B

13(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或官方的礼节)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2) 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14(1)回应:范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2)原因:他不肯连累别人,也不愿因出逃而让母亲流离他乡。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滂所劾甚多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有私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贪秽”“奸暴是并列结构,都做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11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的一种制度错。对谣言的理解有误。举谣言,指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评论官吏的歌谣等返奏朝廷。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不是主动劾奏,而是遵奉诏书行事。原文是后诏三府椽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可见范滂是遵照诏书行事。

故选B

13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公礼,官方的礼节;,要求;去就,辞官;得无……,固定句式,难道……吗?(2,遗憾;,已经;,美好;寿考,长寿。

14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目是,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他为什么这样回应?

首先找到原文对应语句,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可见范滂不愿意逃走,不愿牵连郭揖,不愿让老母亲因此流离他乡,因此慷慨赴死。据此总结,第一问:范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第二问,原因:他不肯连累别人,也不愿因出逃而让母亲流离他乡。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他到达冀州界,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走。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15C

16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C项,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故选C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题目问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也就是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思考。

诗人先写自己四十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蹉跎”“自怜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接着一句是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此联借景抒情,在时序交替中抒发了岁月蹉跎的悲凉,同时也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1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焉、省、馔、景。

18D

19B

20.使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解析】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很朴实,很实在,故选朴实无华

第二处,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虽少,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故选微言大义

第三处,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境强调品读红色家书时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因此选择斗转星移

第四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古老厚重:一般用于形容很深的文化底蕴。语境是说红色家书历经岁月,依然有其价值,选择历久弥新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中,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A.“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C. “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

D.“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运用对偶修辞,杀身成仁矢志为民恨不饮尽何能老去倭奴血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

21A

22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之所以进行火星探索我们想移民火星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里是在说明为何人类要探索火星,前面介绍了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处再从科学价值角度说明,因此主语应当是火星,排除BD

C项整个句子是说火星反映出很多问题,而A项则强调这些问题对人类有帮助,更符合为何人类要探索火星的话题。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介绍了火星的环境,氧气极少,温差极大;后面说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说明这是从适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角度在比较地球与火星,据此可以得出结论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

第二空,后面说火星距离地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再后面比较金星等其他星球条件太过恶劣,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探测技术难度大等,最后说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可见这是说明为什么我们要探索火星,注意与是因为搭配,可以填写之所以进行火星探索

第三空,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前面说明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为何还要探索火星?后面给出了探索火星的理由,最后的总结句中而绝不是因为是针对前面移民火星的说法而来的,据此可以填写我们想'移民火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