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内附答案)

 路比天高888 2016-07-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知识点:学习理论

【答案】C

【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提出发现学习。


2. 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知识点:教育概述

【答案】A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因此让六个月的婴儿走路,让四岁儿童学高等数学是难以成功的。


3.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知识点:教育目的

【答案】B

【解析】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4. 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知识点: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西欧双规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这种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生可以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


5. 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知识点:教育概述

【答案】C

【解析】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本题的观念即违背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B

【解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开设学段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7.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知识点:课程类型

【答案】D

【解析】隐形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即属于隐形课程。


8. 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知识点:教学实施

【答案】B

【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本题中王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镭”元素的同时,又讲述了发现者居里夫人现身科学的事迹,即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


9. 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知识点:教学评价

【答案】D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而进行的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终结性评价是指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通产是指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本题中的教学评价即为形成性评价。


10. 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知识点: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答案】D

【解析】本题中班主任李老师寓教育于情境中,通过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来感化与熏陶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给学生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故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情感陶冶法。


11. 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尊享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

A.疏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知识点: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答案】C

【解析】在德育中,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的德育原则即为长善救失原则,也成为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本题中,班主任冯老师即通过此种德育原则,引导小王发扬了自己的美术才能,克服了散漫的毛病,从而促使了小王考取了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12. 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

D.注意转移

知识点:认知过程

【答案】A

【解析】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注意到对象的数目。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反映了他们在注意广度上存在差异。


13. 晓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具体思维

知识点:认知过程

【答案】B

【解析】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活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本题中晓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即属于发散思维。


14.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作孩子看待。这提供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

A.平衡性

B.独立性

C.闭锁性

D.动荡性

知识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答案】B

【解析】中学生随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希望自己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作孩子看待,说明了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独立性。


15. 小亮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够把各种解决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归纳式

知识点:认知过程

【答案】C

【解析】问题解决方法中的算法式是指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启发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16.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趋向

B.相对功利趋向

C.寻求认可趋向

D.社会契约趋向

知识点:品德

【答案】D

【解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及后习俗水平。六阶断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为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中第一阶段为寻求取向阶段,第二阶段为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二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称为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本题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17. 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赏。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

A.成绩趋近

B.成绩回避

C.掌握趋近

D.掌握回避

知识点:学习动机

【答案】C

【解析】成就目标包括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可以划分为掌握趋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成绩目标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任务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下,个体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个体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


18. 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统一性

知识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答案】D

【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包括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分别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直至死亡)。本题中中学生小孙的人格发展阶段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因此,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


19. 盂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盂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A.情感枯竭

B.去人性化

C.成就感低

D.知识枯竭

知识点:教师心理

【答案】B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二是去个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孟老师的表现体现为去个性化。


20. 中学生晓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

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

知识点:课堂管理

【答案】C

【解析】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因此,本题中,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任务促成的纪律。


21. 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自控法

C.脱敏法

D.放松法

知识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答案】A

【解析】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本题中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强化法。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井说明理由。

22.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知识点: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包括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因此,单单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知识点:德育过程

【参考答案】错误。在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24.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知识点:认知过程

【参考答案】错误。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保持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且容量有限,不能持久保存。信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才能持久的保持。


25.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知识点:教育概述

【参考答案】错误。智力是使人能够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智力水平越高,的确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集体及教师的影响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教育概述

【参考答案】一般的教育通常指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⑴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手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⑵学校教育有通过专门训练,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各种因素。

⑷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 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知识点: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美育能促进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⑴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

⑵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才能,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⑶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能调剂学生的精神。美的感受还能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有助于掌握运动技巧的要领,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


28.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知识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答案】.⑴维果茨基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⑵维果茨基认为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实现,也能通过日常的活动、游戏和劳动实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儿童的言语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⑶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依靠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9.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知识点:技能的学习

【参考答案】.⑴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⑶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 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2) 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知识点: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⑴ 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体现了实验法;张老师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体现了演示法;张老师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原理,体现了谈话法;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讨论法。

⑵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张老师指导学生做的实验和出示的挂图都贯彻了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结论,进一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考,都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张老是布置的小组讨论,密切结合课堂所学和生活实际,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张老师在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的小组讨论,进一步复习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贯彻了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吸水的原理,而是先通过实验观察结果,再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明白了植物吸水的原理,贯彻了循序渐进原则。


31.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竟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但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10分)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8分)

知识点: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⑴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为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材料中晓雯的动机冲突属于趋避冲突,即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晓雯既想当班长又害怕耽误学习;既想参加数学竞赛,又担心完不成班级规划的任务,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即为趋避冲突。


⑵第一,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帮助晓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促使晓雯合理处理好个体成长与集体成长之间的关系。


第二,通过学校教育,日常学习,劳动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认识到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都必须付出努力。对于晓雯这样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学生良好的榜样,教师在工作中要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以及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第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晓雯用座右铭以及先进人物的事迹,不断促进自己的发展;并利用集体的帮助,克服自身的弱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