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为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加强企业收入分配调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总公司制定下发了《工资总额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为推动《办法》的贯彻落实,总公司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问 一、总公司制定下发《办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本办法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事关企业健康发展,事关企业职工切身利益,事关收入分配合理有序。坚持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工资分配秩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问 什么是工资总额? 答 《办法》中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由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直接支付给与本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问 如何合理确定工资总额? 答 按照国家和我省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结合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合理确定年度工资总额。 问 如何理解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原则? 答 1、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当年工资总额涨幅度可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 2、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因素影响外,当年工资原则上相应下降; 3、按照有关规定,企业未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 4、企业按照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确定工资总额,原则上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发生兼并重组、新设企业或机构等情况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认定后,可以合理增加或减少工资总额。 问 如何理解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中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产出率指标? 答 在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原则中,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三项指标,这是初步确定工资总额能否增长和增减区间的重要依据。 问 如何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 答 1、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是反映企业实际盈利的重要指标; 2、利润总额:是指企业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净收入,是反映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指标; 3、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是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指标; 4、归母净利润: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5、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本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是反映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标; 6、劳动生产率:主要从人均增加值、人均利润、人均营业收入等指标中选取。其中。人均增加值、人均利润、人均营业收入等,均为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人均水平,是反映企业人均生产绩效的指标; 7、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主要从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等指标中选取,一方面督促企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整体投入产出率; 8、人工成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与人工成本总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率的指标;人事费用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销售(营业)收入的比率,是反映企业人力资源运行效率的指标。 问 制定《办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1、企业工资分配要围绕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职工满意度、控制成本等因素统筹考虑,寻求最优选择。 2、企业应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经济效益,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逐步提高关键岗位的薪酬市场竞争力,确保能够有效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非核心岗位工资应逐步接轨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调整不合理过高收入。 3、企业应加强全员绩效考核,使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切实做到能增能减。 4、企业应健全以工资总额管理为核心的人工成本调控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 ———— / END / ———— |
|
来自: 阳光男孩007007 > 《国资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