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崂山之南上十八盘:从大河东客服中心到巨峰天地淳和的公路

 海曲上人 2022-05-12

去崂山巨峰游览,从大河东客服中心检票进入之后,需要乘景区游览车去巨峰景区。从客服中心到巨峰天地淳和这段盘山公里,称为“上十八盘”,这段路大约有八公里。有人也将柳树台到巨峰的盘山公路称为上十八盘,为了区别,我将从客服中心到巨峰的盘山公路称为南上十八盘 ,将柳树台到巨峰的盘山公路称为中上十八盘。在这段路两旁的石壁上,有许多与崂山相关的人文故事雕塑刻于其上,栩栩如生,一路观瞻,恰如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感受历朝历代诸多名人和崂山的故事。很遗憾还从未沿这条路走一趟,看看路边的雕塑,有几次想从天地淳和走回去,但都被挡住了,不让走,搞那么多雕塑,不给人看的机会,不理解。看看资料介绍吧。

文章图片1

南山十八盘(大河东客服中心到天地淳和公路)

1、明霞敕真

刻画的是明代道士孙玄清(1497-1569),字紫阳,号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幼年双目失明,出家为僧。

嘉靖初年,闻崂山道士徐复阳双目复明事,遂来崂山明霞洞,弃释修道,得张三丰指导传授修养之术,20多年后,目疾不治而愈。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世宗诏令赴京,赴白云观坐钵堂一年,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金山子海岳真人”,由此开创了全真教金山派,亦称崂山派,属龙门支派,明霞洞成为金山派的祖庭。著有《释门卷宗》、《皇经始末玄奥》、《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等。曾主持重修明霞洞上之斗姆宫,并将其移建于洞西,同时增建三清殿。

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上清宫。隆庆三年(1569)六月二十六日,逝于崂山上清宫。文渊阁大学士、太傅翟銮题诗《持赠孙真人》吊唁,诗刻于明霞洞处。明霞洞左侧巨石上镌刻有“孙真人紫阳疏”(又称《海岳修真记》),详述孙玄清修行始末。孙真人行觉题记之后为诗刻“孙真人紫阳诗”:“隐迹云林不记年,冲虚清谈妙中玄。留经世远开迷海,阐教功多度有缘。派接七真辉玉性,丹成九转涌金莲。俄惊解化乘风去,常使同心思惨然。”

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道士王生本曾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历代碑”,内述其开山师田白云之功果及其祖师海岳真人,惜碑文已佚。

2、三丰拳谱

岩壁上雕刻的太极拳谱由神仙道人张三丰(1247-?)所创,本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昆阳、玄玄子、大元逸民等,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元明之际辽东懿州(今辽宁黑山)人。自幼年出家修道,精研武功、剑法和道家养生之理,为全真武当派开山祖师,是全真道教龙门派第三代。善书画,工诗词,著有《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云水集》等。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敕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关于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颇多歧义。

相传,张三丰曾三至崂山,在明霞洞、石障庵、太清宫及太清宫东南的驱虎庵修行多年。崂山明霞洞北上有一洞,名玄真洞,为张三丰修真处,洞额上镌“重建玄真吸将鸟兔口中吞”,传为张三丰手笔。在明霞洞,张三丰还撰写了道家座右铭《训世文》,并授予金山宗派道首孙玄清,明末及清与民国年间崂山各道庙的老道士们多以此歌来教化道童。

相传耐冬就是张三丰第三次来崂山时移植的。据黄宗昌《崂山志》记载:“明永乐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居民苏现礼敬焉。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现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今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

此外,崂山头上的“张仙塔”、三标山西的“邋遢石”等均与张三丰有关。《太清宫志》将张三丰列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

3、华盖兴道

雕像是崂山历史上五代后期的名道士刘若拙。

刘若拙(898-991),号华盖真人,唐宋间蜀州(今四川)人。幼年在四川罗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道成后云游名山。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924),自蜀云游崂山,寻访师叔李哲玄,在太清宫东南侧自修一庵,供奉老子神像,潜心修行。因他勇驱虎狼,为民除害,山民为其茅庵赠匾“驱虎狼庵”,后称“驱虎庵”。李哲玄仙逝后,刘若拙受太清宫众道士拥戴,入主太清宫为道长。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闻其有道,召京入觐,敕封为“华盖真人”,留京布教。宋乾德五年(967),被诏为左街道录,奉敕参与整顿道教。宋开宝五年(972)十月,又诏令其与功德使“集京师道士试验,其学业至而不修饬者皆斥之”。

刘若拙“善服气养生,九十余岁不衰,步履轻捷。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致祷。其法精至,上甚重之”。后其“坚求还山”,经奏准,奉敕回崂山重修殿宇,留《入觐回崂山》诗两首,曰:“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海角天涯名最胜,秦皇汉武屡敕封。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乃建上苑宫作为其道场,同时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为其别院。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后,上苑宫建成,改名为“太平兴国院”,即今太平宫。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崂山道教兴盛空前。

丘处机有诗赞曰:“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刘若拙后又出游多年,复归崂山静修。传其“冬夏不冠履,寒暑不炉扇,仅以蔽布遮体”。

宋淳化二年(991)十月十二日仙逝于即墨,葬于即墨东关高真宫前(今即墨市东关小学院内),墓前石碑上镌“元敕封华盖真人之墓”,为即墨知县李奎所立,1986年即墨市博物馆建立了碑亭,现该墓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两株银杏和上清宫门前的三株银杏传为刘若拙手植。

4、李吴咏崂

这组雕像是唐代诗仙李白和宫廷乐师吴筠,据说二人交游默契,经常一起写诗、谱曲,并结伴同游名山大川。在游览太清宫后的蟠桃峰时,两人共同创作了《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成为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经韵。李白还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不过,关于李白是否来过崂山,存在争论。

吴筠(?-778),字贞节,唐代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史,尤善属文。累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为道,师从著名道士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曾云游各地,遍访名山,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文辞传颂京师,唐玄宗闻其名,多次遣使征召,问以道法和神仙修炼之事,并为其别立道院居之。弟子私谥为“宗玄先生”。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心目论》、《著生论》、《明真辨伪论》、《玄门论》等。今有《宗玄先生文集》传世。

相传,唐天宝三年(744),吴筠曾与李白等由徂徕山东行游琅琊之后,乘船至崂山太清宫等处,饮酒于太白石,并共同创作了《清平调》曲子,传授给太清宫道士,同时还把江南道家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太清宫道长詹兆升。

另留有《游仙诗》:“碧海广无际,三山高不及。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霞液朝可饮,虹芒晚堪食。啸歌自忘心,腾举宁假翼。保寿同三光,安能纪千亿。”

5、药师千金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创造出的24个第一,连同他的雕像一起被刻在了这片石壁上。崂山植被在中国裸岩山体中最为丰富,珍贵的中草药遍布群山谷岭,有许多品类就收录在孙思邈的药书《千金要方》中。

6、敕炼金丹

这座手持金丹的雕像是唐代道士孙昙。

孙昙,唐代道士,生平不详。唐天宝二年(743),曾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到崂山采炼仙药,并筑建“采药山房”,留有《棋盘石明道观自咏》诗:“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今崂山招风岭前明道观西南的石壁上篆书刻有“敕孙县采仙药山房”和线刻观音像。

文章图片2

位于棋盘石景区

相隔不远有竖排8行60余字的成篇刻石,但因风侵雨蚀,仅“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敕采仙药······孙昙远行·····山海于······见灵药采······之以俟来命”等字尚依稀可辨。

文章图片3

位于棋盘石景区

在明道观南之棋盘石上则刻有“敕采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十二个字。

文章图片4

位于棋盘石景区

除上述三块刻石外,此前所传棋盘石下向西壁上还刻有孙昙像,“面向西,须眉生动”,旁镌“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今不见。

7、康成传经

郑玄字康成,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晚年到崂山北麓铁骑山开设书院,聚众授徒。此后,崂山历代兴建有康成书院、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华阳书院等,至今还有村庄名叫“书院村”,代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少时为乡啬夫,不乐为吏,乃入太学授业,后又师从经学大师张恭祖、马融,遂博通群经。学成东归,客耕东莱,聚徒讲学,弟子数百千。因党锢之祸起,潜心著述。灵帝末,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等召用,皆不就。《后汉书》有传。

郑玄一生著述丰硕,遍注群经60余种,凡百余万言,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后汉书》论曰:“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据《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郑玄在北海相孔融处讲学,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晋伏琛《三齐略记》:“郑司农尝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莱州·即墨县》:“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昔郑康成领徒于此。”

由此可知,郑玄曾因战乱避难崂山,并筑书院讲学,“从学者盈万”,人称“康成书院”。郑玄在崂山客居约一年,后因灾荒,粮食匮乏,乃去徐州。但他因此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为崂山培养了大批人才,影响深远。他还把宫廷音乐带到崂山,对崂山道教音乐影响很大,《迎神歌》、《拜北斗》在崂山各庙和民间均流传至今,被道士称为“郑祖经曲”。

《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三齐记》:“郑玄教授不期(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韧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康成书带”,即麦冬,俗名为沿阶草,其叶坚韧,长尺余,相传郑玄弟子取其束书,故名“书带草”,又称“郑草”。郑玄“教授之处”,古有康成祠,奉祀郑玄。

明正德七年(1512),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址建院宇,聘教授,辟学田,重建“康成书院”。明末御史黄宗昌慕郑玄之名,在康成书院附近筑“玉蕊楼”。清代翰林尹琳基崇奉郑学,在太清宫立“经神祠”,供郑玄大司农之位。明代学者孙镇、清代学者顾炎武等都有咏赞郑玄和康成书院的诗篇。今城阳铁骑山下的书院村、院后村、演礼村,即因康成书院和郑玄教授弟子演习礼仪而得名。

8、武帝祀神

西汉武帝四岁被封胶东王,受崂山道家影响喜爱神仙之术,执政后“东巡海上,考神仙之事”。史书记载,汉武帝曾两次回到受封胶东王的地方,在不其城(现青岛城阳)建明堂祀神仙。

9、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指反复阅读书简,使联结的牛皮绳断裂并换过三次的典故。

孔子是儒家圣人,为何把他的故事记在这里呢?因为孔子读的是周易,大概想借孔子彰显道家思想的过人之处吧。

10、秦皇觅仙

这是秦始皇和安期生的雕像,据《道藏》记载,秦始皇在崂山与安期生畅谈三天三夜后相约再见,安期生回答,十年后到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可寻,于是引发了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从崂山登瀛村出海寻仙的后续故事。

11、庄子论道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任漆园吏,安贫乐道逍遥自在,其学说文集收录于《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唐玄宗天宝元年被敕封为“南华真人”。

12、紫气东来

这一老者骑牛的雕塑,形神兼备,展示了道教始祖老子出关的情景。《道藏》记载,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看见一团紫气滚滚东来,知道高人来到,提前清扫道路迎接,老子觉得与尹喜有缘,留书五千言,即道学经典《道德经》。

13、周文作易

这个雕刻是周文王演八卦的典故。商朝到纣王时,华夏大地有八百诸侯,由东南西北四大伯侯统领,西伯侯(后来的周文王)被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囚禁7年之久,期间精心钻研把伏羲先天八卦重新排位,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周易》,被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

14、邑考救父

伯邑考是西伯侯(周文王)的长子,在父亲被商纣王囚禁7年时间里,团结兄弟任用贤良,把西方二百诸侯国治理得很好。为了救出父亲,他把权力移交给弟弟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自己去面见商纣王求情,西伯侯姬昌被释放,伯邑考则留下来被杀害。正是因为伯邑考的牺牲,周王朝才得以最终建立,文王八卦才得以流传后世。

(参考任其海《文话崂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