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吃辣不容易得糖尿病?还有一种常吃的食物让糖尿病盯上你!

 千里马33738602 2022-05-12
图片

糖尿病,这并不陌生的“老毛病”,得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平时也总能听到关于糖尿病的各种说法: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一定要控糖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家里有人得了糖尿病,全家都危险

这些说法都对,但又都不全对。

还有一些糖尿病知识,你可能还不知道:

爱吃辣也许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吃得咸会增加糖尿病的危险性

图片

那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找上门的呢?你知道爱吃辣、爱吃咸又是怎么影响得病风险的?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做到少吃甜的食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吃辣、吃盐都会影响糖尿病风险。

图片

吃辣也许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吃辣人士的福音来了!康康找到了两篇很有意思的研究,告诉我们吃辣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帮助的。

第一篇文章就明确提出一个结论:喜欢吃辣食物的人可能得糖尿病风险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饭菜里的辣椒可以加快人体的能量消耗和脂肪氧化,这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等风险。

图片

第二篇更指出“经常食用辣椒可减轻餐后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指的是血液中存在过高水平的胰岛素,辣椒可以帮助人体内的胰岛素清除率增加,从而改善饭后的高胰岛素血症。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辛辣的食物很有可能是高油、高盐的食物,这反而对血糖、血压的控制不利。

图片

盐吃太多增加糖尿病的危险性

跟吃辣相反,吃得咸却是一个“隐形炸弹”。

人体内血糖过高会造成血管病变,导致一系列如心衰、心梗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而盐吃太多会增高血压,进一步让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升高了糖尿病的死亡风险。

而且,糖尿病患者本就常伴有高血压,同时患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比例高达60%。

图片

所以控糖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控盐。建议食盐每天摄入量在5克以内,像味精、酱油、腌制食品等含盐量高的东西,都需要注意控制。

研究成果一直在不断进步,但总的饮食原则其实没有变:

少糖少油控盐!

图片

在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前,我们先来通过1组数据了解一下情况:

2021年,我国已有1.41亿糖尿病患者,可以说10个人里就有1个得了糖尿病。且全球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亡的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年龄不到60岁。

也就是说,糖尿病早已不只是「老年病」,每个人都可能有得病风险。那权威指南认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呢?

图片

且比起糖尿病,更折磨人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可能失明)、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排尿障碍)、糖尿病足病(可能截肢),都会带来长期的痛苦。

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面临终身的斗争,对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就是40年、50年!因此我们一定要早点重视起来,在平日的生活中注意控制血糖。

图片

那么,平日的生活该如何“控糖”呢?

好好吃饭

图片

得糖尿病的人往往饮食结构不合理,能量、脂肪、胆固醇摄入偏高,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

1. 注意控糖

控制蔗糖、果糖制品的摄入,实在喜欢吃甜食,可部分改吃代糖

2. 低油少盐

一天的油控制在 25g 以内,肉要吃,但不要吃肥肉、肉皮。

一天的盐控制在 5g 以内,腌制食品这类有“隐藏高盐”的食品要尽量避免。

3. 均衡膳食

减少白米白面类的精细主食,可以用粗杂粮替代一半。

②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每周吃25种以上的食物。

4. 多吃蔬菜

多吃绿叶菜,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降低疾病风险,而且饱腹感强。

5. 定时定量

控制热量摄入,三餐按时吃,每顿少吃一两口

坚持运动

图片

1. 避免久坐

平常能站着就站着,减少静坐的时间。上班族每1小时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

2. 坚持中等强度运动

①每天运动30-60分钟,一周至少5次。

②中等强度运动指的是,运动时能感到微微发热出汗,但能正常说话,比如快走、做操、跳舞等。

3. 戒烟限酒

①烟草的成分容易造成血管阻塞,显著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严重者可能面临截肢

②酒精的摄入要有所限制,成年男性一天最大饮酒量不超过25g(≈啤酒750ml),女性不超过15g(≈啤酒450ml)

如果你已经诊断出糖尿病,一定要遵医嘱做好血糖监测,来评估饮食、运动、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虽然很可怕,但只要像上面那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多防范它的方法。

祝各位吃好动好,糖尿病绕开你们走!

看完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让更多人远离糖尿病吧~

参考文献

[1]https:///data/en/world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3]Zhang YQ, Li Y, Dong YG, et al. A nationwide assessment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the associated factors in Chine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 21(11): 1654‑1663. DOI:10.1111/jch.13675.

[4]Emdin CA, Rahimi K, Neal B, Callender T, Perkovic V, Patel A.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5 Feb 10;313(6):603-15. doi: 10.1001/jama.2014.18574. PMID: 25668264.

[5]Zhao Z, Li M, Li C, Wang T, Xu Y, Zhan Z, Dong W, Shen Z, Xu M, Lu J, Chen Y, Lai S, Fan W, Bi Y, Wang W, Ning G.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diabetic risk in China: A large-scale nationwide Internet data-based study. J Diabetes. 2020 Apr;12(4):270-278. doi: 10.1111/1753-0407.12967. Epub 2019 Oct 15. PMID: 31290214.

[6]Ahuja KD, Robertson IK, Geraghty DP, Ball MJ. Effects of chili consumption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insul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Am J Clin Nutr. 2006 Jul;84(1):63-9. doi: 10.1093/ajcn/84.1.63. PMID: 16825682.

[7]Harris KK, Zopey M, Friedman TC. Metabolic effects of smoking cessation[J]. Nat Rev Endocrinol, 2016, 12(5):299‑308. DOI: 10.1038/nrendo.2016.32.

[8]Nathan DM, Cleary PA, Backlund JY, et al.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05, 353(25):2643‑2653. DOI: 10.1056/NEJMoa052187.

[9]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08, 359(15): 1577‑1589. DOI: 10.1056/NEJMoa08064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