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屁孩”也有压力

 西山红 2022-05-12
“小屁孩”也有压力
文     西山旦红

        在我的门诊中,儿童的“抽动症”、“多动症”、“抑郁症”之类的与精神心理相关的案例逐年在增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好动”分子、有几个控制不住的“挤眉弄眼”“眨眼张嘴”“哼哈怪叫”的学生,还有一些沟通困难、整天不言不语的“犟牛”。严重的甚至扬言“不想活了”!

对弈的小童子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紧张了:孩子怎么了?
        我告诉他们:这个叫“多动症”,那个叫“抽动症”。还有什么“自闭症”“抑郁症”。
         家长往往将信将疑,马上又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病严重吗?能看好吗?
         我只好机械地解释:严格说,其实这不是“病”,也没有特效的“药”,你的孩子其实是心理上有压力。只要把这种压力抒解了去,情况就会改观。……
        还没等我说完,家长就会笑着说:小屁孩哪来的“压力”?

面对诱惑,怎么选择?

        于是,我就要开始从头道来了。
         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压力”就如影随形,无时不在。
         吃奶的日子里,冷了,热了,饿了,痛了,甚至痒了,想你抱抱了,都无法告诉你,只好用各种各样的“哭”来表达。可悲的是,做父母的,早已忘却了这一门“外语”,很少能听得懂孩子的“哭”是什么意思。孩子的意愿被“误读”,就更用力地哭,辅之以握拳、蹬脚等肢体语言。可是你还是没有看懂,没耐心的父母还会施以暴力。如此循环,“压力”在孩子心中积累下来了。有些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也有的变得沉默压抑。

保温箱里双手合十的萌娃

       再大一点,孩子会咿咿呀呀用非常初级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了。这个时候,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漠视这样原始的表达,要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机遇”,用及时、适当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给予回应。如果错过这种机会,孩子开口说话的最佳窗口期就会消失,语言学不好,而且心理的“压力”更会叠加。

身边的什么东西会都玩得饶有兴致

谁?干嘛?

        等到孩子会走路,会说话,进幼儿园,上学以后,对周边的需求会越来越多,遇到的误解与委屈也会越来越多,不仅来自家庭,还会来自老师、同学和他接触的不多的几个人。他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与交流。

没完没了的培训班等着你的孩子

        至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好奇、探求欲日益增长,面临的各方压力自然越来越大。这一点就不用再次多费笔墨了。
        总之,是个人就会有压力,不同年龄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压力。

日本书法家手岛右卿的书法《崩坏》

       替孩子们想想吧!孩子们有些心理上的问题,有无法用语言表达,那就只能转化为一些不自主的面部肢体动作、喉头鼻腔的怪声,或者就用沉默、违拗、反抗、出走、袭击、甚至自杀来表达了!
        所以我会对那些家长们说:对于这些“毛病”,让孩子“放松”、“释放”是最合适最省力最快捷的治疗。我们要努力尝试去理解他,去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孩子过多的负担都会得不偿失。
        不要以工作忙、没时间为推脱理由。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去公园走走,去乡下逛逛,去影院看看,甚至在阳台坐坐,在草地躺躺,多过问,多倾听,多了解你的孩子吧!

一个6岁男孩的涂鸦(绘人实验)。他的心情很糟,近来多次威胁要“跳楼”。由图可以看出,他的智商不低,思维也没有特别缺陷,但表现的漫不经心,随意任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