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全忠民间故事系列 2 】王维与草底铺村

 锦溪苑 2022-05-12

【刘全忠民间故事】

王维与草底铺村

 刘全忠

晋城市南乡距城30千米处有一个山村叫草底铺村,属泽州县晋庙铺镇。全村520户,1400口人,耕种着1500亩土地。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其村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真情谁晓?有诗先说:

太行南巘一明珠,

原是荒芜一僻隅。

轶史风雷藏故里,

名人野趣荡江湖。

翁孺口口千秋述,

雨露微微万壑濡。

一段真情谁可晓,

儒心一片在冰壶。

相传在很早以前那里到处是菅草地,地里菅草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菅草多的掩没了庄稼,掩没了田地,掩没了道路,甚至掩没了村庄。野兔成群草丛过,山猪出没菅下卧,不见庄稼长一寸,却见菅草尽蔓延。到了村前房不见,菅草底下茅棚窝,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村里的老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每日里为地里不长庄稼而焦虑,为打不上粮食而发愁,为填不饱肚子而丧气,为锄也锄不尽,拔也拔不完的菅草而苦恼,庄稼长不成,只能种些萝卜菜。所以,家家以萝卜当主食,以萝卜缨做成“酸好菜”为副食,苦度寒日。

 话说村上人合伙共同办了一个私塾,请来的教书先生由学生家里轮流管饭,每到一家都是拿最好的让先生吃,然而,因地里不长庄稼,让先生吃最好的饭也不过是“黑圪条配萝卜酸好菜”。就这样一年下来换了好几个教书先生。大凡有点文墨的先生就更都不愿来。

 有一天,来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先生,走不了住在村上养伤,想寻点事干,大家一商量都同意其暂为教书先生。大家只知此人姓王是祁县人,来太行山游山玩水不小心将一条腿摔伤。于是大家都称呼其王先生。

 却说王先生气宇轩昂慈目善面,讲话一说就笑,态度和蔼人缘特佳,满肚子学问,教书也很尽心。学生们听老师讲课津津有味专心致志,老师也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乐此不疲,一讲就是大半夜,所以学生学业进步得很快。只是有个问题一直萦绕着王先生,那就是无论王先生怎样用心,从细微处感觉得到村民们没有承认他的能力,每天轮流管饭就是对他的评判,每家管饭送饭虽然毕恭毕敬接待,然而,精米细面看不见,粗茶淡饭也不如,黑圪条杂和面,酸好菜拨烂少油盐。于是他决定要在三个月村上三老考核学生时和老村长、老家长、老长辈讨个说法。

 在考试学生之前,王先生交待学生:“无论出什么题,不论会与不会都要看我的手式,拿什么答什么。”过去学生所学一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有学问的长者便知其一二。

 这一天,老者出题,无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学生答题总看老师手里拿的是萝卜,那就是一个答案,全是“萝卜”。

村长觉得其中必有文章,问王先生:“你教的学生为何只知萝卜?”王先生曰:“吃萝卜喝萝卜,教萝卜学萝卜,怎不答萝卜?”村长一听,方才醒悟,知道先生嫌饭菜不好,因为王先生是摔伤后夜里抬进村来,住进学堂一直没出过门,户里管饭全是送上学堂来的,所以不知村里闹饥荒的情况。于是老村长将菅草成灾,不长庄稼,不打粮食,老百姓吃草根吞树皮,萝卜当主食,萝卜缨做副食,这是当地最上等的好饭菜之事说于王先生,王先生听后方才明白。

 却说王先生有一同窗好友,任当地府官。王先生写了一封信,书曰:汝辖地一隅,菅草为灾,民不聊生,茅草作舍,树皮为食,聊以卒岁,苦不堪言。知府大人得悉后,亲临这个村子,一者看望受伤的老朋友、老袍泽,再者实地走访,了解民情。

却说府官大人来到村子转了一圈,又走访了农户,深深感到这里老百姓的确苦寒。然而,这该怎么办呢?府官大人作了难,苦思冥想不得其所。于是王先生劝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僻隅珠玑事,贤弟文韬武略何须愁眉苦脸。”府官大人说道:“百姓若父母,岂曰珠玑事。此事我正作难,恨不能变作神仙吹口仙气化去菅草。”又说:“兄有何良策?还不快快讲来。”王先生曰:“求神不神,神在自身。”于是出谋划策道:“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泉。用我的诗书稿酬金收菅草根,名为收草药,实乃驱魔祛灾,斩其根断其种,绝其根源必收奇效。”府官大人听后连连点头笑曰:“还是仁兄贤德者有道,以己之资智彰吾之名也。愧疚,愧疚。”接着说道:“兄乃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吾之不如也。”又道:“捐资之事不能全由仁兄一人独享,也应有我一份真情。何不以此事天飨帝哉。”

 府官大人亲临此村实地考察,在当地震动很大,自古大吏不僻陬,今是辟地第一回。究其原因,原来王先生竟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王维。这一惊又非同小可,君乃仙骨非凡人,惹得世人崇敬之至。

 却说这山村虽灾难重重,然天道有情,不为桀从,不为纣往,只为民情,只为民意,民意比天大。知府大人回府后立即拨下银子,在村中大量收购中药材菅草根。一开始一文钱百斤,到后来十文钱一斤,百文钱一斤。村民挖地三尺全翻过一遍,再也找不到了菅草根。收来的中草药菅草根堆成了山,最后一把大火烧个尽光,从此这个村再也不长菅草了。至此,村民才恍然大悟。

 然而,六个月后王维的腿伤痊愈,要告别回家,当来告别学生、村民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婉言相留。君若走时终须走,莫因挽留落日头。无奈,全村人只好挥泪告别,送了一程又一程。

 话说王维在草底铺村养伤六个月期间,充当临时教书先生,培养了一批高才生。三年后乡试王先生教的学生多数考取了举人,之后大比之年该村竟有几名进士及第。村里的老百姓都为之感动。感激大诗人王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王先生的一封信挖掉了这里的穷根,从此田地里庄稼茂盛,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喜上眉梢。为了感谢王先生,感谢知府大人,不忘王先生和知府大人帮助村民除菅草挖穷根的大恩,便把这个村叫成了草底铺村,村名一直流传至今。

这真是:

诗经满腹慧超生,

济世神奇事后惊。

菅草无情人有爱,

贤儒有德奉无声。

春风似乳滋何炫,

澍雨如丝润岂鸣。

司马何劳挥墨籍,

心碑万载世留名。

作者简介

刘全忠   

泽州县人,锦溪社友。中专学历,中共党员。原晋庙铺镇政府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为泽州县民间文学故事协会副主席,泽州县授名民间故事家。晋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晋城市传统诗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晋城市武术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作品多次在各类征文中获奖,入选多种报刊杂志。曾荣获第四届蓓蕾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作品收入《当代诗歌精选(2006年卷)》;还荣获第四届“中华颂”老少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作品入编《“中华颂”老少文学艺术全集》;也荣获第三届中华诗词精英奖,作品入编《天籁之音Ⅲ·第三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2006年晋城市“移动杯”诗词大赛优秀奖,晋城市首届诗词大赛被命名为“青年诗人"。出版有诗词、赋、故事集《三味赋趣》、《故乡惊梦》、《草屋幽兰》等

推 荐 阅 读: 

【刘全忠民间故事系列 1 】晋庙铺镇的由来

【老城故事 91】延续千年的庙会

【老城故事90】文化名人与蛋厂

【泽州抗灾一线】一个女支部书记的抗洪瞬间

【泽州情】睡梦中走失的温柔

【泽州传奇故事】石桥铁柱

【晋城采风手记】采风尚峪村

【晋城采风影像】耄耋老人的美丽传说

【晋城老城故事】南城门外的街

【晋城吴王山故事】泰伯与弘德井

【晋城乡村故事】辘轳井采风手记

【晋城土语故事】“ 七成 ” 的来历

【泽州地名故事】刀起头落说四义

晋城老城故事 93】天官王府大宅门

【晋城采风手记】采风尚峪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