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听直播音频】 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他学驾车,对他行礼很谦恭,而泰豆告诉他说:“古诗说过:'做弓的好工匠,必须先学编簸箕;擅长冶炼的工人,必须先学集腋成裘。’你先看我快步走路。能走得像我那样熟练,之后才可以手握六根马缰绳,驾驭六匹马拉车。”这就是“造父学御”的故事。 ![]() 这个故事在这里强调了苦练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学个驾车得先学会快步走路才能手握缰绳,驾驭马拉车。可见我们要学会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那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应当这样。但在现当下的环境,能苦练基本功的几年的人都是在行业中的佼佼者,就如我们赵老师,这么几年来,一直在甲骨文的学习上精进,并进行推广,影响的人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现在到几百人,以后乃至千人,万人,这都是前期的基本功扎实,到现在只要看到一个字,稍微整理下思路就能讲出来。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这个御,“御”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会驾驭之意。 ![]() 御在典籍中多指驾驭车马。引申指驾驭车马的人。说到这个驾驭车马的人,就不得不说到御也是古代六艺之一,指驾车的技术。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 六艺中的御,便教授给君子们从日常行驶到特技表演等诸多驾驶技巧。那时候,一个驾车经验老到的驭手可以在很多场合派上大用场,小到上司的日常出行,大到国家的外交与战争。 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无论在古代与现代,御都是关于实践能力的学问,在当时战马和战车多少与国力强弱息息相关,车战时代,马车是战斗力的象征,马车的御者自然非常重要。西周标准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如今我们还经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驷马”就是从这里来的。 ![]() 先秦一辆战车上一般有三人。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见上图)。 当时的战车比较笨重,有四匹马拉车,不太容易驾驭。车战时,御者必须控制好速度和角度,战车不能与敌方战车面对面相撞,否则就车毁人亡。即使只与敌方车辆并列相碰,也有车轴断裂的风险。为发挥己方弓箭威力,战车要以一定角度从敌方战车中穿过。 而在现代的驾驶技术在生活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我们是骑自行车,电单车,还是驾驶小汽车,驾驶技术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般的人家都有自己的车,平时出行可以随时随地去想去的地方,而在更有钱的人家已经请起了司机。在现代的司机也就是相当于古代的车夫,不过在战场的御车与一般的车夫还是不同的。 ![]() 每当驾驶出行的时候,城市的道路四通八达,在路上的路况的灵活应变也在考验着驾驶员技术,还有心理素质与反应能力。不然马路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所谓的女杀手司机,我觉得除了技术以外,还有就是自身的心理素质与反应能力。 “御”的范围就是驾驶,除了交通工具的驾驶,还有引申治理、统治的意义,如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古代御者本身就是贵族,因而,御者可以闻政、问政、议政、参政。史书中常有咨询自己御者的记载,有些御者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 “御(繁体禦)”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御除灾殃的一种祭祀,还有防御、抵抗之义。“御”和“禦(繁体)”在古籍中时有通用,“禦(繁体)”后来简化作“御”。 卜辞中简体“御”有时也用作“御祭”。御祭的内容十分广泛,或乞雨、或御水、或御疾,等等,均为御祭于先祖以求祐护。甲骨文中的“御(繁体)”字如下图1、2,字形从“卩(jié)”,“卩”像人跪拜祭祷之形,从“午”为声符(御、午上古音均为疑纽鱼部字)。之后增加“示”旁为义符(下图3),使“御(繁体)”变为形声字。 ![]() 【御,演变】 御驾亲征,御驾,皇帝的车驾,借指皇帝。意思是谓天子亲自率兵征讨;或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君王御驾亲征无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让军队士气大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风可扬国威,逆风则可绝地求生一转攻势;但若没用好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轻则国家威严扫地脸面无存,重则君王被俘动摇国本。 还有与皇帝的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称为御,御旨;御览;御膳;御笔;御状;比如皇帝讲的话就是极难得的可贵,所以称为金口御言,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金瓯永固,乾隆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