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之

 fentouge 2022-05-13

解读:心海一隅 | 朗诵:知之
原著:冯钟璞

作家叶文玲说:“我在她不倦的笔耕中,看到了非一般可比的真诚和严谨,她不求大而求深,而那又严峻又深沉的情味,往往埋设云涛烟浪的深处。”

这里的“她”就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冯钟璞女士(笔名宗璞),评价的作品则是《宗璞散文》。

这本收录了宗璞48篇散文的书中,一共分为四辑内容,分别是“湖光塔影”、“二十四番花信”、“云在青天”和“铁萧声幽”。

从这么清新文艺的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宗璞的文字表达风格,是那么含蓄隽永而又不失广阔厚重。

而书中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宗璞从山水写到花草,从回忆过去写到感悟人生,让读者能够从淡然的文字中,感受到更多关于生命的思考。

现在就跟随兹心一起,从宗璞的笔端下出发,走遍世界各地的风景,看遍花草树木的柔情,领悟人生的终极意义。

图片
寄情山水,撑大人生格局。

从唐代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再到宋代诗人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总是喜欢亲近山山水水,流连于山水之间,不仅能够欣赏大好河山,更能够开阔眼界,提升人生格局。

宗璞在书中的第一辑“湖光塔影”中写道:“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

她说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她,让她几乎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大兴安岭的林海、呼伦贝尔的草原、举手接天的华山,祖国的每一处好山好水都会让宗璞感叹,我们的祖国怎么都爱不够!

不仅如此,在圆明园的废墟中走着,看那丛生的杂草,杂陈的乱石,她感觉“时间在这里, 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比起泱泱五千年的人类历史,我们每个人是那么微不足道,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名利,活好当下才能彰显人生层次。

想起被称为“东方游圣”的明朝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短暂的54年人生中,外出游历考察了30多年时间。

他先后四次长距离的跋涉,不仅寻访名山优水,更探索了众多大自然的奥秘,代表作《徐霞客游记》给后人留下了他在山脉、水道、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

兹心以为,我们都喜欢在名山大川之间行走,更喜欢徜徉在碧波绿水之中,欣赏美景还能陶冶情操,让我们忘掉尘世间的纷纷扰扰。

正如北宋诗人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常常置身于山水之间,人生格局自然会被打开,让我们能够懂得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图片
中意花草,体察人生百味。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称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韩愈则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那些绚丽多姿的花儿,还有郁郁葱葱的草儿,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是我们人生路上默默无闻的陪伴,让我们感受人生百态。

在第二辑“二十四番花信”的《柳信》中,宗璞回忆少年时期在南方郊外的空庙里居住,山上蓊蓊郁郁,长满了各种树木,路边满是木香花,花墙外还飘着垂柳。

当那个残冬里,家里的小花猫死了的时候,她跟弟弟都特别伤感,在埋葬小花猫的时候,看到柳树枯枝上透出来的嫩芽,心头突然觉得轻松多了。

虽然阻挡不了小花猫的死去,但柳树发芽就有了新的希望,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再困难的处境,总会有冬去春来的那一天。

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宗璞,总喜欢走在花草树木之间,看看盛开的紫藤萝瀑布,闻一闻丁香花的清香,欣赏木槿花的洁白。

即使遭遇再多的不幸,花儿总会再开,草儿总会再长,生命的长河是无止无尽的,虽然我们只是渺小的个体,也阻挡不了我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写出传诵千年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隐居在田园之中。

种种庄稼,再侍弄侍弄花草,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那些菊花、兰花和梅花,都成为他诗中的主角,陪伴他一生终老。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百味,惟愿岁月无恙。”

在兹心看来,那些千姿百态的花草,虽然无言却有气节,养花养草的过程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恬淡和宁静,是回归大自然的淳朴。

人生短短几十载,时光一去不复返,但花花草草总会在春天中发芽,让我们明白生生不息的道理,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


图片
苦中作乐,描绘生命色彩。

苏联作家高尔基在《肯斯科伊家的大娘》中说:“我命运中的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由愉快来补偿。”

人生起起伏伏,没有永远的快乐,也不会有持续的痛苦,我们要学会在艰苦的人生中寻找生命的乐趣,才能为人生增添色彩。

宗璞在第三辑“云在青天”中的《酒和方便面》一文中,回忆当年小时候随父母居住在云南,喜欢喝开远杂果酒,好喝但后劲大,时常与哥哥、弟弟三人一起偷喝。

即使喝完了头痛也要喝,那毕竟是艰苦年代中唯一的甜啊!还记得当时写过附庸风雅的饮酒诗,更让她觉得“格外有趣”。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宗璞是医院的常客,她曾记载说:“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

即使听凭医生的要求摆出各种阵势,觉得自己不像个人,像是个什么物件,她也没有忘记在精神好一些的时候,开始听起了音乐。

两盘莫扎特的音乐磁带,就是她在病房里的亲密朋友,听到兴起之时,她还喜欢唱起来,哪怕被家人讥笑也要唱。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再难受也要接受,与其沉溺在痛苦中,不如从痛苦中寻找一些快乐,才能让自己能够更轻松地度过难关。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受到“株连”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衙门应该给他准备一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知县却百般刁难,让他搬到城南门外临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生气,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知县更生气地让他搬到城门北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的小屋,于是有了传诵千年的《陋室铭》。

兹心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管是多艰难的处境,都能够苦中作乐,才是真的有大智慧的表现。

毕竟,痛苦是在挨日子,而快乐是在度日子,我们要懂得把日子过得开心一些,生命的色彩会更加绚丽多姿。


图片
看淡生死,活出自我价值。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说:“死亡是造物者为人类安排的一种自然的、需要的、普遍的灾害。”

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我们终将要面对渐渐老去直至死去的命运,比起对死亡的恐惧,更应该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才不枉来人间一趟。

第四辑“铁箫声幽”中《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文中,宗璞记述在2000年春天,她因为眼疾奔波医院几个月时间,心里很是恐惧,怕自己成为盲人。

在等待手术的深夜里,模糊中看到父亲冯友兰微笑着对她说:“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那一刻宗璞的心安定下来,因为她已经如父亲教导那般,平生笔耕不辍,写出了《南渡记》、《东藏记》等经典作品。

而宗璞的父亲冯友兰,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一生奉献给中国哲学研究,85岁高龄时从头编撰《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哲学大书。

在这部大书的最后一页,冯友兰特意写上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一生的志向。

德国戏剧家歌德说:“死,使善者坚强,使智者认识生,教他如何行动,使智者和善者永生。”

活了105岁的作家杨绛先生,在72岁那年写过一篇《孟婆茶》的文章,写了想象中去往西方的路上,到底要不要喝孟婆茶的想法。

其实杨绛先生的一生,从未惧怕过死亡,反而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后,依然执着于文学研究,为中国文学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以兹心的想法,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这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但我们却可以好好把握活着的每一天时间,彰显自我价值。

当人生走到暮年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不曾虚度光阴而骄傲,更为活出想要的人生而自豪。


图片

1928年出生的宗璞,已经是94岁的高龄老人了,从1990年患上白内障后,虽然几经手术,但视力仍然在不断衰弱。

因为不能看书,只能由家人读书给她听,写作则更加艰难,宗璞口述给助理记录下来,然后再反复打磨直到她满意为止。

就是这样努力,宗璞在2019年完成了《北归记》这部作品,与之前的《南渡记》、《东藏记》和《西征记》呼应起来。

人生近百年历程,宗璞用她那丰富多彩的日子,让我们读懂了生命的真谛,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但活得快乐是最重要的。

诗人汪国真曾说:“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活出想要的人生,那就是快乐的一生,值得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