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早学五运六气,快入中医之门+浅叙五运六气大司天

 憩苑 2017-07-12

 早学五运六气,快入中医之门 

冯门中医工作室-冯献周-冯建伟

 余幼长于政治运动连续不断,传统文化被视为反动糟粕之年代,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激励,年近弱冠而志于医,从赤脚医生教材启蒙,用一根针,一把草,自采、自种、自制、简、便、廉、效服务村民。参军入伍,中西医结合盛行,奉张锡纯、王清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诸病之书为圣经,广收专病专方,沉迷其中多年而不醒。

   幸领袖指示,西医学习中医,得拜郭立严先生为师,受其学术思想影响,偶见传统中医之一斑,惜吾资质愚鲁,更加习日苦短。虽经名师点化,终究醒悟有限。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而立之年,苦于生活所累,医农兼作,无暇读书,中医学识毫无进歩。
   九十年代全民经商,吾不能免俗,也四处奔走,遍游各地,居深圳之所在,思湿热之由来,至西北沙漠,荒无人烟,想肥土才能生万物,去下关之风口,才知风胜湿之理,见水火之灾变,悟阴阳之两极,看到山上结冰山下花,才知太阳寒水之名,路北积雪路南草,才知经纬原分明,观望黄果树瀑布,方知中医泄、泻之不同……古人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是不养花草不知小儿娇嫩,治病重在呵护,清淡培补;不养家禽鸟兽,不知各类物种生活习性、好恶各不相同,当按需喂养,不可一概而论;见过瓜熟蒂落,方知天命难违,生活还需淡定从容和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之道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天地万物,无不有道!道在路旁,道在草丛中,道在饮食二便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然当时略悟而不深,知命之年多读流行之书,痴迷于六经辨证,醉心在方证对应,热衷于经方时方之争,沉梦在火神扶阳之中……直到耳顺之年找到失联多年恩师,得二次点化,始知医有术、道之分,当世名医多因社会政治需要而造就,故再从易经、道德经、内经、伤寒、本经……学起,遍读王冰
王焘、金元四大家、张介宾、张志聪、陈无择、黄元御、陈士铎、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李阳波、阎均天、马有煜……苦读十年,余方恍然醒悟,原来中医是三才合一,时空,象,自然、脏腑经络的整体学说。五运六气居提纲挈领之位,这才进入中医之门。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不在名,效好则明;药不在贵,对症则灵。疗效是检验理法方药的唯一标准,为中医勿入派别之争,不拘于经方、时方、寒凉、火神、补土、养阴……各有用武之处,对其位、当其时、适其量、介灵丹妙方!病人病,多;医生病,法少。医当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知常达变。知常达变,医生多自能提高临床治愈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余至耳顺之年,历经曲折,方才领悟中医之本,初识五运六气,找回中医失落之元神,虽入中医之门,已垂暮之年,近道而不能得。常有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之恨!总之一句话,你不必怀疑五运六气学说的正确性。若学中医而又不信运气学,将是你最大的损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句话讲得非常严重。就是不可以当医生。现在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知道年之所加吗?不知道!可是不知道你还是在当医生,你还是要为工,这就是当今中医界的现状。
  
吾愿唤醒同道,及初学中医之人,勿步余后尘,浪费大好年华,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领悟中医之本,早识五运六气,找回中医失落之元神,快入中医之门,使传统中医得以快速回归发展,乃患者之福   

 ?? 欲学五运六气,清以前至内经综合性医书,都有五运六气之论述,乃古代学习中医之必修课学习“五运六气”之学,必读的基础是:素问七篇大论,运用到极至是: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黄元御伤寒说义、六气解、温病条辨、三因司天方……要读的是:医学穷源集、燥气总论、《运气易览》、内经运气病释 、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图解素问要旨论……近人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马有煜伤寒要旨、阎均天伤寒纵横、阎均天运气摄要、运气学实践与应用……



      痴梦中医半世纪,醒悟已是白头翁

浅叙五运六气大司天

李阳波说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皇冠上的明珠。可惜明珠蒙尘百年,当封建糟粕而弃之已百年!实际上“五运六气理论”是古人认识世界,把宇内万事万物分成五大类别,五大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形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五运可视作古圣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内部运动规律,“六气”是古圣解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与太阳、大行星等天体的相对位置,角度,光谱照射,磁场等变化规律对自然与人的影响。“五运六气”就是古人讲的天体运动,讲的是时间和空间讲时空对人对万物的影响。因为这个空间位置存在时间上的周期性规律,“天体运行周期性规律”,所以“五运六气理论”能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也就不那么令人觉得神秘而奇怪了。
  
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中医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以《内经》按冬四季气候之不同,发病之各异特别是一岁之中,时病多而杂病少的观点当引起我们警醒。当今民病,除七情内伤与时病新感之外,皆时病误治或失治而变迁成的杂病,如心肌炎、肾炎、过敏性病、鼻炎、哮喘、慢性肠、胃炎等。也就是说这个杂病,实际上还是时病,是久久不愈延生演化了的时病。

  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而对于几十年一变的大一点的四季轮回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晨为春,日中如夏,暮秋夜冬,此一天中的小四季,地球上有我们平时说的春冬一年四季,太阳系中有中四季,银河系中自有其更大的大四季。周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神圣的著作,运气学中谈到上元中元下元三甲子,三甲子一共为180年,这180年中有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作周期性运转而产生的类似于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与治理之所生,对疾病的治疗才能中肯合綮,而痊愈之。而阴阳四时的道理可分一日的阴阳四时,如:寅卯时为春,寅其阳,卯其阴;巳午时为夏,午其阳,巳其阴;申酉时为秋,申其阳,酉其阴;亥子时为冬,亥其阴,子其阳。另有月的阴阳四时、年的阴阳四时、60年的阴阳四时、360年的阴阳四时等。所以在唯物辩证的原则之下,时间气机的变化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则。是故《内经》乃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必先了解岁气,在辨证原则下,年年月月日日,其气机的不同,方知病之所起,而不会只是针对病证的证状穷追滥打。《四气调神大论》又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未成而已知何种病病气将至,而预先防范。或病气未至,已知所将至之病是何气运所生,如此岂有失治之理?
  老子谓:道者一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之道,中医学院得此,可让中医学子早成;中医师得此,可早出歧路而心明;患者得此,能更好地愈病;健康者得此,更利于养生。
  
大司天的概念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又云:“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二十四气为一年;六年天气循环一周,谓之一备。五岁,五行迁转方尽,谓之一周;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为六十年,又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五运六气迭乘运转,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

  以五运言,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圆满十二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六气推衍,其数相同。
  
为明此理,明朝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追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开始。以厥阴为下元,则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又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若以黄帝八年起数,前30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30年为少阳相火在泉。以此类推,至1984年为第七十九甲子下元之始。
 
大司天的主病
 
1.气之所主:
 
《天元纪大论》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因为三阴三阳是天地气机的代表标志与符号。寒暑燥湿风火是气机根本的内容,故云本也。古代哲人用之以推算天地间物质辩证的原则。
 
2.六气司天在泉之主病:
 
《五常政大论》说明六气司天的主病如下:
 
(1)少阳司天:因为火气下临,肺气上从,产生肺病。由于大暑流行,产生肺热的病,如咳嚏鼽衄鼻窒疡症。寒热紿肿的外症。心痛,胃脘也痛。火气厥逆,鬲气不通,而且病起暴速。
 
(2)阳明司天:因为燥气下临,肝气跟着受制而病,因此胁痛目赤,掉举振摇,筋痿不能久立。阳气郁发,小便变赤,寒热如疟,甚则心痛。
 
(3)太阳司天:因为寒气下临,心气跟着受制而病,因此人病寒气清冷。心虚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气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寒湿客至,故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疒群肉苛,筋脉不利。甚至紿肿身后痛。
 
(4)厥阴司天:因为风气下临,脾气跟着受制而生病。体重肌肉痿,食减口爽,目转耳鸣,动摇掉举。
 
(5)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跟着受制而生病。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暑热之气流行,甚则疮疡燔灼,胁痛善太息。
 
(6)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因此受制而生病;胸中不利,阴痿大衰,不起肾水的作用。腰椎疼痛,动转不便,厥逆上气。心下痞痛,少腹痛。其他在泉、主运、客运,均各有所主之病。
  
数千年来,名医门派林立。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论点势若冰炭,互不相容,甚至有互相攻击的现象。实际上每个学派的学说正好如同四季用药的特点,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应乎天时的产物。陆懋修《文十六卷*六气大司天上篇》云:“守真辟朱眩用温之误,申明仲景用寒之治为三已效方,三一承气也,以其所值为燥火也。东垣以脾胃立论,专事升阳者,以其所值为寒湿也。丹溪以知、柏治肾,专事补阴者,以其所值又为火燥也。明乎此,而知古圣昔贤著书立说都是补偏救敝之人。仲景为医中之圣,师表万世,黄芩、白虎即守真所本也。建中、理中即东垣所本也;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即丹溪所本也。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设以守真而遇温寒诀不偏于寒凉;东垣而遇风燥,决不偏于温补;丹溪而遇寒湿,决不偏于清滋。乃读其书不论其世,因而不知其人!
  
总之一句话,你不必怀疑五运六气学说的正确性。若学中医而又不信运气学,将是你最大的损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素问》的第九篇"六节藏象论"里,有这样一段话:"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句话讲得非常严重。不可以为工是什么呢?就是不可以当医生。现在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知道年之所加吗?不知道!可是不知道你还是在当医生,你还是要为工,这就是当今中医界的现状。

甲子轮流名医出,各领风骚几十年

  薛方山先生讲:黄帝八年起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令,后三十年少阳相火主令;第二甲子少阴君火主前三十年,阳明燥金主后三十年;第三甲子太阴湿土主前三十年,太阳寒水主后三十年;第四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第五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第六甲子太阳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阴湿土主后三十年。如此循环,到仲圣时,仲圣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据此以观仲圣医法,更易得其要领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仲圣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据此以观仲圣医法,更易得其要领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叶天士(1666-1745年)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医学成就在《温热论》。吴鞠通(1758--1836)晚年三十年生活在少阳厥阴主令,成就大《温病条辨》。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又号真崇子,金代承安年间,赐号高尚先生。家居河北省河间县,故后人又以刘河间尊称之。刘河间约生于公元1120年,卒于1200年。时值第六十五甲子:由公元1144年始,至1204年止。也就是他在24岁以后,大司天即进入阳明燥金司天的范围。他54岁开始,进入少阴君火在泉的范围。总之他一生中所处的均属燥火行令的节气。遇上的病人常有火燥的身体素因,因此河间以火立论,治病喜欢用寒凉药其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认为火为致病之源,云:“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金燥虽为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观其在《宣明论方》的代表方,如防风通圣散,通治诸种热证。全方17味,其中苦寒药4味,咸寒1味,甘寒辛寒2味。寒凉药占一半强。神芎丸,除热主方,全方总重13两,大黄、黄芩、牵牛共8两,黄连半两,滑石4两,已居大半。其他大金花丸、双解散、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丸、人参白术汤,均是苦寒滋阴之药,呼应其火燥司天的气机。
  
李东垣,原名杲,字明之,宋金时河北真定人。晚号东垣老人,生于金代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入元十七年,卒于宪宗元年辛亥(公元1180至1251年),亨年72岁。时值六十六甲子(公元1204至1264年)中元太阳寒水司天,湿土流行。即24岁时已进入寒湿之运,所见无非寒水流行之病。尤其晚年54岁以后到72岁,16年中,更是六十六甲子在泉寒湿之运。东垣师出易水张元素,罗天益《内经类编序》曾云:“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可见张元素精通运气之学。东垣在济源任职时,即公元1201年前后,正值阳明少阳火燥将过之时(1204年即交太阳寒水运)事。据元砚坚东垣老人家传云:“泰和中(公元1201年),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民感时气疫疠,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妄汗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君独寻流讨原,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此方即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为仙方,曾刻于石碣,以广流传。事迹见《东垣试效方》。可是,到公元1232年(金哀宗天兴元年)蒙古兵围汴,东垣与元好问避居聊城。东平六年,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时,由于司天已运值太阳寒水的湿土在泉运(1234年以后),故主张“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脾胃论》)。他观察到一年四季中,皆湿土为病。春风之令,轻者气虚而受风邪,形成风湿相搏,一身尽疼,重者风湿挟阴火为病,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等。长夏之令,湿热大胜,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闷气促,肢节沉痛,甚至骨痿无力,兼小便黄少,大便溏泄,不思饮食,自汗体重。秋燥之令,若秋凉外束,则洒淅恶寒,面色不和,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饮食,食不消化。若秋凉太甚,则心腹胀满,时作疼痛。冬寒之令,则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上吐下泻,手足厥逆,脐腹冷痛。或上热下寒,腰背胸膈闭塞疼痛,时嚏、涕泪多、涎多、鼻塞不闻香臭,大恶风寒等。总之,一年之中,湿寒贯穿,与前之治大头天行时之证状、治则、治方完全异趣。若非司天改变,如何解释?是以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神圣复气汤,以利湿温中,得效甚众。

   朱丹溪,原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义乌有溪名丹溪,乃尊为丹溪。生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死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年七十有八。值六十七甲子(1264年始)至六十八甲子(1324年始)间。六十七甲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六十八甲子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肺气受病,火燥用事。丹溪翁30余岁方因其师之要求弃儒习医。44岁当其医术日见精到之时,正是运入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之时。虽然他曾从罗知悌学,授以刘、张、李之书;然在他深入《内经》之后,悟知运气已变,乃提出与三家完全不同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此阴常不足的相火来源有二:一为物欲所感,情欲无涯,阴精乃亏。二是六气之火。其治分虚实,实火可泻,用黄连解毒之类,或大黄、芒硝、冰水之类。阴虚火动难治,宜补阴降火,用炒黄柏、生地黄之类,或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龟甲降火补阴。不只违反《和剂局方》好用辛香燥热的原则相反,也与刘、张、李之用药完全不同。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敬顺阴阳四时,各随五运六气之故。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北,翕然而成俗。……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大肆批评时医不读《素问》,致不知当时火燥司天,阳有余而阴不足的气机。又云:“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告诫世人:时行之气相火太旺,若再情欲竭阴,更相煽以妄动情欲,则真阴绝枯而死。刘完素运值阳明燥金,故所用之药甘润咸寒泻下多。朱丹溪运值少阴君火,故甘寒滋阴多。一个以寒凉降火热,一个以水配火。岂天地之间人之病有二辙乎?其实,皆运气迁移之故也,非古今之病有不同。

   张介宾,字景岳,明代万历时人,专主温补。生于公元1561年,死于公元1639年。时值第七十二甲子(1564年始,至1624年止)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湿用事,是以温补奏功。叶秉敬于《类经》序云:“自癸卯岁始(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余以苦心诵著,耗脾家之思虑,兼耗肾家之技巧,于是病泄泻者二十年(至1623年寒湿司天止),医家咸以为火盛,而景岳独以为火衰,遂用参术桂附之剂,培命门之火,而吠者竞起,余独坚信不回,服之五年而不辍,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肾还元。”参术桂附之剂连服五年,若非身中寒湿太甚,外中寒湿之邪也太甚,何可堪受?经云:“正不虚,邪不入。”脾肾本虚,遇太阳太阴之邪,其病自生。病不从此治,治不从运气着眼,何能全瘥?
  
张介宾早年云:“自余有知以来,目睹甘寒之害人者,已不可胜纪,此非时医之误,实二子传之而然,先王仁爱之德,遭敝于此,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是诚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运也。”由上数语可见张介宾善用温补元阳之用意,实肇自寒湿之气运。晚年二归丸,左归饮……应燥热伤阴之虞,于朱何异?

   吴又可,生于公元1592年卒于1672年,生当明末。第七十三甲子始自1624年,又可32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辛巳,疫病大流行,辛巳,中运少羽,水弱不能制火,木火相生,故一派炎燎。又可经此疫病之历练,提出戾气之说,作《温疫论》,论中述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嗣后但热而不憎寒也。……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卫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即谓当时之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故又可用达原散等少阳药治之以全活甚众。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以后,火燥运中,时医遵用又可之书,每多效益,运气相近故也。然自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始),为第七十五甲子太阳湿土,时医若循又可之书,施治反乖。

  钱仲阳生于北宋末年,行道于第六十五甲子,正值大司天的燥金君火主令(夏秋之间),故治痘多用寒凉;其后的陈文中于第六十六甲子行医,寒水湿土主令(相当于冬与雨湿之季),故法重温补;到明朝时汪石山辨痘的治法,则是“自嘉靖九年,治痘宜用清凉”。此正值少阴君火主令(正夏令)。“火运中有宜然者”。稍后之万密斋,聂久吾,治法又变---重温补,强调保元,因其时为寒水湿土主令也(冬与雨湿之季)。再后来的费建中又来著书立言,专主寒凉下夺,因治湿治寒之法,不可用于风木相火运气中(春夏之间),费氏将其书名为《救偏琐言》――此里虽然仅提及治痘,但医家治病的医疗大法大致趋势已经显而易见了。 
  
以上医家有的喜用寒凉治病救人,有的喜用温热救人,这类似地可以说,一个生活火气盛的时代,一个生活在寒气盛的时代。后来的"火神派"大力主张用温热药扶阳,"温病学派"赞成用清凉滋阴药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清末民初的大医学家张锡纯1860年-1933年,评价前辈黄元御1705年-1758年,陈修园1753年—1823二人“用药恒偏于热”。(1860年-1933年)正值大司天七十七甲子---上元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参西录>第四期数卷为药物学讲义.首论生石膏.兼述白虎汤,人参白虎汤在临床中每派上用场.验案凿凿.此诚与当时气候大环境相吻合.作<驳方书贵阳抑阴论>应是与丹溪名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仿佛.(丹溪治病于火燥之令,张锡纯治病于燥火之令)黄元御(1705---1758年)著书立说时独逢湿土主令,不惜笔墨地阐述:水寒土湿木郁,用药专主燥湿土暖寒水。陈氏主要行道于寒水主令之时,黄,陈二人用药多热,正是顺应天时的治法。张锡纯晚年在他自己的一篇医案中写道:“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多有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偾事...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天地的大四季变了,用药大法亦随之而变,因为太阳系中的大四季已变化,影响了人体的素因――同一种病在前几十年是一种治法,在后几十年又是一种治法。

      今后近百年,热燥是主气
  
从大四季来看,1924――1954年为寒水主令,1954---1984年为湿土主令。吾河南郑州人,生于1954年,三十岁前亲临一年阴雨数月,四处泽国,沟河渠满,路有鱼虾,常年挖河排水治涝保田,冰雪经冬不化,儿时冬天常玩于池溏冰上,病以呼吸、消化、疟疾……多见。四十岁后,亲见风沙漫天,渠枯河干,农民年年抗旱,靠机井水才保种几亩田,冬天少雪,流水不冰。1984——2014年为风木主令,2014——2044年为相火主令,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他们的用药因处于不同的四季而显得不同,但这样的用药从大的历史长河来看,正是顺应了天时。因此,可以发现,目前最可效法的前贤是傅青主和陈士铎二位滋肝肾重真水柔风木。再想想当前民病的大致性趋势,乙肝病人极多,肝属木,木从火化,现在少阳主事,肝火太过。中风患者随处可见,甲亢病人也多;各种胃病多发,防治疾病的最佳方法应该是:滋肝血以柔肝疏肝,滋肝阴以配肝阳,兼顾肾精以涵木。肺病咳嗽类的疾病,也与肝有关,肺五行为金,金本克木,若木气强盛,反受木的欺侮.治肺病考虑到风火犯肺, 睡眠不好,难以入睡,凌晨容易醒来,也是肝血少,肝阳太旺的缘故,人在睡时,阳入阴里,肝的阳气上升太过太盛,就会使全身的阳气都不容易潜入阴分,所以入睡困难;子丑时分醒后再难入睡,肾开窍于二阴,肝主疏泄,二便失常,治肾的同时要兼顾治肝.如此等等,各种疑难杂病,皆可以从肝、肝阳、气血,功能多角度去考虑, 多考虑这个因素大多的疑难杂病容易治愈。近贤朱进忠著《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就提出了疑难病从肝论治的观点。因1984到2044年,前三十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
  
清中期始,大多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清晰起来:病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伤寒,温病;温病再细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热),秋燥等。这样一来,大脉络就显然了。这期间,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陈平伯,薛一瓢,吴又可,余师愚等医家,为中医理论温病学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只讲叶天士以概其余,叶天士(1666-1745年)的医学成就在《温热论》。1624年到1684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明乎此,再去读《温热论》与《临症指南》,将更易融会于心。你再看,刘河间(约1120~1200年) 主要行医于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主令之时。而刘河间刚好大叶天士三个180年,前者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后者作《温热论》为《伤寒论》之翼。----将二人的著作摆在一起来看,真正前呼后应,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后应。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甲子过去了,太阳系内,天体运动又一个较大的周期开始了。
  
要学习中医,大家都知道一定要学好《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我们必需要学习效法的:大我们约360岁的傅青主(1607~1684),而傅青主的全部医学心法在陈士铎的医学全书中。大我们约180岁的费伯雄(1800~1879),王孟英,程杏轩,王旭高,王堉,李冠仙等。王九峰(约大我们180年)和张石顽(约大360年)的也可备考。大我们约900岁的许学士许叔微(1079~1154年)也可参师。
  
陈士铎的医著中,所著的《外经微言》,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学医之人,若不读《外经》,你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的错误在哪里,也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自以为独得的心法在《外经》里全都有。傅、陈二位的医法着力在肝肾之阴。特别是肝阴,“白芍”出现的频率排在第一,当归,熟地,生地为第二。由肝及肾,是因子盗母气,且“乙癸同源”。最好是与费伯雄的《医醇膡义》同观。费伯雄(1800年-1879年)费最重肝脾.案中遣药组方最常用生熟二地,白芍,栀子,当归,阿胶,丹皮,桑叶,菊花,羚角,女贞,青黛,石斛,牡蛎,蒺藜子;茅根,沙参,蒌皮,花粉,麦冬(此数味以助金平木),橘饼等.因费老正行道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特别是后半之厥阴风木,以肝为重,兼及于脾,于肾,于肺,实皆不离于肝之治.晚年为阳明燥金司气.
  
医家程杏轩活跃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滋水柔木,潜阳清肝等法最为常见,尤以续编中最为显然,如辨证语"内风乘虚上升潜阳息风,静以制动,虽云火炽之相煎,实由水亏之莫济,水足则木畅,而筋柔肝阳上升,冲心为烦,冲肺为咳,木失水涵,以致肝阳内炽,肝为刚脏,须和柔济之肾元下虚,水不生木。观程师医案,除却特定人事乖违病例.大致最常选用下列药物:当归,白芍,阿胶,菊花,勾藤,桑叶,生地,熟地,丹皮,石决明,赤芍,黄芩,牡蛎,女贞子,羚羊角,栀子,沙参,麦冬,人参,石斛等.而案中病例,多与今之民病相仿佛.可知相火风木令中医家心法,于今人参考师法价值极大。《程杏轩医案》后面的三分之一,王堉的《醉花窗医案》后面的三分之二医法更精,且所遇病人也进入了少阳相火时段

  一个甲子六十年,司天在泉有主管。一年中也是如此,四季的、一气的、一天的,也是如此,如何运用这个运气去治病?一个甲子的大司天,如一个国家的法律;一年的,四季的、一气的、一天的,就好比那个校纪班规治病必求于本。我觉得,这种才是本中之本。而一年中的,甚至是一天之中的,有时也得考虑,但这个是偶尔性的,暂时性的,也是暂行性的。

  综上所述,治疗当前民病,临床在一线的中医师们应多用滋水涵木的熟地,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若多用香燥热烈之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砂仁,陈皮便是与时相反,必常常与病相反了。
  
现今太阳系内,天时之气原是风木司天相火在泉之大气候;司天主前三十年(1984--2014年)在泉主后三十年(2014---2044年)。风火之气盛行,又以厥阴风木为主。“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气易盛肝血易亏是当前民病的大趋势---这是铁定的。因“子易盗母气”“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旨)”“滋肾即是养肝之法”的理论,故将肝肾并重。又因木克土之传化,党参,白术,石斛,偶或神曲,陈皮亦在考虑之中,亦符合仲圣“肝病传脾先实脾”之旨(实亦是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旨);又因木能侮金,助金平木之麦冬,枇杷叶,天花粉,五味子等常被选用;又因木能生火,肝血不足累及心血亦亏,枣仁,萸肉,柏子仁,桑叶等亦常被选用---并活血凉血之赤芍,丹皮,藕节等;又或直清肝经之火,菊花,青蒿,栀子等,又或肝气左路过升,用赭石,竹沥,牛膝,偶或车前子从右路顺降以治之。活法在人,原不能以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拘泥之。(2044年—3004)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应尊叶天士、张锡纯……而师之。每位医家的心法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学医之人所处年代不同要有所选择地阅读前人著作。

  大司天的气运固然会影响整个60年的气机,然而病有四时之正气、非时行之气与伏气三种,考虑病机时,大司天的原理只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而已.

 本文参考:
衡阳 王东海  大中医观与祛病延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