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二模(4月调研)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4-15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反对的、赞同的泾渭分明,似乎各有道理。调查认为,教师拥有惩戒权的人只占56.1% ,刚刚过半。

惩戒行为分为四级: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和强制措施。一般惩戒包括惩罚性运动、罚站或面壁反省、留校教导、暂时隔离等行为,只是要求罚站或面壁反省不得超过一节课;较重惩戒包括暂停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承担校内劳动、隔离反省、家长陪读;严重惩戒包括一周的停课、限期转学等。

教育惩戒也划出了红线,禁止击打、刺扎、过度罚站、反复抄写等体罚行为;禁止辱骂及因个人情绪好恶恣意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惩戒等。

对校园霸凌一类的恶性行为,没有人会反对实施教育惩戒,甚至是严重惩戒。倒是对“一般惩戒”和“较重惩戒”,舆论担忧较多。教师对“规纪”的认知不同,对“改正”的标准也难统一,同样,孩子也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惩戒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各不相同,既然是立法规范教育惩戒,当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以防某些老师滥用或过度依赖惩戒权,将教育简化为惩戒,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谓教育惩戒,背后并无什么高深道理,无非是用强力控制,使孩子心生恐惧,不得不听话服从。

学生违纪违规,原因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教师不去发现孩子异常言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仅靠惩戒、靠强制服从就能解决一切,显然不是治本之举,只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感。过多的惩戒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教育心理学早有研究表明,孩子即便表面服从了某种惩戒,内心也会有对立和抵触。有时确实存在不公平惩戒等情况,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感,还可能在班级中引发其他同学的歧视效应,给被惩罚的孩子造成心理障碍,甚至给他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带来诸多消极后果。

这类对于孩子的立法,最应当征求意见的对象,应当是孩子,应当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因为教育惩戒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是立法的“适用对象”,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去考量,让孩子能够理解并认同,才最为关键。不能因为孩子无法在成人社会表达,我们就认为他们没有想法,就无视他们的意见和权益。

立法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就能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想管”的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简单化思维。网上有教师主动反思:“对于孩子,我是大人;对于学生,我是老师;对于家庭,我是学校;对于外行,我是专业。如果有这么多优势,都无法让学生信服尊敬我,那显然是我的能力和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教学和管理艺术,让孩子信任及信服自己,才是关键。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惩戒中,“惩罚”只是手段,“教育”和“警戒”才是目的。

即便有了立法赋权,也希望教师们能慎于惩戒,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与平等的对待。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如学者所言,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充满灵性和神奇。这样的宇宙,本身就需要教师心怀仁爱,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引导孩子心中善念的萌发成长。

(摘编自周兼明《教育惩罚立法应当征求学生的意见》)

材料二:

“教育惩罚”的历史可能有6000 年。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被教如何尽“孝”。中国的甲骨文“教”字,即指儿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它是由表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孝”和比喻暗示驾御方法的“反”(扑打)组成的,即表示没有体罚就无教育。这说明教育惩罚没有染上统治阶段的意志与价值,本质上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中性的。

像日、韩等国,教师仍保有体罚权,只是有更量化、细化的法律条例。

从对古代教育惩罚分析来看,学生实际上受到教师、家长与自身“三位一体”的惩罚。纵观当今教育惩罚现象,还可以明显地捕捉到过去的踪影。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惩罚”局限于学校,而忽视家庭、学生自身带来的惩罚,难免失之偏颇。因此,我们不仅要具体相关法律,而且要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既要保持家长权威,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只有学校、家庭、学生与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才会更加理性、家长才会更加明智、学生才会更加快乐,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和谐。

惩罚是教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发生的一种规律,本质上它是一件价值无涉的工具、手段。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惩罚倒有可能招来“没有教养”骂名。惩罚不仅来自教师和父母,还这括自我惩罚,教育惩罚并不总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它超越了惩罚本身,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惩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克己的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继而裨益于学生人格形成与精神境界提高。我们应以宽容之心理解教育惩罚,以平衡之心认识教育惩罚,以务实之心减轻教育惩罚,以全面之心审视教育惩罚。

(摘编自杨天平《中国古代的教育惩罚及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惩戒,古今中外都客观存在,理性地站在历史与文化角度,持一颗宽容心省察理够它才是正确的心态。

B .认为教师拥有惩戒权的人勉强过半,其主因就是教育惩戒是“国家事权、学校事权”,不能随意让渡给教师个人。

C .立法规范教育惩戒,应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细化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范围、程度、方式等。

D .材料二认为教师惩戒是外部的强迫的暂时的,自身惩戒则是深刻的自愿的永恒的,故中国式自我惩戒不可或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一般惩戒”和“较重惩戒”,舆论担忧较多,这是因为二者界限模糊、难于厘清,且实施起来易引起众多学生与家长公愤,不利于营造良好教书育人法治环境。

B .材料一重视学生参与教育惩戒制度设计,其潜台词是不能“把小孩当小孩”,要“平视”他们;材料二则“仰视”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自我约束与自我成长。

C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了立法赋权,教师们就要大胆常态化使用,让惩戒意识入学生耳和脑,使之形成良好的有所敬畏习惯,进而达到“惩是为了不惩”立法初衷。

D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两则选文的结尾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能更好的感染读者,为文章以理服人助力。

3 .下列选项最不可能用以佐证“教育惩戒”理念的句子是()

A .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内则》)

B .天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

C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D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

4 .关于教育惩戒的阐述,材料一以驳论为主、材料二则以立论为主,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地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 留下来当纪念。大姑奶奶说,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

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干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干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洗完衣服,三个人站在桃树前说话,可惜没有照相机。

在我七岁后,祖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坐在桃树下打瞌睡,二是摸孙儿们的头顶和亲吻他们的额头。孙儿们依次长高,高过了她,她便摸他们的手和胳膊。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祖母每天坐在桃树下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年只回去三四次,她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中。我们见到她,走到她的面前,让她牵手,仰起头来看。我们也看着她。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永远相同: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

祖母高寿。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我是提前做了培训的,但祖母摸他的头顶、亲吻他的额头,他木木地站着眨眼,不像是祖母的曾孙,像是别人家的一头小牛犊,很陌生。我就过去,接过祖母的手,放在两手间揉搓。好在孩子把他的手搭了上来……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 年第4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突出大姑奶奶的“洋气”,文中描写了她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

B .“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这说明大姑奶奶知书明理懂事,情感细腻而丰富。

C .“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说明祖母老了,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

D .都说隔代爱让情更圆满,但在文中它颠覆了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是“我”对儿子的“培训”不到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部分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第一个春天、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书写,使自然环境、家庭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平和安详气氛。

B .本文采用第一、三人称杂糅写作,各得其、各尽其妙,人称的跳转将“我们家”故事用全景视角娓娓道来,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C .小说中大姑奶奶“对曾相母撒了谎”、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等内容,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主题永恒。

D .人面桃花相映红,小说围绕桃花结构全文,桃花几开几落,“我们家”亦随之各自飘散、聚少离多,这彰显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铁律。

8 .本文叙事时间跨度大,但它却避免了拖沓之感,小说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9 .“天下之本在家”。本文小中见大,做到了将“天下革命”与“家革命”书写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 一相,上曰:“朕深知卿 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傥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 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上曰:“ 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观其意,以朕为不足与言故也。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也。建中之乱,术士豫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能致也。”泌曰:“天命,他人皆可以言之,惟君相不可言。 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刑政皆无所用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上曰:“朕好与人较量理体,崔祐甫性躁,朕难之,则应对失次,朕常知其短而护之。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余人则不敢复言。卢杞小心 ,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尝不尽也。”对曰:“言无不从,岂忠臣乎。夫言而莫予违,此孔子所谓一言丧邦者也。”上曰:“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朕细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则理安,如彼则危乱,言虽深切而气色和顺,无杨炎之陵傲。朕问难往复,卿辞理不屈,又无好胜之志,直使朕中怀已尽屈服而不能不从,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泌曰:“陛下所用相尚多,今皆不论,何也。”上曰:“彼皆非所谓相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藩镇连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

B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

C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

D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除,“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

B .卿,三公九卿,高级官员名,能跟随皇帝左右参与决策,本文所用即此意。

C .颜真卿,创颜体楷书,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D .小心,指的是小心应对,唯唯诺诺,本文中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不尽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泌因精力不济难以“独任宰相”,遂向皇帝辞职,未能获允后,又提出再增加一名宰相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皇帝也未从其请并好言相对。

B .你们都说卢杞是奸邪,我不同意,我觉得他是个“忠清强介”之人,这既说明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文中还强调皇帝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C .李泌与皇上争辩在于对建中之乱起因的看法、赶走杨炎与卢杞有没有关系,君臣一来一往,畅所欲言地交流,圣君明君、诤臣贤臣的形象溢于字里行间。

D .臧否人物,皇帝亦然;选文中的李泌、卢杞、杨炎作为下级,具有突出的下级学意义,《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所言不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

(2 )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刑政皆无所用矣。

14 .文末皇上所说的“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这句话暗含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光明媚,万物竞发,全词以细描笔法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

B .“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沐浴春风,表现出其沉醉农村春景欢快心态。

C .“飏青旗”类似《鹏鸪天》词中的:“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D .词作一反作者在其他词作中常见的哀怨凄切情调,描绘出春天勃勃生机。

16 .你认为词作中的八段景即八个句号所描绘的八般景致,哪一段最能代表美丽乡村的春天?请说明理由并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出自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哪两句诗最有可能被宰相手书挂在办公场所里用以自励与警示。它们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宰相肚里能撑船”理念与之交相辉映。

(2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彰显出毛泽东主席诗词雄视千古、纵览寰宇的时空视野和文化魄力。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能蹚过浩荡五千年历史长河而屹立不倒,从孔子屈子到卫青、岳飞,志士仁人;当代汉字与甲骨文“日”“月”“人”端然象形,一脉相承——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这是 的奇迹。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辉煌中华文明还能不能心香相续、,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可以想见,当千家万户氤氲的灯光下,都有一个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笔,屏息静气,敬畏地临摹书写,看那墨迹慢慢地泅开来,丝丝缕缕渗进宣纸,他们或有机会体悟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小小的童心开始沉醉于魏碑晋书,沉醉于唐烟宋雨,沉醉于宣纸与狼豪从滞涩到流畅的微妙感觉。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薪尽火传空前绝后奔腾不息如沐春风

B .口耳相传绝无仅有奔腾不息春风化雨

C .薪尽火传绝无仅有生生不息春风化雨

D .口耳相传空前绝后生生不息如沐春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

B .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沉郁端方,黄庭坚松风阁寒溪炊烟的充沛气韵

C .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充沛气韵,黄庭坚松风阁寒溪炊烟的沉郁端方

D .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沉郁端方,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充沛气韵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人工智能设计,既能够凸显程序、具法的智能,① ,显现出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增强的叠加效应。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都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然而,人工智能 ② 。现有人工智能的“愚蠢”表现,可能给人类带来风险和挑战。

人工愚蠢包含机器愚蠢和人类愚蠢。机器愚蠢往往体现为系统或程序的局限性,( )。人类愚蠢则主要体现为人工智能应用所带来的一种人类智能弱化的趋势预测。面对机器愚蠢,我们期待机器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聪明,③ ,促进人类智能的增强;面对人类愚蠢,我们则希望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愚蠢”。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会阻碍机器“理解”和“判断”的局限性,从而妨碍人类决策和行动

B .这些局限性会阻碍机器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妨碍人类决策和行动

C .这些会阻碍机器“理解”和“判断”的局限性,进而妨碍人类决策和行动

D .这些局限性会阻碍机器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妨碍人类决策和行动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育首先从何着手,同学们见仁见智。

有的说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打牢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可让同学们掌握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的同学说,帮助每一位同学形成艺术专项特长,那才是当务之急。

有的同学说,首先要大力推广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集体项目,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有的说,交流才有动力,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交流活动,这最为事半功倍。

有的同学说,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美育测评结果纳入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

《大羊晚报》正举办“ 我为美育献一策”征文大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征文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材料一驳斥了将教育简化为惩戒、教育惩戒道理高深、教育惩戒乃治本之举、大胆使用教育惩戒、立法忽视学生、立法可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想管问题等观点,主要使用了分析、引用等论证方法,阐明教育惩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须慎之又慎。

材料二以历史眼光确立古代中国、当下国外使用教育惩戒较为普遍之观点,特别强调中国古代对“ 自我惩戒”重视,主要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分析论证等佐证论点。

5 .①教育惩戒,是中国文化(文明)的一部分,教育主体比如父亲与教师使用它来教、养孩子,有具潜在的约定俗成合理性;

② 教育与教育惩戒有其边界,教育惩戒要恪守程序,将“教”“严教”与教育惩戒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③ 教育惩戒主体不只是“父、师”还应包括受教育者本人,教育惩戒使家事校事国事的三位一体,故须慎用、用好。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其主因就是教育惩戒是“国家事权、学校事权”,不能随意让渡给教师个人”错误。教育惩戒是“国家事权、学校事权”文中没有涉及。

故选B 。

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这是因为二者界限模糊、难于厘清,且实施起来易引起众多学生与家长公愤,不利于营造良好教书育人法治环境”错误。根据原文“对校园霸凌一类的恶性行为,没有人会反对实施教育惩戒,甚至是严重惩戒”可知,“引起众多学生与家长公愤”的是“校园霸凌一类的恶性行为”。

C.“ 教师们就要大胆常态化使用,让惩戒意识入学生耳和脑,使之形成良好的有所敬畏习惯,进而达到'惩是为了不惩’立法初衷”错误。原文是“'惩罚’只是手段,'教育’和'警戒’才是目的”“即便有了立法赋权,也希望教师们能慎于惩戒,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与平等的对待”,可知“大胆常态化”“让惩戒意识入学生耳和脑”错误。

D.“ 两则选文的结尾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错误。材料一结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材料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如“以平衡之心认识教育惩罚,以务实之心减轻教育惩罚,以全面之心审视教育惩罚”。

故选B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据的能力。

C.“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错误。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惩戒,如材料一中提到的四级教育惩戒行为。选项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劝勉人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能佐证“教育惩戒”理念。

而故选C 。

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采用了驳论的方法来阐述教育惩戒。

主要是列举了几种错误的观点。首先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教师拥有惩戒权,存在“ 跨出了红线”“将教育简化为惩戒,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的伤害”的行为。其次,“所谓教育惩戒,背后并无什么高深道理,无非是用强力控制,使孩子心生恐惧,不得不听话服从”可知认为教育惩戒无什么高深道理。第三,认为仅靠惩戒、靠强制服从就能解决一切,显然不是治本之举,只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感。第四,“这类对于孩子的立法,最应当征求意见的对象,应当是孩子,应当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说明教育惩戒忽视了立法的对象是学生。第五,“立法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就能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想管’的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简单化思维。”可知立法能明确教师的权利,但是这是一种教育简单化思维。最后,总结教育惩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使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而且做到了细致地分析论证。

材料二主要采用了立论的方法来阐述教育惩戒。

首先前两段从历史、国外的角度来说明“ 教育惩罚没有染上统治阶段的意志与价值,本质上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中性的”。接着从当今的教育惩戒谈起,说明“我们不仅要具体相关法律,而且要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既要保持家长权威,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最后强调教育惩戒中的“自我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克己的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继而裨益于学生人格形成与精神境界提高。主要使用举例论证,如举中国的甲骨文“教”字;对比论证,如古今教育惩罚的对比、分析论证等佐证论点。

5 .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内容理解句子的能力。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强调的是教育主体——父亲与老师对受教人——孩子和学生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借助教育惩戒来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这在古代是约定俗成的,如有时夫子会用戒尺打学生。但是教育与教育惩戒是有区别的,如材料一中,教育惩戒中,“惩罚”只是手段,“教育”和“警戒”才是目的,只有认清,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另外,根据材料二“只有学校、家庭、学生与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才会更加理性、家长才会更加明智、学生才会更加快乐,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和谐。”可知,不只是“父、师”还应包括受教育者本人,教育惩戒使家事校事国事的三位一体,故须慎用、用好。

6 .B

7 .C

8 .文本的时间表征非常明显:上年秋、洗完衣服、那些天、次日,进家门时,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在我七岁后,后来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祖母去世后,它们使得时间线索明了单一;

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横向展开,小说大都用叙述、对话,使得情节发展较快,加之详略手法的恰当运用,如“ 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等,都让小说十分洗练,毫无繁复,拖沓之感。

9 .小说写家里的革命主要是实写、“小”写——家里面的四位女性在裹脚事件上阵营分明,以一敌三,最后以“革命胜利(不裹脚)”而结束;

天下的革命是虚写、大写,它大量留白,小说中的大小姑奶奶对话,其背后就是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小说双线并进、虚实相间,在家庭这个特殊场合里交叉重叠,小家的斗争、胜利与幸福,也暗示着大家的斗争、胜利与幸福。

【解析】

6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 为了突出大姑奶奶的'洋气’”,文中写大姑奶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是为了凸显大姑奶有文化,有见识,为其具有进步思想、参加革命做了铺垫。

C.“ 说明祖母老了,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错误,这句话是祖母的“惯用语”,体现祖母对晚辈的疼爱,凸显了祖母慈爱的形象。

D.“ 主要原因是'我’对儿子的'培训’不到位”错误,应是因为“我”生活在外地,不常回来,所以儿子对祖母有些陌生。

故选B 。

7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 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主题永恒”错误,应是说明大姑奶和曾祖母之间存在思想的隔阂,更加突出了大姑奶进步思想的可贵。

故选C 。

8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 上年秋,祖母嫁来时”“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在我七岁后”“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文章的时间表征非常明显,以时间为线索,清晰明了,避免了拖沓之感。

小说大量使用了对话的形式,使得情节紧凑集中;又配以必要的叙述,使得情节连贯完整。作者以叙述和对话的形式,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横向展开,给人简洁、清晰之感。

文中既有姑嫂“ 三人桃树下说话”“谈干革命”等的详写,也有如“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等的略写,详略结合,让小说十分洗练,毫无繁复,拖沓之感。

9 .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

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实写“ 家革命”,这是“小”;虚写“天下的革命”,这是“大”。

“ 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这是“家革命”。家里面的四位女性在裹脚事件上阵营分明,以一敌三。“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最后以“革命胜利(不裹脚)”而结束。

“ 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大姑奶思想、言行的背后是社会思想的进步,是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天下革命胜利的结果。

小说双线并进、虚实相间,在家庭这个特殊场合里交叉重叠,将“ 天下革命”与“家革命”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10 .D

11 .C

12 .C

13 .(1)杨炎把我看做是小孩,每每讨论政事,我答应他所奏请的事项,他就开心,我与他讨论棘手问题只要多几个回合被问住时,他马上发怒且说要辞掉职位。

(2 )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就都没有什么用了啊。

14 .第一问:得人识人用人评人是皇帝的基本功。

第二问:旨在告知李泌,你才是真正的宰相,希望一如既往,且以杨炎为戒,克心厥职为朝廷尽忠效劳,间接告知李泌“ 未得其人耳”乃实话实说,非虚以为蛇。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只有你与他们三人是不同的。朕讲得妥当,你的脸上是喜气洋洋的,朕讲得不妥当,你的脸上便常常要显出忧愁的样子。虽然你时而会说出刺耳的话来,就如刚才你谈到商纣王以及使国家丧失掉这一类话一样。

“ 卿常有喜色”中“卿”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C;

“ 常有忧色”省略了主语“卿”,句意完整,在前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

11 .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 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说法错误,除官应该指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授予官职。

B.“ 本文所用即此意”说法错误,本文是君称臣,相当于“你”。

D.“ 本文中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不尽相同”说法错误,是相同的,都有谨慎的意思。

故选C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李泌与皇上争辩在于对建中之乱起因的看法、赶走杨炎与卢杞有没有关系”说法不正确,原文为“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可知主要在争辩卢杞是不是奸邪。

故选C 。

1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 )“视”,看待;“可”,答应;“往复”,几个回合。

(2 )“所以”,用来……的;“造命”,创造天命;“无所用”,没有什么用。

1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由“ 朕好与人较量理体,崔祐甫性躁,朕难之,则应对失次,朕常知其短而护之。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余人则不敢复言。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尝不尽也”可知任命的这些宰相都不能完全使皇上称心如意,皇上说得到李泌而高兴是因为李泌与他们不同,为得到人才而开心,可见得人识人用人评人是皇帝的基本功。

第二问:由“ 彼皆非所谓相也”可知皇上说得到李泌而高兴旨在告知李泌,李泌才是真正的宰相,希望一如既往,“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且以杨炎为戒,克心厥职为朝廷尽忠效劳,“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间接告知李泌“未得其人耳”乃实话实说,非虚以为蛇。

参考译文

四年春二月,李泌上言说自己年老体弱,独自担任宰相的职务,精神气力消耗殆尽,既然不能听凭他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德宗说:“朕深深了解你的劳碌,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罢了。”德宗不慌不忙地与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宰相说:“卢杞忠实而清廉,强干而耿直,人们说卢杞邪恶,朕觉得他实在不是这个样子。”李泌说:“人们都说卢杞是邪恶的,唯独陛下不能觉察他的邪恶,这正是卢杞堪称邪恶的道理所在啊。倘若陛下觉察了他的邪恶,难道会发生建中年间的变乱吗?卢杞因私人的嫌隙而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他背叛了朝廷,全仗着陛下神圣英明,将他流放了,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追悔所造成的灾祸。否则,变乱怎么能够消弭呢!”德宗说:“杨炎把朕看作小孩子,每当议论事情时,朕赞成他的奏陈,他就高兴,朕与他反复辩论诘难,他便气冲冲地要求辞去相位,朕看他的本意,是认为不值得与朕交谈吧。由于这个原因,朕与他相互不能容忍,这并不是由于卢杞啊。建中年间的变乱,道术之士预先便建议修筑奉天城,这恐怕是天命如此,而不是卢杞能够招致的!”李泌说:“天命,别人都可以谈论它,只有君王和宰相不能谈论。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就都没有什么用了啊。殷纣王说:'我生来不就是由天命决定的吗!’这正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啊!”德宗说:“朕喜欢跟别人比较治国的经验。崔祐甫性情狭隘急躁,朕诘问他,他回答得语无伦次,朕知道他的短处,便经常维护他。杨炎议论事情,还是有可以采纳的意见的,但是他态度粗率狂傲,朕诘问他,他动不动就勃然大怒,毫不顾及君臣的礼节。所以一看到他,就叫人生气,其余的人则不敢再说话了。卢杞小心谨慎,凡是朕所说的,他没有不听从的,加上他没有学识,不能与朕反复争论,所以朕想要说的话经常是没有穷尽的。”李泌回答说:“卢杞对陛下的话无不听从,难道就是忠臣吗!'我讲的话,是没有人敢于违背的。’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讲出来可以使国丧失掉’的意思啊!”德宗说:“只有你与他们三人是不同的。朕讲得妥当,你的脸上是喜气洋洋的,朕讲得不妥当,你的脸上便常常要显出忧愁的样子。虽然你时而会说出刺耳的话来,就如刚才你谈到商纣王以及使国家丧失掉这一类话一样,但是,朕仔细琢磨过你讲的话,全是你在事情发生以前所做的忠告,按照这些话去做,就会政治清明,国家安定,而按照朕原来那些想法去做,就会招致危机,引发变乱。虽然你说的话深深切中朕的缺失,但是面色和蔼温顺,不象杨炎那样傲气凌人。朕反复对你诘责,你在言辞和道理上并不屈从,但又没有逞强好胜的意图,直至使朕内心已经完全屈服,因而不能不听从你的意见。这便是朕为得到你而自己高兴的原因啊。”李泌说:“陛下任用的宰相还多着哩,如今一概不加评论,这是为什么呢?”德宗说:“他们都不是人们所说的宰相啊。”

15 .A

16 .示例: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写出了乡村的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

【解析】

15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A.“ 以细描笔法”错误。全词以白描的手法,粗笔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

故选A 。

16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景物描写的能力。

示例一:

诗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本句诗描写了春树、春色、春景,春水、春陂、春塘,描写的景物是春天极具平常的景物,但却是春天特有的,所以虽然俗气,但辨识度最高。

示例二:

诗句:倚东风,豪兴徜徉

东风指的是春风,一个“ 倚”字将东风这一虚景写实,更彰显了春色。“豪兴”写出了诗人满怀豪兴徜徉在春风中,将景和人联系在一起,切入的角度非常地新颖,达到了天人合一,诗意栖居角度簇新。

示例三:

诗句: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这两句通过小园中的景色写尽春色,由小见大。并且“ 几许”二字,写出了情致,“收尽”二字,却韵味无穷。虽然写的是园中的春色,却别开生面。

示例四:

诗句: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本句是在描写花开,但这三种花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开放,所以本句采用了时间叙事、空间叙事、颜色叙事,并且一切景语即情语,这里面对三种花的景物描写却写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最有诗意。

示例五:

诗句: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本句诗中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叙事视角发生变换,并且“ 远远”“隐隐”为叠词的运用,更具韵律感,书写了乡村景物,地点突出,无人能及。

示例六:

诗句:飏青旗,流水桥旁

运用空间叙事的方法,使联想空间更大,春水、酒水勾连,意趣顿生,同时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浓厚的春天的生活气息。

示例七:

诗句: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用偶然来写必然,写出春天催人向前,切入点新奇。同时,“ 东冈”是空间叙事,为词作结句张本。两个动词“乘兴”“步过”,写出春天中的天地人,堪为大手笔。

示例八:

诗句: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正”字采用了时间叙事。莺儿、燕儿、蝶儿,运用了儿化音,将莺、燕、蝶拟人化,十分亲切,妙不可言。并且它与上阕的“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对照与呼应。运用以人物写人、以空间写时间、以景写情的方法,堪为乡春代表。

答题时从以上示例选择其一分析即可。

1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残”“哀”“鉴”“复”。

18 .C

19 .A

20 .①排比手法的构成:结构相同、语义相近、气韵相通,由“沉醉于”所引领的三个句子,将孩子们通过书法所见识到的物品——“魏碑晋书”“唐烟宋雨”和“宣纸狼毫”串联起来,形成了排比结构,信息丰赡。

② 表达效果:结构整饬,语言典雅、风格清丽,读起来韵律和谐、气势充盈,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书法走进小学课堂的必要性——让小小童心在曼妙文化体验之中完成“文化自信”启蒙。

【解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 薪尽火传”:柴虽燃尽,火种仍能留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本句语境是强调“从孔子屈子到卫青、岳飞,志士仁人”这些人代代相传中华,因此应选用“薪尽火传”合适;

“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只有这样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极其稀少,此处是说当代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极为稀少,因此应选用“绝无仅有”合适;

“ 奔腾不息”泛指江河向前跳跃着奔跑永不懈怠、永不停止。比喻很有气势。“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此处是说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辉煌的中华文明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因此应选用“生生不息”合适;

“ 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此处是说书法进课堂的行为,属于教育,因此应选用“春风化雨”合适。

故选C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一、“ 体悟……气韵”搭配不当,应为“领略……气韵”合适;

二、“ 兰亭序曲水流觞”语序不当,这一部分对应后文“寒溪炊烟松风阁”,格式应是一样的,可修改为“曲水流觞兰亭序”。

全都修改正确的只有A 项。

故选A 。

20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本题分为两问,一是分析排比如何构成的,需要具体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本句中由“ 沉醉于”所引领的三个句子,即是三个结构相似的语句,童心沉醉于“魏碑晋书”“唐烟宋雨”和“宣纸狼毫”,写出了书法这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第二问是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排比一般可以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从内容方面分析,此句中使用排比,能更好的集中的书法走进小学课堂对于孩子的影响;从结构方面分析,排比的形式表达,结构整齐;从语言方面分析,语言更典雅,读起来韵律和谐;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增强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21 .B

22 .①又能够增强人类的智能

② 某种程度上会展现人工愚蠢

③ 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与前句“ 局限性”衔接,此处应以“这些局限性”为主语,排除AC;

“ 阻碍机器的'理解’和'判断’”与“妨碍人类决策和行动”之间是递进关系,应用递进连词“进而”,排除D。

故选B 。

22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人工智能设计的两个好处,采用并列连词“ 既……又”,结合下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增强的叠加效应”可知,此处强调“增强人类的智能”,据此应填:又能够增强人类的智能。

第二空,“ 然而”为转折连词,后句指出人工智能有“愚蠢”表现,据此应填:某种程度上会展现人工愚蠢。

第三空,“ 期待”说明机器变得更好,下句是“促进人类智能的增强”,此处应说对人类的好处,据此应填: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23 .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是“ 美育”,同学们对于如何着手“美育”有不同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打牢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要帮助每一位同学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有的认为要大力推广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集体项目;有的认为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交流活动;有的还认为要把美育测评结果纳入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

要求为《大羊晚报》写一篇征文,主题是“ 我为美育献一策”,蔡元培说:“在嚣杂的剧院中,演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在市场上散步,止见飞扬尘土,横冲直撞的车马,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恶俗的花纸。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美育的职责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同学们对于如何着手“美育”提供了不同的方法,都有其合理性,考生要有思辨能力,辩证分析,写作时可选取其中一点进行写作,也可以选取几点综合分析。

行文思路:先理解美育含义,接下来分析美育理解上存在的问题,然后谈如何进行美育,也就是怎样才能提高人们的美育水平等,这些措施应该更具体些。因为是议论文,写作起来容易枯燥,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关于美育的名言警句,或者是在文采上下点功夫。

立意:

1. 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美育塑造美好心灵。

3. 美育是一种刚需。

4. 深耕美育沃士,擎举民族大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