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补一)

 玄冰生孙洁 2022-05-12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卷一 补一】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揭燥气之大纲,兼叙其子母之气、胜复之气,而燥气自明。重则为寒者,寒水为燥金之子也;化气为湿者,土生金,湿土其母气也。《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又曰: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故本论初未著燥金本气方论,而于疟疝等证,附见于寒湿条下。叶氏医案谓伏暑内发,新凉外加,多见于伏暑类中;仲景《金匮》,多见于腹痛疟疝门中。

本条附于“补秋燥胜气论”之下,乃是对上焦篇的补充。如其在自辨中所说:“故本论初未著燥金本气方论”,所以在此另做补充。前文之秋燥篇所论只是秋燥复气为病,复气为火,故而以温燥为主,用桑杏汤、桑菊饮、沙参麦冬汤、翘荷汤、清燥救肺汤之类治疗,或辛凉,或甘寒,或辛凉甘润,总之是治以寒凉而自本条以下共八条,则是论燥之本气,本气为阴,轻则为燥,重则为寒,有类于今之所谓寒燥,皆治之温润之法。

本条是论燥总纲。六气为病,各有特点,而以阴阳为纲。风暑热为阳,燥寒湿为阴。但是“燥胜则干”,燥邪伤人的外在表现却往往很像是阳邪为病,加之病机十九条论六气之变,唯独没有燥,所以自古以来,对燥邪致病的特点就争论不休。吴鞠通此条详论燥气之性,是理解得最为透彻的。

燥气属金,金为气之初降,其性收敛。一方面,其气初降,故为阴;另一方面,气机收敛,则在外之气化必然减弱,阳气不能蒸腾阴津,而表现失于润泽的干燥症状。气机愈是收敛,在外之干燥症状就越明显,就象是火热为病,所以说复气为火。

但是燥之本气是收敛的,燥气愈甚,则收敛愈明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由收而降,转而为寒了,所以说“轻则为燥,重则为寒”。

这实际上是六气演变的自然规律。风升而化火,所以轻则为风,重则为火。火胜则欲降,所以火能生阴土。阴土为脾,所以益火生土法治脾而不治胃。阳土欲降,初降则为金,所以土能生金,阳明胃土,标气为燥。寒为降极,降极必升,气机初升,则为风木。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有称“燥为次寒”者。既然前文秋燥已经详论燥之复气为病,本段以下则专论燥之本气为病。燥虽次寒,但并非真寒,所以不用散寒,而宜辛润,即《内经》“辛以润之”。以辛散之力,助气机外散,以蒸津液,则自然濡润,何须重用润剂?反而润剂多易滞气,用之阳气更加不易外达,气化越发不行,干燥症状更加严重。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温病条辨》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十八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十七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十六条)

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辞古奥,学习者往往觉得比较难懂,读了之后又很难直接用于临床实践。我的新书《一起读内经》立足于临床,用比较浅显的文字解读了《内经》重点条文。有解读、有分析、有方药、有医案,还有名师作序,作者原声音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好地学内经,用内经。现在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赞微店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