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伯教育视频号家庭教育开播啦 期待您和孩子一起参加【21天好孩子好习惯养成打卡】活动,每天早上6:30-7:30,山伯老师在山伯教育视频号邀约你们共赴家庭教育之旅,理顺家庭关系,科学带娃育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最近刷到一个特别暖心的母子对话视频。 “我考上清华呢” “那妈妈就会为你很骄傲” “那考上了清华呢” “也会很骄傲的” “那我考上了地瓜呢” “考上了地瓜,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以后我就当个烤地瓜的老板” “恭喜许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视频下方网友的评论让我瞬间破防。 网友直呼:苏菲(对话里的妈妈)教育得好好;不被否定的感觉真好。 想起我们自己的小时候,貌似都不会被家里默许不好的理想,很多事情都是反对的,仿佛只有当上科学家,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理想才是被认同的,真的很羡慕视频中妈妈的肯定。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拼尽全力的让子女好好学习,将来能博一个好的未来。 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 让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 一 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家宝刚出生的时候,我一度陷入自恋认为她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 她慢慢长大,从她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我都坚信她是聪明的孩子,这份自我欺骗在她上幼儿园时被戳破。 以前认为她的聪明劲可以上个好大学,但在一次做数学思维题时,我知道她完美遗传了我和她爸的数学基因,空间思维能力很差。 有些数学题给她解释很久她都不懂,她理解不了,如果说她笨吧也不至于,因为我平时有给她睡前读绘本的习惯,有些绘本给她读过一遍她自己看着书也是可以大概复述出来的。 但就是对于数学方面的空间思维能力上,她表现得很一般,要多次解释她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对此,我心想算了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毕竟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孩子。 父母平凡不应该把自己的执念强加给孩子,让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天才,而天才也是少数的存在。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孩子爸爸是985的博士,孩子妈妈是985硕士,孩子是妈妈有准备的在27岁最佳生育年龄时生的。 备孕前吃什么对宝宝好,怀孕后也是一切以孩子为主,怀孕三个月就早早地请了长假,一日三餐都在家吃饭,怕外面的饭对腹中宝宝不好,把优生优孕做到了极致。 孩子在上小学后,父母发现孩子成绩特别不好,甚至处于班级垫底的位置。 妈妈不懂有基因加持,即使不能成为学霸,也不至于是一个学渣。 为此,妈妈认为是教育的方式有问题,她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跟孩子一起学习,甚至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补习班…… 即使如此,孩子的成绩还是不见起色,孩子因为压力太大身体出现问题,妈妈不得不接受自己孩子是学渣的事实。 天底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自己好一点的未来,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有的孩子注定平凡。 ![]() 二 如果健康快乐 做一个平凡的孩子又何妨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男主角阿衍是一个很可怜的孩子。 妈妈为了让阿衍成绩有所提高给他请家教甚至报了很多补习班,阿衍也非常认真地学习,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成绩没有长进还有些下滑。 妈妈彻底地爆发,认为自己和丈夫感情不合的原因归咎于阿衍的成绩不好,她固执地认为只要阿衍能考上第一名,丈夫就会回到他们温馨的小家。 因机缘巧合下阿衍发现了平行世界,知道另一个世界的阿衍只要杀猫,这个世界的自己就可以得到第一名的成绩。 阿衍一次次地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他也从原来的善良、孝顺,变得残忍、血腥、冷漠。 妈妈看不到他的变化,只能看到一个“学霸”儿子。 不禁让人心寒,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眼中之后孩子的成绩而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家还记得复旦大学才子谭伟明吗? 在家蜗居三年不出门,连基本的穿衣吃饭都需要父母的帮忙,一个彻彻底底的“啃老族”。 谭伟明的家境并不好,他之前的学习成绩也一般,但是他酷爱画画天赋极高,父母在家贫如洗的情况下给他报了绘画培训班,买了许多的颜料和纸。 父母明白贫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摆脱贫穷唯一最为快捷的路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 为了供谭伟明上学甚至让小儿子辍学,谭伟明在专业技术指导下成功拿到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本以为事情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但谭伟明在快毕业的时候被学校休学。 后来得知,谭伟明在学校因为贫困在学校没有朋友,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好意也是被误解,别人的无心之语,他也会感觉别有深意,他敏感又自卑。 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他开始莫名地发脾气、伤人,甚至把学校的雕像重新染上颜色。 学校让谭伟明母亲来办休学手续。他休学后在家一躺就是三年。 最后,在记者的介入下谭伟明被送到医院,诊断出有精神分裂症。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在成绩上出众,将来能出人头地,却从来没有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父母的眼中,到底是孩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 一个心理有疾病的“学霸”,真的比一个身心健康的平凡孩子还重要吗? ![]() 三 平凡,是生命中的另一种富有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接受你的孩子平凡吗? 看看北大教授是怎么回答的: “可以接受,而且是必须接受,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她对于谁都好”。 在问到:能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上大学不如自己时。 他的回答是: “完全可以接受”。 有时候学会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真的很重要。 李玫瑾是育儿界公认的专家,受万千父母信赖,帮助无数父母解决育儿难题。 对于在育儿方面如此有造诣的人,大家纷纷猜测她的孩子肯定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即使不是名校毕业,也肯定是一个成功人士。 但结果并不是,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是一个普通的大学音乐老师。 像李玫瑾这样的人,很多估计会有名人光环,这样的身份自己的女儿也不能太差,不然自己的人设会崩,会遭到质疑。 李玫瑾却勇敢地承认自己女儿的平凡,女儿在文化课上的努力她都看在眼里,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相反,她看到女儿在音乐上的天赋,果断地支持女儿走音乐这条路。 ![]() 那教育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呢? 摒弃孩子是天才的想法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只有极个别的天才存在。 家长不要过分地要求孩子是那特殊的存在,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接受自己孩子是平凡普通人的事实。 我们的孩子可以平凡不平庸的生长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 用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不要忽视生活中孩子展现的对某件事的热爱,用心的观察,细心的培养,也许它将是你孩子的天赋所在。 每个孩子擅长的领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去观察孩子的不同,并正确地引导。 爱迪生曾经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是他母亲做他的家庭教师,满足他“奇怪”的问题,极力支持他做发明,才有了他的成功。 可以说爱迪生的成名,得益于他有个伟大的母亲,是她的母亲成就了他。 很喜欢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面的一段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父母要帮孩子发掘他的天赋和闪光点,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读书这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在你眼中平凡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且持续的发光发热。 平凡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凡的你就这样平庸地过一生,虽然平凡但拒绝平庸。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这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能大成。不出意外,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属于那平凡的90%。 大家生来平凡,我们为人父母的是帮助孩子在平凡中身心健康的长大,如果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的代价是丢掉健康你愿意换吗? 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的吧。 父母心中唯愿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作者:浅浣,越努力越优秀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变成心中最优秀的那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