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丧子编辑的中医之路

 医文杂谈 2022-05-12

今天的文章标题,很像标题党。

今天讲的这位编辑,距离现在并不遥远,是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恽铁樵先生的故事。

恽铁樵(1878年~1935年) 中国医学家。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

图片

孟河名医辈出,像赫赫有名的马培之、费伯雄、余听鸿、丁甘仁等等。

但恽铁樵先生初起却是个搞文字工作的“文艺青年”

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孤苦,5岁丧父,11岁丧母,由族人抚养长大。励志读书,13岁就读于私塾,16岁考中秀才。

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以翻译西洋小说而风靡一时。

当时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为“周逴”投到《小说月报》。

图片

恽铁樵以独具的慧眼对这篇小说和作者倍加赏识,发表在第四卷的第1号上。

并对文中佳妙之处密加圈点,并加按语向读者热情推荐。

此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鲁迅先生致杨霁云信中还提及此事,传作千古佳话。

如果照此轨迹,恽铁樵先生有可能和创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邹韬奋先生一样或者林琴南先生一样,成为一位声名卓著的出版界和文化界泰斗。

可是,正当恽铁樵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候,丧子之痛不时向他袭来。

民国五年丙辰,恽铁樵三十九岁,长子阿通14岁,当时患白喉,不治夭折。

中年丧子之痛,金庸先生也经历过,以至于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这样写道:

图片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更令人动容的是,越年,恽铁樵的二公子三公子相继因伤寒病不治而夭折。

这对人的打击是多么巨大!

这件事记录与何公度所作《悼恽铁樵先生》一文中,遗憾的是我在网路上找不到原文章,仅《经方实验录》中引用寥寥数语。

因于此,先生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数年。

数年后,先生四公子又病。

症状是发热,无汗,而喘。

和前两儿症状很相像。

同样的遍请诸医家,所用处方,仍不外给前两儿治疗所用之豆豉,山桅,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味。

服药后,发热依旧,喘咳反而更加重了。

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

终夜未眠,待天将明时,乃毅然曰:这不就是《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所描述的症状吗?

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

恽铁樵拿着自己手书的药方对妻子说:我们几个孩子皆死于伤寒病,现在四儿得病,又是套药,毫无寸效。与其坐而待毙,倒不如含药而亡!

妻子沉默不语,暗自垂泪。但又无可奈何且无计可施,勉强按方配药煎服。

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

我当初看到这段内容时,直看得胆战心惊!

何时起,儿科用药成了温病的天下?

何时起,清热解毒开始占据半壁江山?

何时起,《伤寒杂病论》开始式微的?

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

有可能,在那个时代,医生代代师徒所传,皆是温病思路,治或有效。

但遇到伤寒病,仍按原来所学套路施治,遗害不少而不自知。

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

可不慎哉!

至于沪上名医徐小圃,从温病转至伤寒的历程,下期有机会再给大家慢慢聊。

顺便说下恽铁樵先生,自此事以后,他弃文从医,行医诊病,办中医教育,写教材,为挽救国医而奔走,终成一代中医大家,伤寒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