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流派四种不同的理论分支

 大肚能容海阔 2022-05-12
理解当代精神分析的思想,要认识四种不同的理论分支: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自我(ego)心理学、客体关系、自我(self)心理学。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 1、驱力和本能:性驱力、生本能(伊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死本能(塔娜图斯:希腊神话中的死神)。 2、意识水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3、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4、防御机制:压抑、否认、反向形成、投射、置换、升华、合理化、退行、认同、理智化。 5、性心理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二、自我(ego)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模型中最有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有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茨.哈特曼和艾里克.艾里克森.安娜把精神分析用于治疗儿童,并扩展了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海因茨论述了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的功能,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把自我心理学融入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拓宽了生命阶段的概念,把发展阶段延伸到成年期,并把社会和非性动机引入各阶段. 1、安娜认为自我与本我应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在《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年)一书中描述了十种防御机制(同上),增加了“与攻击者认同”和“利他主义”这两种防御。 2、在安娜之后,海因茨阐述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强调自我的自治功能和适应性功能,他坚信本我和自我来自早期的无定形期,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强调在与外部世界广泛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的防御机制,自我也存在着“无冲突”的自我区域,自我能够在与本我、超我或外部世界不发生矛盾的状况中行事。 3、艾里克森是安娜的学生,对自我心理学作了很多贡献,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他对社会心理生活八个阶段的解释。具体内容不详述。 三、客体关系心理学 客体关系指的是孩子与其生活中重要的他人或爱的客体,尤其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着眼点不是旁人对此关系的看法,而是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对此关系的看法——内化,尤为关注的是随着孩子长大成人产形成自己的人格,早期内化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不仅考察母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构建了婴儿与儿童的心理过程或内心过程,强调内化和关系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在各心理阶段表达出来的内部驱力有显著的不同。主要代表有:玛格丽特.玛勒,多纳德.威尼柯特和奥托.科恩伯格。通过研究正常儿童与精神病儿童,玛勒与其同事具体描述了客体关系和各阶段,威尼柯特解释了儿童在与母亲和他人建立关系时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更近的时候,科恩伯格提出了客体关系发展的有用的思想认识,因为客体关系的发展影响正常行为与心理困扰,尤其是边缘障碍。 1、玛勒描述儿童的发展分三个时期:正常的自闭、正常的共生、分离与个体化,后一阶段分为四个亚期:分化、实践、和谐、个性与情感客体恒常性。 2、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过渡期客体、真我、假我的观点。 3、科恩伯格认为个体的内在化联系是通过持的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和对待这两种观点的态度而形成的,内化作用的三个阶段:内各投射、认同和自我统合产生个体各成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他认为分离是保持个体独立感情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个防御过程,它产生于内化作用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 四、科胡特的自体(self)心理学 精神分析最近的一个进展是自我心理学的产生。它是海兹.科胡特所提出来的,其著作有《自我分析》、《自我恢复》、《如何分析治疗》。自我心理学的实质是强调自恋,这里的自恋不作为一种病态情况而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部分来描述。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由于自我之爱或自我关注,从而不能对别人产生爱和联系,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下动机发展组织者,在此爱自己先于爱别人。提出了自我、客体、客观自我、自我专注和理想化自我的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